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依托数字化转型 打造高效率课堂
2023/2/10 9:14:28 阅读:15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第一教育专业圈 ,作者孟飞 闫乐乐
“双减”文件出台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积极响应、认真落实。
作为宝山区首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点校,我校积极助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学校根据教育局整体转型方案,创新教学理念,引进各类技术设备,实施数字化教材、同侪课堂等试点项目,最大限度拓展学习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在预习环节引入信息技术
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微课、数字教材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快地获取学生的疑问,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其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具备可实际操作意义和课程行动价值。
在使用数字教材进行备课时,教师在平板上提前发布预习练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交自己的疑问,并圈画关键字词,探索课堂重难点。当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终端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看到学生存在的疑问和难点,并直观分辨出学生最集中的问题。初中语文课文《在柏林》写于 1915 年,当时大半个欧洲正淹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小说选取了后方普通民众生活的一帧剪影,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我校语文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发现,学生的问题比较集中,可以归纳为:“小说写的是一节火车车厢里发生的故事,为什么题目是‘在柏林’?”教师进而将此问题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列车车厢里的故事和人物,是柏林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和个人的缩影,体味以小车厢反映大柏林、用小故事刻画大主题的写作思路。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了解“一战”,教师使用“插入”功能,将反映“一战”的
和视频插入教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利用信息技术把课堂知识点和学生学情有效结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网络分享等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对象之间的及时交流,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利用动画与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应用智力游戏等小程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乐趣。
初中语文区级展示课《夏天里的成长》一课,采用“1+1+3” 同侪课堂模式,即“一个主播台+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我校作为主会场,与其他学校进行跨区域课堂联动。课堂采用总分总形式,主播教师主讲重点知识、总结梳理课堂,主教室师生合作突破重难点,分教室教师实施分层学习任务训练与交流,实现同中有异的同伴共学、同伴共生。在这种新型授课形式下,整个课堂氛围“活”起来了,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倾听和讨论,进行着思维的碰撞,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初中数学区级展示课《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中,教师运用互动课堂的上传作品功能,将不同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进行上传,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了解其他小组的发现,增加生生互动。在探索活动环节,学生运用 Geogebra 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验证他们的猜想。在阅读环节,运用数字教材的标注功能,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英语市级教学展示课《How can we save water?(我们如何节水?)》,以制作节约用水海报为主线,串联整堂课。课堂中强调了连读技巧,运用了识别语音、克服生词障碍、听懂材料以提取信息和观点等微技能,配合低年级喜欢的小游戏,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人机对话,并当场反馈发音情况。通过回放音频,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指导发音,对加强英语听说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以上实践与研讨活动是上师经纬依托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体现,通过学生的自主个性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复习环节融合信息技术
课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布形式多样的作业,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易错点、重难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利用联科系统等技术设备,教师可以回看自动保存的板书和分段视频,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不足,有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可以便捷查看板书与笔记,也能够反复观看某个教学片断,弥补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上师经纬正在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真正实现传统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打造高效活力课堂,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中学 )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2月1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