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教学生活化

2023/2/10 9:12:32  阅读:12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盛枫 ,作者王盛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本部校区  廖丙杰

本学期,我选的视导课是《比的意义》。因与学校某些工作冲突,这次视导课一推再推,作为老教师的我,心里都难免有些忐忑。111日,在603班上完展示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说哪个地方最切合《数学新课程标准》,那应该就是:我跟学生一起学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课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以连续四问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师:你觉得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长什么样?是个什么东西?有没有见过?或者听人说过?

1:足球比分(常见),生2:面粉和水的比5:3……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学生对比很陌生,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决定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着手,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作为比的切入点。

看图说话环节,苹果1个,梨3个。让学生从1个苹果,3个梨;梨比苹果多2个,一直说到梨是苹果的3倍,苹果是梨的。这时,我话锋一转,像这样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苹果和梨的比是1:3。把苹果数量改为2.师:现在我还想让梨是苹果的2倍,怎么办?生上台把每份梨都变成2个。师:现在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2:6),我们还能不能说它们的比还是1:3(把每两个看成一份)。然后依次把苹果变成3个,4个,6个,要求学生按1:3配梨。得到1:32:63:94:126:18。师:还能变化吗?(能)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苹果数量变,梨也跟着变;并且变化有规律,它们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都可以看做1:3)再次配,一筐苹果(3筐梨),一车苹果(3车梨)……

不同类量比的认识,选择比快慢,便宜不便宜,甜不甜三个场景,让学生明白,比就像是裁判,或者是测量工具,不仅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具有比较的功能。

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学生认识了比,对比分3:2进行甄别之后。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比,再到生活中去找找比,如果还找不到,也可以想想哪些地方可能用到比。带着比的认识,学生再次找生活中的比就很轻松。煮饭比,和面粉比,金龙鱼的配料比,等等。师生互动精彩不断,让听课的老师对学生的见识大加赞赏。

非常遗憾的是课的结尾,让学生谈这堂课的收获,师:你觉得哪些关键词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没能将今天所学的比跟倍、分数、份、除法进行深度融合,让精心设计的板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有遗憾,但这节展示课收获颇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去指导生活。

《比的意义》,听课心得体会

实验学校开发区校区 陈佳佳

111日,我听了实验学校本部校区廖丙杰老师的《比的意义》一课。“比的意义”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内容。我没有教过六年级,对于《比的意义》也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去教。但听了师傅的这节课让我知道原来可以放下课本,同时又可以立足于课本,课堂的氛围可以如此轻松,如此的有趣。廖老师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探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

本课的导入廖老师的一个“比”字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切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包括必然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踊跃主动地从多角度去试探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新知讲授环节,廖老师并没有应用课本中的主题图,而是采用了学生更为熟悉的苹果和梨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多次增加苹果和梨的个数,让学生去观察这些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其次通过猎豹和羚羊“谁跑得快”,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比,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好,学生更感兴趣,也能直观得感受比理解比。廖老师通过“导、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能够用除法,也能够用比的方式,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能够说成谁和谁的比,使学生初步明白得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份名称及读法、写法时,廖老师多次提示学生,如“比的书写要注意哪些”“前项与后项不能倒置”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做到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廖老师允许学生犯错,在学生思考或者没有答上来得时候,他会说“大胆说,不要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这样的课堂谁能不爱呢!在课堂中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例如买东西比较谁便宜,哪杯糖水更甜等等,让学生对比的意义这节课的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听了这节课让我对比的意义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老师,要跟师傅学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最佩服师傅的地方就是他敢放学生自主去探索,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否如意,他都能很好的围绕本课主题展开。我在课堂上比较急躁,如果学生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我就要自己上了。作为老师就要像师傅那样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有自己的思想。今后要朝着师傅的方向出发,以后就请师傅多多指教了。

在反思中提升,在体会中成长

党建品牌创建之“青蓝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的师徒都很珍惜活动的学习机会。我一直认为,个人的成长关键之处还是要靠自己培养自己,当然自己培养自己的途径很多。师徒对接活动之后,能及时地把参加活动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成长提升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写的过程就是自身体验的一次深度思考和梳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每经历一次,就是积累一次,人的成长也就是在积累中沉淀,在沉淀中不断地成长。长此以往,自然就有个人的教学观点,自然就有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廖丙杰老师的教学反思和陈佳佳老师的心得中,我读出了两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廖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谈到“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着手”,这点也是陈老师体会到的“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切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中一定要懂得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现有知识要求之间建立联系。其次是两位老师谈到的“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两位老师这种体会,给我的启发是我们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即课堂教学生活化。针对学生来说,廖老师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有数学;针对老师来说,生活中有数学教学资源,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这种用在当用时,行在当行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读两位老师的体会,再次见证了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在体会中不断地成长。

王盛

20221112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