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陆晓彤:多维进阶,巧练思维——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儿童故事类趣味读书游戏策略

2023/2/9 15:36:55  阅读:175 发布者:

 要:教师在进行“快乐阅读吧”教学时,往往停留在单篇教学,传统导读的模式上,缺少对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指导。本文聚焦想象、逻辑、发散,探索九种趣味读书游戏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多维进阶的过程中,巧练学生思维,并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维 趣味读书游戏 快乐读书吧

阅读能够滋养生命,给儿童打开另一片天地。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每学期的教材中均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当中,并向学生进行书目推荐与方法渗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阅读目标要求。阅读是重要的,但教师在进行“快乐阅读吧”教学时,往往停留在单篇教学,传统导读的模式上,缺少对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指导,往往出现“上过即算完成教学”“推荐书目即是达成目标”,这显然与阅读教学的目的相悖。

但囿于课时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书读好,这便是语文教学需要探究的命题。语文教学需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为首创性、创造想象参与、逻辑与非逻辑的巧妙结合、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本文探索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儿童故事类趣味读书游戏策略(如下图),从想象、逻辑、发散三个层级,层层进阶,趣味游戏,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开展高质量阅读。

一、畅所欲言,发挥想象

想象力是思维能力最外显的体现,同时它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既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还能为学习活动提供强大的助推力。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2】。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儿童故事类推荐阅读《神笔马良》、《七色花》、《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故事有趣,有意思。在对第一学段学生进行“快乐读书吧”教学时,可在趣味读书游戏中融入想象的元素,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在作品阅读之上,发挥无穷的想象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戏精大作战:想象动作与表情

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融入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趣味性。作品中涉及描写人物时,大多以提示语的形式,出现人物的动作或表情。在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再想象人物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

以《神笔马良》为例,“白胡子老人送给马良一支神笔,马良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喜得蹦起来到底是怎样的?小朋友可以根据提示语发挥想象,做一做戏精来演一演。当然也可以全班戏精大作战,分配角色,演绎儿童故事中的角色,如马良、白胡子爷爷、县令等。

文中有一些语段仅仅呈现了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可以让小朋友发挥想象,在演绎时候增加动作与表情。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孩子随着阅读的推荐,通过想象,增加阅读时的画面感。将阅读游戏前置,能够让小朋友在阅读前便能代入角色,更好发挥想象,增加阅读乐趣。

(二)记者来采访:想象心理活动

记者来采访,顾名思义是请学生在阅读完作品后,一人扮演记者的角色,一人扮演故事人物的角色,由记者对人物进行采访。这其中既考验采访者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又是对被采访者的想象能力提出了考验,因为只有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才能够梳理出重要问题,被采访者对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认知,才能想象心理活动,并接受采访。

以《愿望的实现》为例,在学生阅读前,可以提出前置要求,请学生以记者身份或主人公身份阅读作品。围绕互变身份后,有什么感受为主题,以记者为角色进入阅读的,针对这个主题,提出细节化的问题。以主人公身份苏巴或苏希为角色进入阅读的,想象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充实心理活动。在阅读结束后,记者与主人公进行采访游戏。

(三)前后因果说:想象故事后续

儿童故事的结尾本身具有一定的内蕴,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时,可以根据文本的特性,进行趣味阅读游戏的设置。热门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会出前传或后传,根据儿童故事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尝试进行故事后续的想象。

例如“快乐读书吧”中的课外阅读书籍《七色花》讲的是小姑娘珍妮用四色花实现了七个愿望,点睛之笔是最后一次,珍妮用七色花帮助了一个跛子小男孩恢复了健康,而珍妮也因此找回了快乐。借由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珍妮又拥有了一朵七色花,她可能会去做什么?

