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全球素养 Global Competence ,作者项东
翻出来一篇2016年的小文,是之前工作单位我最欣赏的姐姐之一写的,在我迷茫的时候她给了我力量,为我搭建平台,在我成长时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是一位真正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大师,也是我成长路的贵人,这是她带着学生去芬兰友好校交流时期对芬兰教育的观察,我读了好多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去自己亲手搭建的友好校亲自走一圈,现如今已经物是人非。
不知为什么2015年芬兰教育突然在国内无比火,2016年我们同芬兰拉塔萨莉中学建立了友好校,这事儿就全权交给了我负责,疫情之前这事儿就一直没断过,四年的交往历程也改变了我,让我跳出了公立教育体制去看很多问题,这段时间我和caroline初识,经历了很多挑战、困难和未知,还认识了好多朋友,emma就是那时候认识的,下个贴会讲一下如何打造一所领域标杆的友好校,整合行业最顶级的外交和创新教育资源,如何影响完全不接受的老师和学生,以及满满的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2016年9月30日——10月7日,来自高二、高一、初三和高三的18名学生和两名教师回访了芬兰赫尔辛基的拉塔萨利中学,和该校国际商务班的学生一起生活了一周。7天中参加了5次国际商务课程的实践。所有的学生都和芬兰的同学一起上了三节学科课,包括芬兰语、音乐课、英语课、瑞典语课、数学课、哲学课、国际经济等课程。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商业创新营。期间还参观了代表芬兰文化的芬兰堡和阿黛尔美术馆。
一、从学校课程看芬兰教育
1.学科课程
在校期间共听了三节学科课,分别是初中英语课和美术课,高中的体育课。每节课时长75分钟。观察这三节课,其共同点是以体验为主,学生多感官被调动,自主学习突出。
以英语课为例,本节课是关于“美国”主题学习的第一课,在75分中的课程中,学生为自己制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参与对美国历史文化试题的抢答(20题),学唱歌曲(两首),辨识美国各州的地图,作业是在阅读课文后提出10个问题。深深感受到:语言,在这样的课上真正成了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终极目的。
体育课是高中篮球课,75分钟男生女生分成两组,期间只有几分钟教师做了关于投篮动作的讲解,其余时间女生一直在学生(组长)的组织下自主完成了分组的投篮,带球跑等训练(大约25分钟),其余时间轮流做了五种球类的游戏(每次选用的球都是学生自己挑选的)。男生六个人在半场打比赛,老师一直在一旁观看,期间只叫停了一次,对学生做了指导。
选择自己喜爱的,就没有懒散的理由,尽情享受每一刻的锻炼时间,想必孩子们快乐在其中。
美术课上每一位同学的绘画过程中都得到了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因为需要在楼道里的玻璃上贴着透明纸作画,初中的孩子们甚至没有被来往的人干扰,始终很专注,所有同学在下课前都完成了关于校园庭院的透视图。
感受:芬兰的课堂节奏是比较慢的,看不到老师的喋喋不休,也看不到孩子们紧皱眉头。课堂的流畅与有序却尽在其中。正是在这样的疏而不密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放松自己,思维才能真正律动起来。满,不一定好,适当的留白才有味道。
2.体育课(这些内容均是孩子们从接待的芬兰学生那里得到的一手材料)
选择:芬兰学生的体育课从内容上是可以选择的,有蓝球、足球、跑步、游泳等,学校也会根据季节做调整,如在冬季会学习打冰球。
时间:每一节课75分钟,每周三课时。
考试:体育课没有考试,只有考核,内容包括跑步和游泳。没有分数,只有完成。学生所选的课程和考试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参加考试。
课余锻炼:男生一般每周健身3—5次,每一次大约1—2个小时。女生一般会有三次左右的健身,一般在40—50分钟左右。这样算起来,一个男孩子一周锻炼的时间大约为400分钟左右,女生为340分钟左右。(如果我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每周三课时,加上每周一次的一小时阳光体育,芬兰学生比我们的孩子分别多220多分中和160多分钟)
感受:追求健康的体魄是芬兰学生乃至芬兰国人的一种本能追求。从学生到老奶奶(我们在一家体育健身中心看到的健身者)都把健身和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生活习惯,也是追求高品质生活使然。
对我们而言,时间、地点、费用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真正难在我们对生活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本能需求。但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那就从我们小小的校园开始吧!
