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钟启泉||教学设计的概念

2023/2/10 9:31:01  阅读:152 发布者:

著名设计理论家威利斯(W.M.Willis)说:“我们设计世界,但世界也影响我们、设计我们。”“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是如此,会表现出同样的交互作用。智慧的教师审时度势,倾注最大的热情与精力,专注于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走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一、产业社会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学习科学的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课题与需求,策划课题和满足需求的方略与步骤,并做出系统安排的过程。严格地说,在“产业社会”之前并不存在所谓的“教学设计”。自古以来的“师徒制”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凭借日复一日的模仿,学得师傅特有的技艺。这种技艺的传承需要花费长久的岁月。在产业社会中,教育与教学的系统研究赋予了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以一种新的意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技艺的授受,而是拥有谁都能再现、谁都能基于数据进行实证,做出"为什么应当如此"之类的逻辑性解释的能力,以及可视化、具有“实用性”等教学要件与环境的设计,而所有这些要件与环境都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基础研究领域——倡导对教学进行科学分析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借助“模拟教学”提供可以尝试错误的环境,通过反复尝试,保障教学的成功。又如,资深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自然是存在诸多差异的——比如,教师的提问与儿童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差的实证研究:在新手教师授课的场合,儿童的回答时间短;在资深教师授课的场合,儿童回答的时间分布广、平均回答时间长,等等。这是因为,新手教师提问单纯地考虑学生能否作答,而资深教师的提问意味着需要考量儿童深度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回答时间的测定这一科学方法,能够进行实证性的验证。不仅如此,这种差异还会涉及教师提问的类型——只求答案的提问,求证理由的提问,要求综合判断的提问,明确内涵的提问,等等。比如,加涅(R. Gagne)的教学设计理论,经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20年的发展,把认知主义观点与行为主义观点结合了起来。这些理论奠定了教学设计领域的基础,支撑了教学设计早期的发展。教学设计研究的框架一般是基于实验组、控制组的导入,以及基于统计方法的假设验证。一言以蔽之,这些研究体现了一种系统思维,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信息社会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急速地进入大众阶层的日常范畴,“信息处理模型”给予人类生活以极大的影响。当然,电脑的信息处理是借助“输入—处理—输出”的框架来表达的。这种信息处理的步骤谓之“算法”,把它作为电脑语言来表达,就是“程序”。因此,电脑根据预先读取的程序加以处理,只要是处理步骤正确,就不会出现错误的结果。由此及彼,人是怎样处理信息的呢?不用说,电脑相当于人脑,输入、输出相当于手、足、眼睛和嘴巴,谓之“人的信息处理”。这样,关注点就从“结果是否正确”转移到聚焦过程的阐明——“为什么会发生错误”“如何进行思考”等信息处理的过程。在学校的层面,教师重视思维过程,借助“你是怎么思考的”之类的提问,与其说是引出结果,不如说重点着眼于思维方式。因此,大脑的信息处理的研究——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盛行起来。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教学理论诞生并围绕教学方略展开活跃研究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转向认知学习理论与相关教学理论研究,那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学设计开始转向基于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论的研究。安德森(L. W. Anderson)的理论就是把问题解决的过程视为怎样把“宣言性知识”变换为“步骤性知识”的过程,并用“步骤化”与“合成化”来表述这种过程。比如,学习者在进行两等边三角形之类的证明问题时,在脑中记住了"两等边三角形是两边相等,两角相等"之类的"宣言性知识",然后在某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宣言性知识",就可以解释为“宣言性知识”变换成了“步骤性知识”。这里所谓的“步骤”是指“先后处理的顺序”。在确凿地求解图形问题的时候,可以解释为,由于写出了证明步骤,脑中积累的“宣言性知识”就会有步骤地变换为“步骤性知识”。此外,关于认知方式——有名的“概念地图”研究则是关注“脑是如何认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怎样一种结构”,从认知方式的角度去把握理解的差异。这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谓之“认知科学”。它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某种概念之类的关系结构,借以说明现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万有引力法则”的说明——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从同样的高度落下,之所以花费同样的时间,乃是重力作用使然。晚近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的研究,不再用“法则”而采用了“模型”的术语,这种关于人的信息处理模型的研究得以广泛采用,对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社会的教学设计

在工业社会中,产品的开发是模型,从电器产品到人造卫星,大量产品丰富着人类的生活。但在信息社会中,对象不是产品,而是知识与信息,并被赋予价值。制作优异的产品也有价值,产出优异的知识、拥有并提供优异的信息,均被视为拥有价值。出色的医生在掌握可靠的技术的同时,拥有高阶的知识与判断力。教师也同医生一样,拥有高阶的知识与判断力。关键在于,视其怎样运用智慧,其工作的价值会产生多大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化急剧发展,网络呈现出不同于信息社会的形态。信息借助网络,得以迅捷地传播,这就意味着个人头脑中的信息能够被参与网络的人们所分享。网络对教育研究的方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谓之“网络社会”。“印刷术的发明产生了‘书籍’这一媒体,旨在知识流通的百科全书得以编纂,原本为少数人垄断的知识得以解放,并且催生了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这一媒体,并且旨在成长为远远凌驾于百科全书知识之上的存在。不过,即便网络媒体的规模再大,倘若信息理解不能转换为人们的知识、多样的知识碰撞未能产生新的价值,那么就不能说是超越了百科全书的存在。” 网络社会中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框架,与其说是信息与知识在个人头脑中积淀和处理,不如说是在网络所属的共同体中信息与知识得以分享的框架。因此,作为研究方法,与其说以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作为对象,不如说以共同体中的知识分享作为对象。这样,以共同体作为对象的场合,其会话、记录、访谈都可以借助综合分析加以研究。可以说,以个人为对象还是以共同体为对象,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即便是同样的信息,其输出对象是个人运用的电脑,还是网络或者公共使用的电脑,其意义有着巨大的差别。共同体的文化与成员的思维是在交互作用中成长的。离开了这一点,难以断定形成优质教学的要因。不过,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若干问题。其一,费时费力。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花费大量的时间。其二,所得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如何,也是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分析的结果,一种假设,或许是一种尚待实证的见解而已。

当然,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论述,并不意味着哪一种孰优孰劣,它们不过是因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重心也产生了变化而已,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换言之,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的进展,教学设计的研究框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都会跟着发生变化(1-1)

钟启泉,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丰厚,近两年的代表作:《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等。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