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手记

2023/2/9 15:43:29  阅读:114 发布者:

《古诗词三首》教学手记

丁丁老师

早读课,带学生读读第一单元篇章页。

一、读句子,说印象中的乡村

我把句子抄写在黑板上,请两个孩子读一读,再齐读——

纯朴的乡村,

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幅和谐的画卷。

师:你们去过乡村吗?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相比,乡村的风景独特在哪里?

生:乡村的田野一望无边,树木茂盛,空气清新,很迷人。

生:乡村的风景很美,像一幅画一样。

师:所以说——

生: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田野、树木、菜花……纯朴的乡村,还是?(引导接着往下来)

生:一张生动的照片。

生:一首动听的歌谣。

二、看插图,说画面中的乡村

师:打开语文书,看第一单元篇章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勤劳的农民伯伯在赶牛耕种。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小狗坐在树下。

(回答问题的是男孩子,他们先看到人和动物)

师:这是“一幅和谐的画卷”,要看到整个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应该绿树成荫,山脚下有几户人家。近处的田野,农民伯伯在耕种,离镜头最近的有瓦房和绿树。

师:由远到近,描述了整幅画。这真是一幅——

生:这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风景图。

生:这真是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水墨画。

《古诗词三首》教学流程(两课时):

一、读题,交流

1.读课题,说说三首中古诗的题目、词的题目。

1)“四时田园杂兴”读得很准确,你怎么知道“兴”读第四声?(学生读出注释①中“兴”的意思和读音)

我接着问,昨天元宵节,某个同学随兴而写的诗就叫——

学生立刻接话:元宵节杂兴。

2)宿新市徐公店,题目就是一件事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当学生明白诗人在新市姓徐人家开的旅店里借宿,题目自然就读对了。

3)清平乐·村居,学生没有读错,知道“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此环节不展开。

2.读了题目,再看看作者,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三首诗(词)都是南宋诗人写的。

我补充:古诗词三首,写的是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乡村风景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范成大在家乡苏州写的一组田园诗,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这组诗共60首,这是第25首,到五年级,我们还会学习第31首。《宿新市徐公店》是杨万里投宿客店时所写的;《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居住在江西上饶时写的词。三首诗词都是写乡村田园的人、景、物,后人称为“田园诗”。(昨天开学刚读过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学生对辛弃疾立刻有了一种亲切感。)

二、读《四时田园杂兴》,梳理发现,描述画面

1.指名朗读,读正确,读出停连。

学生标出二二三的节奏,朗读时提醒注意平仄,读出停连。我请同学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效果非常好。

2.自主交流。

读完,有学生要主动交流:

有的说,为什么“惟”用竖心旁?

有的说,最初读的时候没看注释,以为蜻蜓夹着蝴蝶飞。(全班大笑,有人应和,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哈哈!)

有的说,一二四行都能读懂,但第三行“日长篱落无人过”就是没法解释出来,不知道应该怎样讲。

有的说,我发现这首诗写了很多景物,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这也是下面我们要梳理的问题,孩子提前讲到了,我顺势板书,让学生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孩子们交流得非常真实,也很有趣,有价值。

“惟”的问题同学们自己解决了,说古代用“惟”,现在用“唯”,第三首《清平乐·村居》中“亡赖”读“无赖”。

3.梳理人和物,引导发现。

交流:刚才有同学帮我们梳理了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那么有没有人呢?学生说没有人,因为第三行说“日长篱落无人过”。

我在黑板上写“无人”,加了一个问号,追问:人去哪儿了?有学生说,梅子金黄杏子肥,人都在果园里。

师补充:“菜花”指的是油菜花,此时,油菜花已经凋谢,很快要收菜籽榨油了,人们都在农田里忙碌。(由此引导,这是初夏时节)

4.朗读,说画面。

1)读前两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少。

指名学生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学生能照字面意思讲出来。

接着,我描述情景:一树树梅子已经成熟,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十分诱人。田里的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差不多已经落尽了,正在结籽呢。

学生说,我描述得更有乡村的意境。

我让学生照着说一说,几个孩子说得越来越好了。

2)读后两行: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先了解“日长”的意思。刚才有同学说,第三行很难说清楚,其实,只要知道“日长”的意思,就能讲清楚了。

一个女生说,“日长”就是夏日长,夏日白天变长了。说得很准确,我让学生在注释后面加一个:③日长:白天变长。

师生共同描绘情景:白天长了,人们都在田间忙碌,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连起来说说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5.如果你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可能——(陶醉),因为喜爱,所以情不自禁地要作诗赞美,齐读。

6.引导背诵。

三、用以上方法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指名读,齐读。

提出问题,补充注释:③径:小路。

2.你发现了吗?这首诗中有很多景物第一首诗里也有,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圈出“篱落”“黄蝶”“菜花”三个词。

思考:两首诗是不是同一个季节?找出依据。

交流:①这首诗不是初夏,是春天(暮春),因为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油菜花很多;②树头新绿未成阴,树上才有一点新绿,还没形成浓密的绿阴。

追问:这首诗中有人吗?(儿童)引导学生完成事物、人物的梳理。

3.生描述情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一直伸向看不见的尽头。树上碧绿的嫩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孩子们嬉笑着,打闹着,一路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一下子飞进金灿灿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4.朗读,体会感情,背诵。

四、写字

书写课题时教写了“杂”,提醒三个笔画,第二笔横折弯钩,第四笔竖钩,第六笔点;读诗时教“蜻蜓”的“蜓”,指导右边的笔顺,上横长下横短。

现在教写“稀疏”。

学生练写:杂        宿    

第二课时巩固前两首诗,学习《清平乐·村居》。

教学要点:

1.词牌名和题目,哪个和内容有直接关系?

学生发现,题目有直接关系。了解词牌名用来规定词的曲调、字数、句数。

虽然之前也接触过词,但总体比较少,相关常识还要交流一下,比如词不像古诗那样工整,长长短短,有错落之美,也叫长短句,词分上片、下片(上阙、下阙)。

在此基础上,学生读词,能认识到词的基本特点,以及独特的节奏之美。

2.交流难理解的词句,如“醉里吴音相媚好”,联系上下句,让学生猜一猜,充分交流,引发思考,培养语感。

3.设计关键问题,深化理解。

比如,我让学生想象,老翁和老妇可能在一起亲密地聊什么?

有的说,聊大儿子懂事、二儿子手巧、小儿子淘气。

有的说,互相夸赞,享受乡村的幸福生活。

有的说,回忆过去,感叹时光飞逝。

……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