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孙群燕 费洁:研学·探学·延学,让学习任务拾级而上——六下《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3/2/9 15:05:49  阅读:153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孙群燕

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副校长,无锡市费洁名师工作室成员,高级教师,潜心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曾获无锡市、江阴市一等奖,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研究,是学校“十二五”“十三五”省级课题核心成员,主持多项市级个人研究课题,多篇文章获省教海探航等论文评比一等奖,近年有10多篇论文刊登在《小学教学》《四川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杂志。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德育工作者,江苏省乡村骨干培育站优秀主持人。《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人物》等杂志封面人物。发表专业文章150篇,是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被多家单位聘为“国培计划”授课专家和兼职教授,出版个人专著《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小学语文教师的101条新建议》,编写《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和教学活动设计》《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学习设计》等6本教参。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第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初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根据任务情境,在一组学习任务中深入文本,比较思辨,策划完成“北京春节文化展区”,学习作者详细介绍北京春节主要部分的方法。

3.品读语言,体会“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语言通俗直白、风趣幽默的独特魅力。

【教学流程】

板块一:梳理回顾,创设任务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一个节日,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正可谓——

生(读):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师:学校准备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主题布置春节文化长廊,根据地域设置不同展区,每个展区有展台可摆放实物,有展板可以贴

、配文字,图文并茂地介绍春节习俗。这节课我们一起布置“老北京春节”这一展区,先来借助课文设计方案。让我们继续走进老舍先生的散文——

生:《北京的春节》。

师:文章很长,1800多个字,14个自然段,记录了春节期间40多天的内容。作者是怎样介绍的?

生: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

师:说得很准确。作者详细介绍了哪些日子?

生: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师: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让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热闹、喜庆、欢乐、祥和。

【点评:从单元导语入手,直奔单元人文主题,凸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思想。创设“布置春节文化长廊”学习任务群,真实而富有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复习回顾,简洁明了,既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又帮助学生回顾写法,养成语文学习“既看内容又学写法”的思维习惯。】

板块二:师生合作研学,布置元宵节展区

师:这么多节日,老舍先生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出示)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师:相比热闹的除夕,作者更喜欢元宵节,因为——

生(读):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师:相比于体面的年初一,作者更喜欢元宵节,因为——

生(读):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师:我们一起先来布置北京春节元宵节展区。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展区布置,你认为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要考虑展台上放什么实物。

生:还要考虑展板上布置哪些画面,配上哪些文字。

师:对呀,布置一个展区,先要整体构思,取一个标题,然后根据节日特点再选择形式与内容,安排

、文字等内容。

(师生合作板贴:展区 标题  实物   

师:请大家默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文中有哪些关于景物和人物的介绍,圈画关键词。围绕这些内容,思考这一展区的布置。

(生默读3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准备为元宵节展区取什么标题?

生:快乐的元宵节。

师:你说出了元宵节的特点。文中就有一个词语充分体现了元宵节特点。

生:火炽美丽的元宵节。

师:你真会读书。老舍笔下的元宵节就是火炽美丽的,以此为标题,(板贴:火炽美丽的元宵节)更突出元宵节的特点。那么展台和展区准备怎样布置?

生:放很多元宵,因为元宵节要吃元宵的。(生笑)

师:是的,但是认真读课文的同学肯定会发现,与元宵相比,展台上必不可少的布置是——

生:灯。

师(出示描写灯的句段):灯怎么布置?为什么这样布置?

生:有很多很多的灯,因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生:重点布置玻璃灯、牛角灯、纱灯、彩绘故事的灯,还有各式图样的灯。因为这几种灯,课文中都列举到了。

(板贴各种灯的

。出示句段,生读: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各式各样。)

师:这一段话,老师如果这样改: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都是……有的都是……有的都是……。你们看,怎样?

生:不行,文中用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些词语,老师用的只有“都”,感觉很单调。(“一律”“清一色”“通通”显红)

师:是的,老舍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人称语言大师。他用那么多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特别丰富,表达特别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生有感情朗读“灯”的句段)

师:北京的元宵节,到处都是灯。如果你是一位到北京出差的南方人,元宵夜,你来到大街上,看到——

生(读):元宵节,处处都是悬灯结彩……各式各样。

师:你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兴奋。

师:如果你是一位到北京旅游的外国人,你看到了那么多灯,来到了一户寻常百姓家,你的心情——

生(读):不可思议。

师:元宵节展区,肯定要布置各式各样的灯,那么在展板上你想怎么布置?

生:还要再画上很多灯。

生:放一些

,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板贴:赏花灯 放花炮   吃元宵)

师:对呀,元宵节的元宵也非常重要,刚才有同学也提到了,可是元宵什么馅儿、味道怎样,文中没有介绍清楚。这叫什么写法?

生:这是略写。

师:老舍先生为什么这么安排?

生:可能灯比较重要吧。

生:我们这边也有吃元宵这样的习俗,但是我们这边并没有那么多的花灯,所以老舍先生要重点介绍。

师:太好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最大的特点就是花灯,可以说“无灯不元宵,有元宵必有灯”。所以作者就重点介绍了灯,而对其他内容略写,这就是详细描写元宵节花灯的原因。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元宵节这一展区?