3.国际商务课程
从商务课程的设计和选择上可以看出学校的用心和所要传递出的理念。我们参与的实践课程共涉及到5家企业或是设计室,其中包括被誉为“芬兰清华”的Aalto University的设计室。不是走马观花,每到一处,都有老师或是设计师的主题讲座,作品展示,提出要求学生完成的设计主题。
芬兰学生显然对这样的课程流程非常熟悉,无论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们都积极主动,分工明确。
实践课程的主题涉及到环保、民生、健康,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核心的主题。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些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实用性。短短5次课程,却可以了解芬兰甚至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如,空气净化环保墙,无人驾驶的环保公共汽车等等。
感受:这一类课程需要学生有需求,更需要学生有目标,有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它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引导、开拓会有积极和重要的影响。它打开的不仅是一扇窗,其实是为学生赢得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这其中蕴含的丰富社会资源是孩子人生中第一笔宝贵的生活财富,也是孩子们对人生的主动选择。
二、从孩子身上看芬兰学校教育细节
对芬兰学校的了解,在7天中很难又全面又细致,但7天中还是发现了拉塔萨利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小细节。
其一,芬兰学校的午餐是自助式的。学生要排长队,一一选餐,用完餐,再分类,自己送回到洗餐具的台子上。我们去的那一天餐厅人很多,所有地方都坐满了,但学生不吵闹,说话的声音也很小,更听不到刀叉碰到盘子的声音。
学生也会在院子里就餐,但无论餐厅里或是餐厅外,就餐结束后,到处都干净整洁,没有被丢弃的纸屑或是剩饭。
餐厅外的大厅里,学生会把大衣脱下来,挂在一排排的衣架上,把书包随手放在地上。但不管衣服还是书包,都放得整整齐齐,决不妨碍别人走路。
这些习以为常,这些不经意间而为之的日常,让看在眼里的我们还是由衷地将这些“不经意”记在心里。
其二,我们在校外的实践课程需要坐公交车。芬兰的孩子总是先让我们的孩子上车,自己最后才上。我们需要步行去一个设计室的时候,芬兰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但只要遇到人行横道,总有学生站在路两侧为我们的孩子引路,直到所有中国孩子都过了马路。发现我们有点跟不上的时候,一定会停下来笑着等我们追上。每一次需要开门,都会有芬兰的学生一直把在门旁,直到每一个人都进去或出来,才有礼貌地轻轻把门带上。(虽然我们的孩子很快也学着这样做了)
这些时而在前,时而在后,除了我们常常说到的礼貌,是不是还有善观察,懂体贴,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其三,在第二天游览芬兰堡早晨集合时,有个芬兰学生迟到了。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跟着迟到。原以为大家会一起等,因为我们要做渡轮过去到目的地。但带队的老师没有等,毅然要求其他的孩子按时登船。心里的疑问和焦急被老师看了出来,芬兰的老师这样说:他(芬兰的学生)已经成人,要为自己做错的事负责,不能因为他的错让做对的孩子受罚。然后安慰我,他(孩子)会处理好的,这才证明他知道错了,并且改正。果然,两个迟到的孩子随下一班渡轮赶上了我们,从两个人气喘吁吁的样子上,我们想象到孩子们一定是尽了最大的力气追上我们。
让犯了错的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自己承担因犯错带来的损失,并主动想办法改正错误,弥补损失,这样一个无声的教育过程没有痕迹,也没有在孩子兴冲冲的情绪上浇上一盆冷水,但孩子的知错改错,用行动把对集体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师生间一定有着一种由衷的信任和默契。在那个海风瑟瑟的早晨,我记忆犹新。
其四,我们的孩子随芬兰的学生上了三节课。孩子们聚在一起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节课上什么啦”。除了语言的障碍,更加障碍的其实是一种上课的习惯。随芬兰学生上过一节国际经济课程的学生抱怨,一节课都在看视频,老师什么都没讲。然而在问了芬兰的学生后,芬兰的学生却认为这样的经济案例很有启发,老师留的问题也在观看视频中有了更多的认识,课后还会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在下一节课和其他同学分享。
两种不同的听课习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听课效果,其实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习惯。我们更易于接受“老师讲了什么”,而芬兰的学生更喜欢“它带给我什么启发”。我们的孩子更关注这个“知识”,这个知识考试吗,而芬兰的学生更关注的是让这个“知识”为我所用。
三、从教师身上看芬兰国民学习力
在芬兰学习期间,和芬兰的两位校长,四位教师有过交谈和交流。看得出来,每一个人都忙,没有大把时间聊天。但在短短的接触中,也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他们真的很敬业,很善于学习。
第一位老师,是到芬兰第二天接待我们的拉塔萨利中学的前任校长,从外表看不出已经近70岁,硬朗挺拔。周一到学校,居然发现他还在学校工作,进进出出,问候他时,他说爱学校的工作,也可以不断学习。以70岁的高龄,不禁肃然起敬。
第二位老师,是带我们去参观赫尔辛基阿黛尔美术馆的老师,这位教语言的老师对美术馆中的作品如数家珍,耐心、细致地向我们介绍,其中饱含芬兰的历史,文学,社会生活,老师的博学和对芬兰的热爱溢于言表。
第三位,是陪我们最多的英语教师manna,她也是国际商务班的班主任。她教授英文课,同时要学习国家商务所有的课程,还在学习中文,积极了解中国文化。在一起的7天中,她一直在努力用已经掌握的中文来交流。问起学校关于教师的再学习,manna说,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在学校外参加再学习的培训,大都在周末,一般为1—2天,如果在上课时间学期,需要和学校商量。费用如果不是很多,学校会担负,如果费用多,由教师自己担负。这种学习没有刻意的安排和指定,但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再学习,而且持续不断。
以教师这个群体看,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我们在7天中其中有三天都大约在7、8点中才离校,么一次都看到有的教师和我们一样,也在这个时候刚刚离校,而且每一天在校时,下学后也会看到老师和学生谈话或是辅导功课。所以,总的看,在中学做教师并不轻松,但我们知道的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在自觉地学习,持续的学习。如果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芬兰人的全貌的话,那这个民族的学习力是很强的,是自觉的,也是终身的。
7天中,那个世界教育第一的神话在我们眼前这样真实地存在着,静静的,优雅的,深沉的,每一天发生着。无所谓第一有什么标准,有什么需要达到的数据,只要看看我们每天见到的孩子脸上阳光般的笑脸,只要看到老师们忙碌且优雅的姿态,就要由衷地赞赏它,这样的教育已经不需要别人的定义和评判。
学生自由且独立,自信且谦逊,友善且热情,专注与担当,一个因高纬度而冷峻的民族,沉静与理性的风格,尽显无疑!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