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六下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两则

2023/2/9 15:38:26  阅读:152 发布者:

解读与设计一

/汪晴

文本内容的教学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四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翻开教材的第一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即:杨万里(宋)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宋)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辛弃疾(宋)的《清平乐·村居》。编者这样选择安排,肯定意味着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是契合人文主题的,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这三首古诗词落实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首古诗词到底在写什么?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碟等意象,呈现出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暮春农村生活景色。有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还有那欢乐捕蝶的天真儿童。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风光。字里行间都透漏着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尤其是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那是因为初夏时节,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愈发显得乡下生活之静谧。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上阕头两句,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老年夫妻边喝酒边聊天的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从事辅助劳动,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跃然纸上。鲜明的人物形象,简单的情节安排,真实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朴素安适。

纵观这三首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无一不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田园生活”相契合,三位伟大的诗(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李竹平老师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目标进行了细化,如下所示:

重点学习目标解读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欣赏、积累描写乡村景象中生动形象的诗(词)句,初识宋词这种文体。

2.通过阅读思考,能够从诗词中发现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情感和想法的语句,结合诗词中的具体描写,运用图像化、联系生活经验等策略,初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习活动的设想

三首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田园生活,透露着恬淡自然之美,同时朴素中充满情趣,又彰显着人情之美。但是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一直都生活在城市,即使有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一辈的亲人在乡下,但爸妈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繁忙,除了春节假期,可能根本没时间带孩子去感受农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但是春节假期,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又是处于天寒地冻的冬季,也就难得见到诗词中所描绘的菜花、黄蝶、新叶未完全长出构成浓密树荫的暮春之景,也难得欣赏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初夏江南风光。

即便有可能在暮春或者初夏季节到过农村,但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难得见到低矮的茅屋,更难得见到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那溪边碧绿的青草。诗词中所写,与我们当前所见,显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既然学生没有诗(词)人那样美好的田园生活体验,那激发他们的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在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找到一些配合诗文描写的优美风光

,学生再配合文中注释、诗中描写和插图,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倒也不难体会诗词中的景美。

(二)学习环节的安排

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2.知晓作者,揭题并板书诗题

杨万里《小池》

学习生字“宿、徐”,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指导“宿”的写法

读出诗题正确的节奏:宿/新市/徐公店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入,感受诗意

有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色呢?

把诗句读正确,注意“篱、疏”的读写

2.初读诗文,了解景物

结合插图,边读边批注,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篱落、树头、菜花、儿童、黄蝶、径)

结合所学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

3.再读诗文,读通读顺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按照它的词义来划分,注意保持词语完整,此诗的节奏为二二三格式。

5.配乐读诗,指导背诵

板块四 默写古诗,创编故事

1.自由默写,集体评议

(注意易错字“阴”)

2.通过想象追蝶孩子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创编故事(供学有余力的孩子选择)

3.课堂小结

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

板书设计:

2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板块一 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点名背诵或者全班齐诵。

我们将由充满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走进范成大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

2.了解诗题、简介诗人

注意“杂、兴”的读法,指导“杂”的写法。

引导理解题意——“杂兴”是各种兴致,“四时”指一年四季,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初读诗文,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读出节奏——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本诗的节奏为“四三”格式。

板块二 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小声读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初夏,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

仿佛看到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

蝶绕着篱笆飞舞,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板块三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读

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陶醉其中,诗意正浓——

2.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读

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不由得又吟诵起来——

3.反复吟诵,指导背诵

指导“稀、蜻、蜓”的书写,注意易错字“蜓”

4.课堂小结

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课后请同学们自行收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板书设计:

3课时 《清平乐·村居》

板块一  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诗句接龙,温故知新

(接龙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读准词牌名字音,注意“乐”读yuè

词牌名和题目之间,书写时中间需要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时需略有停顿。

3.比较诗词异同

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之间有空格,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也叫长短句。

板块二 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正音“锄、翁”

2.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读慢一点,稍加停顿。例如:读“茅檐/低小”时,“檐”字声音稍微延长,读出绵音,需读得停而不断。

3.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4.品味村居的“景美”和“人美”

小组交流:(1)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词里有五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

注意理解“亡赖”“相媚好”,感受作者对乡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块三 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3.课堂小结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大家可以尽情地遨游在词的世界中。