二、按图索骥,明晰逻辑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利用符号、代码等对周围的世界进行一种理性的表述和分析的思维。逻辑思维常与概念、判断、推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人物关系图等便是以逻辑为起点展开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融入趣味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吸收并外化作品的信息。

(一)绘制故事地图

在日本儿童文学作品集《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系列书籍中,每一本都在书籍的前几页绘制了整个故事发生地的地图,地图清晰地将故事中涉及的地点进行呈现,并绘制成完整的地图,让读者看了后更有空间感,也增加了真实的情境感,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时常翻阅。绘制故事地图便可以作为趣味阅读游戏之一,引入到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绘制一张故事发生地的地图。学生边读边思考,方位顺序,空间安排,四周景物等,无不考验着学生的逻辑思维,且对学生今后进行习作表达大有帮助。

以《神笔马良》为例,出现了学馆、山、窑洞、临近村、县令家、皇宫等地名,学生阅读后,根据逻辑推理出这几处地方,并绘制故事地图,绘制完成后还可以根据地图讲一讲故事。在评判时,地图绘制得合情合理即可,对学生来说,这将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二)梳理故事时间表

梳理故事时间表于思维导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梳理故事时间时,便把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个过程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梳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复述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按时间顺序进行表达的能力。

以《神笔马良》为例,随着时间的推进,他所经历的事情均有所不同。作品中均以“一天”“一年一年”来做时间的切割,学生在玩趣味游戏时,可以根据作品的情节进行推断,两个情节之间大概经过了多久,各自发生了哪些事情,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三)描绘故事人物

第一学段的学生乐于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在趣味游戏中引入绘画的元素,让学生根据阅读的感受,描绘故事的主要人物,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描绘故事人物,学生便能在阅读中根据作品的细节去推断主要人物的形象。

以《愿望的实现》为例,父亲和儿子角色互换,开始了一场神奇的经历,也互相体验了各自角色的不同意,可以以此为趣味游戏的内容,请学生根据情节中捕捉的线索,绘制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比如根据作品中的描绘,苏希爱吃柠檬棍糖,喜欢爬树、游泳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推断苏希的形象,再根据想象进行故事人物的描绘。

三、创意读写,开启发散

发散思维能力通常表现为两种:一是推理,表现为思维的顺序性即逻辑性:二是灵感,表现为思维的跳跃性【3】。在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儿童故事教学中,可进行创意读写的游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在体验中获得思维训练与语文阅读的乐趣。

(一)转换角度

学生接触到的儿童故事类,大多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如《神笔马良》以马良的经历为主进行故事的讲述,《七色花》则以珍妮的视角展开讲述,《愿望的实现》则以苏希、苏巴交相出现为叙述的主要原则。在对学生进行趣味游戏指导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转换阅读的角度,以非主人公的角色来讲述故事。

如《七色花》故事为例,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了跛脚的小男孩,可以让学生以跛脚小男孩的角度来讲述七色花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便出现了变换。跛脚的小男孩因为遇到了珍妮,恢复了健康,小男孩感谢珍妮,并听珍妮讲起了其他六片花瓣的故事。用转换角度的方式,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的另一种乐趣。

(二)邀请主角

发散思维讲究灵感的跳跃,它是不同层级之间的转换。小学生尤其喜欢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则在想象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趣味游戏指导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下邀请函,邀请主角来到现实生活中做客,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更能对故事人物产生共情,也体会儿童故事的主旨。

以邀请《愿望的实现》主人公为例,学生可以在邀请函中写下邀请主人公的主要原因,例如邀请苏希来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便可在邀请函中安慰苏希,也可以对苏希的经历表示好奇。当学生在邀请函中琢磨怎样让主人公对赴宴更加心动,那么学生就沉浸在趣味游戏之中,也浸润在思考中。

(三)制作广告

为阅读的书籍写几句广告词,或者绘制一幅广告海报,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趣味游戏中,能够进一步凝练语言,并初步培养审美的意识。在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儿童故事类书籍中,多以人物呈现,学生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可以研究书籍的封面设计,也可以研究人物的主要形象等,在多种尝试中感受乐趣,设计独一无二的广告。

《一起长大的玩具》书籍主要介绍了玩具,学生可以为这本书籍设计广告,画一画、说一说,甚至可以拿到跳蚤市场卖一卖,比一比谁的广告词写得好,谁的海报有特色,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文本发散到表达。

想象、逻辑、发散,作为思维训练的三个梯度,层层递进,在三个梯度九种趣味阅读游戏中,学生不仅能感受阅读的乐趣,还能将书读好,读深入,同时进一步锻炼思维能力。趣味阅读游戏的形式,贴合学生的心理,以多维进阶的方式,学生读得有趣,玩得有乐趣。

参考文献:

1〕〔3〕刘宗林.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D]

2〕唐继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J]中小学教育2017.9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