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统编版五下“综合性学习”之“有趣的谐音”教学设计

2023/2/9 14:55:28  阅读:156 发布者:

教学目标:1.探究谐音歇后语、谐音故事等语言形式,感受谐音的趣味性。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倾听、思考、搜集、整理、合作等能力。3.通过“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资料整理”等途径拾级而上,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游戏等形式展示成果。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导学:

项目名称:有趣的谐音

项日实施时间线

课前

课中

课后

认真阅
 阅读
 材料3
 4

运用搜集
 资料的方
 ,搜集有
 关谐音的
 资料。

小组合作,
 明确探究|
 细则。

探究谐音歇
 后语.谐音故
 事等语言形
 ,感受谐音
 的趣味性。

小组合作
 探究感兴
 趣的谐音
 知识。

开展成
 果交流
 会。







教学过程:一、流行语引入,初识“谐音”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汉字博物馆”,开启“汉字真有趣之“谐音之旅”。2.出示谐音馆欢迎语:欢迎同学们来到谐音馆,希望通过今天的“谐音馆之旅”,大家能有“鼠”不尽的收获!欢迎语中运用了一种修辞,它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比如谐音馆的欢迎语中,用“鼠”代替“数”的修辞就叫--谐音。3.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谐音相关知识。4.谐音不仅有趣,而且彰显了中华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汉字真有趣”之“有趣的谐音”。(设计意图:创设探究汉字博物馆情境,意在此情境中以任务为驱动,将课堂探究设计为多个任务,促进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利用谐音馆的欢迎语巧妙引入谐音,再结合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谐音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谐音,为后面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二、小组合作,探究“谐音”探究活动一:有趣的谐音歇后语1“汉字博物馆”中的“谐音歇后语”展区分为以下三个区域:(1)陈列区:展示五条“谐音歇后语”。(2)互动区:帮“谐音歇后语”寻找隐含的意思。(3)游戏区:把“谐音歇后语”送回家。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一任务一:探究“谐音歇后语”

探究内容

小组分工

探究方法

完成情况

1.谐音歇后语特点




2.谐音歇后语隐含意思




3.谐音歇后语的运用




师相机引导:小组分工细化,具体到每一位同学:不同的探究内容可以选择相同或不同的探究方法,方法不唯一;完成情况待完成任务时再填写。(设计意图: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少。此任务卡的设计把探究的内容,探究的人员分工方法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辅以教师的相机点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迹可循。探究之前的任务单填写,不仅保证了在此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3.根据任务卡中的分工与方法完成探究任务。(1)探究“谐音歇后语”特点。①学生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仔细观察谐音歇后语,发现了什么?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总结“谐音歇后语”有什么特点。②全班交流,组内派代表发言,组内其余同学做补充。(2)探究“谐音歇后语”隐含意思。①明确游戏规则:如果谐音歇后语的隐含意思选的是对的,歇后语和隐含的意思两个部分便会融合;否则,歇后语和隐含的意思便会分开。②学生互动:帮“谐音歇后语”寻找隐含的意思。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完成。师相机点拨:根据谐音字寻找“谐音歇后语”隐含的意思。(3)“谐音歇后语”的运用。①小组根据分工完成互动游戏:把“谐音歇后语”送回家。②组内游戏小组成员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谐音歇后语”说话。4.小组合作填写任务卡中“完成情况”师相机指导: “完成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探究的内容是否明晰,一种是探究时小组合作的情况如何。(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多样,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本环节的设计,不仅有谐音歇后语的准确朗读,谐音歇后语的特点分析,还利用互动游戏,引导学生挖掘谐音歇后语隐含的意思,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中,在教材提供的例子上加以拓晨延伸,有助于学生认识谐音的有趣,也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探究活动二:有趣的谐音故事1欢迎进人“谐音故事馆”抢答过关,方可进人。师相机引导搜集资料的方法。(1)如果请你在电脑中查阅有关谐音的故事,你将输入什么关键词?A.故事 B.谐音C.谐音故事预设:C.谐音故事。上网搜索,需要选择合适的关键词。(2)如果请你在电脑中查阅有关谐音的故事,输人关键词“谐音故事”检索出的有以下内容,你选择哪条去看?A.谐音记忆圆周率B.唐宋八大家谐音故事C.故事王:刘琦把谐音梗说成多音字梗预设:B.唐宋八大家谐音故事2.有同学刚刚检索出的一则谐音小故事:(出示《“枇杷”和“琵琶”》小故事)(1)小组合作填写任务卡,完成探究任务二。任务二:探究“谐音故事”

探究内容

小组分工

探究方法

完成情况

1.《“枇杷”和“琵琶”》中读音相同的词




2.读音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




3.故事中的启发




(2)小组汇报探究过程中的分工、方法及完成情况。①从分工是否明确,探究方法是否合理等方面展开评价。②明确汉字同音字不能乱用。其一:“枇杷”和“琵琶”读音虽然相同,但两个词意义和写法可完全不同其二:在运用谐音时要充分发挥其好的作用,尽量避免不好的一面。(设计意图:在汉字博物馆之旅的情境下设计抢答环节,既是对本探究任务的引入,也是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再一次巩固。在谐音故事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学生在比较、思考的活动中获得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汉字谐音的趣味,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对汉字有趣的深层次认识。)探究活动三:   中的谐音1.谐音大家族中除了谐音歇后语、谐音故事,还有谐音人名、谐音字画、谐音古诗……2.小组合作,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人员分工,并思考展示成果的方式。完成表1:1

探究内容

人员分工

探究方法

成果展示方式

        中的谐音




       中的谐音




......




(设计意图: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止于课堂,更不能止于文本学习,而是应该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此探究任务卡相比较课堂中的任务卡更有自主性、开放性。小组内可以选择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去探究,也可探究多个关于谐音的话题;探究方法不局限于课内,不局限于文本,不局限形式,可以走进社区、走进图书馆、采访家人……探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多样,可以是小报呈现可以是表演展示,亦可游戏互动……)三、延伸课外,深入探究1.汉字博物馆之“谐音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是对谐音的探究并未结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三。任务三:“中的谐音探究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淮

自我评价

小组成员评价

教师评价

制订计划

分工明确、合理

☆☆☆

☆☆☆

☆☆☆

探究过程

探完方法运用恰
 当,资针搜集.
 理完甚。

☆☆☆

☆☆☆

☆☆☆

展示交流

成果丰富;展示形
 式多样、新颖,
 互动。

☆☆☆

☆☆☆

☆☆☆

2.整理研究成果,期待下节课的成果展示!(附成果展示评价表,见表2)2

项目

评价标准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参与度

小组成员人人参与

☆☆☆

☆☆☆

自信心

态度大方,充满自信

☆☆☆

☆☆☆

形式

多样,新颖、有互动

☆☆☆

☆☆☆

质量

内容丰富

☆☆☆

☆☆☆

(设计意图:课后的探究沟通课内外,促进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它是课堂的延续,符合项目式学习“以终为始”的特点,也为最终“开展汉字趣味交流会”的项目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价表侧重不同,不仅帮助学生对课后探究目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展示空间。课后的自主探究与成果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综合性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