解读与设计二

/卢小柯

文本教学解读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均是田园诗(词),巧的是,杨万里、范成大和辛弃疾都是南宋诗人,且生平年代相近。既然同属一个时代,田园的生活和风光应是相似的,但细细品味三首诗(词),不同的诗人却写出了不同的风格。

《宿新市徐公店》是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使时,由任所回临安(南宋京城)述职的途中所作。彼时诗人心情愉悦,看到客栈里春意阑珊,儿童追着蝴蝶嬉戏的场面,十分的惬意与自在,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写客栈的景色: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路旁的小树刚发出嫩芽,投落下来的影子还未成荫。而此时,儿童们正快速地追着蝴蝶跑,一转眼,蝴蝶飞进了菜花地里,儿童愣在那里,再也寻不见蝴蝶。后两句以动衬静,最后又回归静,似乎一个镜头停止在那里,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是范成大退居还乡后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全诗都在写景物:梅子变黄了,杏儿也成熟了,荞麦花雪白雪白的,油菜花已经凋零得稀稀落落了。白天变长了,而篱笆外却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旋。这是初夏白天农家的景象,为何如此冷清,没有人影呢?原来人们都去田地里忙农事了。全篇没有写农忙,可处处透露着“忙”。作者在表达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喜爱的同时,反映了农民们的辛苦与忙碌。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辛弃疾因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在隐居中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一座低小的茅草屋依傍着一条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乐、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诗人完整地描绘了一个农家此时的生活情态,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与向往。

三首诗(词),部分学生已有积累,可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更多地以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为主,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点拨重点放在最后一首词,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么长的宋词,词牌名及韵律知识要有所涉及。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 能运用图象化、结合注释或生活经验、了解创作背景等方法,描绘出诗句所写的画面。

3.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找出重点表现诗人感受的词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块一  检查预习,梳理方法

1. 直观地看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学习单及课本旁边的批注,评价反馈。

2. 一起回顾梳理古诗的学习步骤:

1)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或插图等理解意思     (3)读出理解

3)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读出情感

强调:三个读的环节不可省略。第一个环节的读,要读通句子;第二个环节的读,能读出理解;第三个环节的读,要读出情感。每个环节的读,都应该不止一次,直到达到这个环节的目标为止。

3. 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完善自己的学习步骤,并完成相应的预习。(每生自学)

板块二  评价先行,示范思路

4. 想一想我们将从哪几方面来评价你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一首诗?

(见学习单)板书:读得通古诗   说得出意思  描绘出画面  悟得出感情

5.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按照一开始总结的学习步骤,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 结合评价的四方面,请其他同学就刚才这位同学的讲课做出评价。

重点放在能否“悟得出感情”上(将板书“悟得出感情”明显标出),追问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怎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朗读。

(优生示范,教师点拨,为下一步生生合作学习作铺垫)

板块三  小组自学,互相评价

7. 《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按照刚才示范的程序,任意认领一首,在小组内讲解,其他同学为你打星,并给出建议。(各自分享,小组内互相聆听,生生学习)

板块四  班级汇报,交流补充

8. 刚才在小组交流时,谁讲的哪一首诗(词)最精彩,交流分享。

(全班反馈,小组间与小组间互相学习)

在板块二至板块五,若学生说到诗人及创作背景,自然地拓展开去,补充一些诗人的其他作品、诗词风格及人物生平等。

板块五  教师点拨,联系提升

9. 《清平乐·村居》不是诗,而是——词,宋词。谁对词有了解?

补充宋词和词牌名的知识。

10. 教材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和一首词放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是田园诗,诗人都是宋朝的。

不同点——前两首是七言绝句,后一首是词。每一首表达的思想感情稍有不同。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满童真童趣。

第二首虽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同时反映了农民的辛苦与忙碌。

第三首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与向往。

(教师抛出大问题,联系提升,师生学习)

板块六  熟读成诵,默写古诗

11.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第一首,后两首挑战默写。

教学资源链接

1.学习单

2. 有关宋词及词牌名的知识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如《舍麦子》、《挫磓子》等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渔父引》、《拔桌子》等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怨胡天》和《怨黄沙》等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了。

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我们熟悉的词牌名有忆江南、汉乐府、清平乐、如梦令、卜算子、浣溪沙、浪淘沙等。

转自:“书写教学人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