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023/2/10 9:29:06 阅读:14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书匠欧阳 ,作者欧水兰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执教者:怀宁县月山镇中心学校 欧水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准备:PPT、贴瓷砖的几何直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运算律,都有哪些运算律呢?(生答)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快速解决相应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吧,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铺垫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贴瓷砖的生活情境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否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问题,找出相关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信息筛选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生: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独立解决到底贴了多少块瓷砖。
3.汇报交流自己的算法。(结合直观图说明每道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几何直观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发展学生从图中抽象出数和运算的能力。
4.观察对比这四种方法,得出等式。
(1)观察这四道算式,说说哪两道算式联系比较紧密?
(2)看到这些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3)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算式的异同处,从数字、运算符号、运算结果等方面,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同时提出猜想。
5.观察两组算式,提出猜想。
6.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从教材中的两个特例出发,根据类比,写出更多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感知,一个规律的获得必须要有众多的例子才能说明规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7.教师小结: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用字母表示。
我们以前学习了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a+b)×c=a×c+b×c
9.之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是否也能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
(2)鼓励学生独立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同伴之间说一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2)请学生上台计算并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请学生上讲台计算并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再提升。一些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实际运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知识的理解之后我设计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规律教学中的应用,达到应用所学规律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五、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10+5×10 (3+5)×10
=30+50 =8×10
=80(块) =80(块)
4×8+6×8 (4+6)×8
=32+48 =10×8
=80(块) =80(块)
(a+b)×c=a×c+b×c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