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育随笔13:挖掘历史事件的地理学内涵

2023/2/10 8:55:52  阅读:218 发布者:

挖掘历史事件的地理学内涵

任琳

摘要:从中华悠久灿烂历史长河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事件,通过挖掘其中的地理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促进地理和历史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力。

关键词:历史事件;地理内涵;核心素养;时代价值

中华五千年历史灿若星辰、绵延不绝,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演变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然而,仔细分析每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就不难发现,事件过程的演变都与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不仅要学好历史、地理,更要知晓历史中的地理和地理中的历史,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大地的神奇与中华文明的璀璨。

一、浓缩中华历史的六个事件

1.孔子周游列国: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是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2.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

3.玄奘西行取经: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4.郑和七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徐霞客游历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用日记方式记录了他在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包括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

6.红军万里长征:为了北上抗日、摆脱敌军围剿,193410月至1936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二、挖掘历史事件的地理内涵

上述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件,均具有丰富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从历史事件的本身出发,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科学引导,让尘封的历史事件成为当下地理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

1.绘制地图,再现历史足迹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了解未知区域的窗口。上述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件,均可以将其图示化呈现,直观清晰地表达历史事件的空间形态,为进一步解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了铺垫。比如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足迹与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关系;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名山、大川分布在今天中国的哪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绘图的基本方法,要培养学生使用简易地图呈现事物空间变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绘图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绘图能力。迁移方法、互为所用。

2.查阅资料,梳理地理知识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海量的知识铺天盖地般呈现在我们面前。单就上述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件,均有十分丰富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对其解说和评述等,这些丰富的资料里边蕴藏着诸多地理学基础知识。比如历史上玄奘西行依次经过的主要地名、地形地貌、气候区、植被类型、人种、语言、宗教、特产等后,将这些信息与今天对应地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加深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类别或因果关系等将资料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能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历史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和地理学观念。

3.追问缘由,分析地理成因

上述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件,只是中华悠久历史长河中的几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事件空间跨度大、历时时间久、流传范围广、意义影响深。这些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终结均受到了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类的衣食住行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人类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过程背后都蕴藏了许多地理奥秘。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时间选在我国冬季时出发,夏季时返回,结合地理知识可知,郑和往返时间巧妙利用了我国和南亚等地区的季风风向,解决了航船动力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对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刻体味地理的价值。

4.培育素养,助力研学旅行

上述六个历史事件中的相关人物都是历史文化名人,都有极高的综合素养,单就人物本身就是当代中国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今天,国家提出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然而,封闭的学校地理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地理户外研学旅行活动应运而生,如火如荼般地开展了起来。研学旅行活动的成败在于活动主题的确立、线路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等,一次科学、有效的户外研学旅行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而上述六个历史事件完全可以作为中学生户外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参考。今天,诸如“重走长征路”“丝路研学旅行”“重走茶马古道”等活动已经在有效开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重要历史事件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寒暑假等时间有效组织师生开展户外研学旅行活动,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彰显历史事件的时代价值

相对于悠久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上述六个历史事件犹如一束束划破夜空的流星雨,短暂而美丽,历久而弥新,回味而无穷。

1.重温事迹,守住精神财富

上述六个历史事件,每一个事件都蕴藏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事件的主人公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所有故事都被历史记载,他们或心系家国,传播治国思想;或效忠君王,誓死不改初衷;或弘扬佛法,不远万里求索;或举全国力,航行万里他乡;或跋山涉水,纵览大美中国;或忍辱负重,建立统一中国。他们每到一处,就留下美好的印记,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总是勇往直前、从不退缩,他们的言行举止、顽强毅力、思想理论、伟大理想和轰轰烈烈的事迹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当今每一个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传承事迹,坚定文化自信

上述六个历史事件可谓是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中就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已成为今天全世界公认的教育大师,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历史上的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推动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历史上的玄奘是传播和弘扬佛法,见证大唐崛起的文化使者;中国历史上的郑和率领万人巨舰,跨越大洲、大洋;中国历史上的徐霞客孤身探险,用笔墨记录大好河山;中国历史上的红军不畏艰险,用生命铸就胜利长城。然而,灿烂中国史,何止这些光辉事迹,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早已超出了他们的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定自信、永远向前。

3.依托事迹,铸就大国担当

早在两千年前,张骞就代表了中国出使异国他帮,传播文明、造福人类。后来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无一不是大国的外交和文化传播的见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外交史。然而,近代的屈辱历史让中国的外交变得坎坷。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不断努力奋斗,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不仅要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更要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就是中国依托伟大历史事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而铸就的一个实现全人类福祉的广阔平台。

【作者简介】:

任琳,免师,教育硕士,中学地理一级教师,中学地理歌曲系列创作者。从教以来,主张“乐学”教育理念,践行“以班级学科活动育人成长”,倡导“寻找课堂生命教学”。

转自:“唱学地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