生:欢迎大家来到元宵节展区。火炽美丽的元宵节,在这天,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灯,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天,人们会忙着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特别特别热闹。

师:你真了不起,下次展区布置好,直接聘请你为展区的讲解员。刚才,我们根据课文完成了元宵节展区的布置。我们先提炼出了元宵节展区的主题——(生结合板书回答),设计了摆放的实物是——(生答)。展板上,大幅画面还是……自然也有人物的活动,我们还进行了现场解说,学得有滋有味。

【点评:师生合作研学,紧扣课文完成元宵节展区布置,突出重点。“标题提炼—布置内容—品读文字—现场解说”,一环一环清清楚楚,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学生习得策划展区布置的方法,为后面完成“合作探学”“自主延学”学习任务奠定基础。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语言实践,通过比较朗读,感受老舍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对“元宵”“灯”实物展示的比较思辨,学习作者详细描写主要部分的方法,也为本单元习作表达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小组合作探学,策划其他时节展区

师:元宵节展区布置任务完成,老北京春节的其他时节会布置吗?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节日,研读相关段落,共同完成一份展区策划书,小组长选择汇报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组长自告奋勇)我们组介绍“除夕”展区的布置,设计的标题是“热闹的除夕”,准备放上对联、年画等实物,展板上布置人们的活动

,如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或其他组还要补充吗?

生:我们要补充,就用书上第10自然段来解说。

师(出示第10自然段):你们真有眼光。这一段文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自个儿读读看,你能发现哪些独特又经典的表达?

生:这一自然段每一句话都写出除夕很热闹,中心很突出。

师:哪里可以看出热闹?

生:有除夕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还有灯火通宵,还有人们的活动,特别热闹。

师:一共五句话,却写出很多个活动,就好像连环画一样,一句话一个场景,囊括了老北京人除夕的多种活动。这叫全景式刻画。

(生读句子)

师:这么多除夕的习俗,哪一个最有意义?

生:守岁,因为过了除夕就要大一岁了。

生:赶回家吃团圆饭,因为文中这样说:“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师:是的,除夕吃团圆饭,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象征着幸福美好。除夕被人们赋予了团圆幸福的美好寓意。难怪老舍这样说——(生有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同样是写除夕,作家斯妤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出示),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写的是老北京人的活动,斯妤写的是自己家人的活动。

生:在斯妤笔下,除夕那天,外婆特别忙碌,全家人吃团圆饭也很热闹。

师:两位作家角度不同,斯妤写的是自家人的忙碌与幸福;课文展示的是一幅全景图,全方位介绍了除夕那天北京的热闹喜庆,都是可以的。因为——

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师:你们这一组特别想来展示?

生:我们组准备布置“初一”展区,标题是“悠闲的初一”。实物准备放一些小摊上的玩意儿,比如食品、玩具;展板上展示男人们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小贩们摆摊儿、孩子们逛庙会的情景。

(出示句段)

师:你们很会设计。初一展区的布置,一定要放小摊上的商品吗?其他组有什么补充?

生:不一定。

生:我觉得不需要布置实物,初一的特点是悠闲自在,主要是通过人物活动说明,小摊上的商品并不是主要的,所以不需要放。

师:是的。作者在介绍习俗的时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我们在布置展区的时候,也应该抓住体现节日主要特点的内容布置。初一的悠闲自在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中,男人们在——(生答),女人们在——(生答),孩子们在——(生答),小贩们在——(生答)。

师:“摆摊儿”能读懂吗?这是儿化音,浓浓的京味儿语言。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在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介绍北京春节。你们组介绍什么?

生:我们介绍“腊八”展区,标题是“忙碌的腊八”,准备放一些腊八粥、腊八蒜,用第12自然段的相关句子进行介绍。

生:我们要补充。腊八粥、腊八蒜的实物在准备上有些难度,我们借助展板展示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场景。

师:两种方式都可以,都能体现出腊八节忙碌的特点。大家选的这两段解说文字,可了不得,值得我们好好品品。

生(读):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师:农业产品展览会是怎样的?简单介绍介绍。

生:展出了很多农产品,农民伯伯都在展示、吆喝,顾客们前去挑选,很热闹的。

师:在文中,“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生:是一碗腊八粥,因为腊八粥里面的食材很丰富。

(出示,生读)

师:一碗粥,一下子列举了那么多食材,真是不可思议。不过,老舍先生可不是这样读的。注意带点节奏,体现京味儿。(生读)

师:这就是京味儿语言。一碗腊八粥,就是一个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多么幽默风趣,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点评:借助策划“北京春节文化展区”这一情境任务,学生从师生合作研学到小组合作探学,尝试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在读文、概括、思辨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展区策划。“除夕”“初一”“腊八”三个不同时节,教者又挖掘不同的训练点,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又学习作者巧妙安排详略的构思与表达,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与鉴赏,体味老舍先生独特的语言表达。】

板块四:拓展自主延学,策划家乡春节展区

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人们最期盼的传统佳节,象征着团圆幸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热烈企盼。

(出示

师:每到春节,大江南北一片祥和,寻常百姓、边防战士、海外侨胞、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都会过春节,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深受影响。春节文化已传遍世界,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都有这样一个认识——

生:欢乐中国年,幸福千万家。

师: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生:我是祝塘的,除夕那天我们每户人家都要喝自己酿的米酒。

生:我老家是璜土的,每到过年前我们要做很多馒头,蒸米糕。

师:江阴的春节有着江阴的特色,可以好好布置布置。

生:我是湖南的,年初一我们全家都要到长辈那里磕头拜年。

师:课后请大家完成“家乡春节”展区策划书,根据预设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下节课一起交流交流。

【点评:课堂这样小结,是一种提升,由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上升到春节的文化,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又是一种延伸,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策划“家乡春节”展区,撰写一段解说词介绍家乡春节习俗,既是语言的运用与训练,更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综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