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下教后记|教“想象”,直接提出要求后做“甩手掌柜”?我这样教学这两首古诗!

2023/2/9 14:54:37  阅读:221 发布者:

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正确理解诗意,更要在画面想象中与诗人对话,体会蕴藏其中的丰富情感,但我们习惯于直接以生硬问题或者机械指令,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比如“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或者直接设置问题“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最终学生只能捉襟见肘,面面相觑,即便有所交流,也只是泛泛而谈,让想象画面形同虚设。

想象有其内在的思维机制,更需要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的双重考量,推动学生想象能力发展。

今天先以《四时田园杂兴》和《稚子弄冰》这两首诗的教学为例。

①脱胎于情境,形成想象的内驱力

虽然想象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但作为一种高阶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想象需要有具体的目的和有价值意义的推动。漫无目的,甚至直接以教师权威身份发号施令,无法让学生说服自我意识。

想象,需要给孩子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并非源自于教师一厢情愿的个人解读,更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选择,而应该源自教师对诗歌内涵与学生特质的综合把握。

比如第一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直接描写儿童就是最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最具画面感和则是最后“学种瓜”这三个字。

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资源和生发点。但如果就地引导:“童孙们究竟是怎样学种瓜的呢?”无形之中,就将原本充满主观能动意识的想象,窄化成为机械的问题,想象自然就成为了空谈,而无法落地。

诚然,这一处想象的方向,肯定是围绕着儿童“学种瓜”的场景,细化他们的言行表现,更好地感受其活泼天真的个性特点。

这是从“教”的维度思考的,但学生并不买账。

他们需要打动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

这就需要从整首诗的创作构思展开。整首诗以“古代儿童生活”为主题,其他两句是不是就没有写儿童呢?

来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表面上看,确实没有写儿童,而是将描写的提出设定在了“村庄儿女”身上。他们不分昼夜,在“耘田”和“绩麻”中不停切换,将成年人应该承担的“当家”责任,抗在肩头。

这些与整首诗展现“古代儿童生活”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看不清这一点,学生的想象就无法从内心源头开启。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站立整首诗的视角,紧扣分别描写“儿女”和“童孙”的信息,形成匹配对应之势:比如“耘田”“绩麻”对“未解供耕织”、“各当家”对“学种瓜”,彼此之间鲜明的对比意蕴,无需多言,自然沁入学生思维,从而在顺应诗人的构思中,真正认识到:

借助“学种瓜”展开想象,凸显孩子们煞有介事的可爱模样,与长大之后的成年儿女们形成对比,展现了农村生活各司其职的悠闲有序的生活。

基于创作思路,明晰想象的价值,不仅形成了想象的内驱力,更明确了方向,由此而展开的想象,才是富有力量的思维活动。

②聚力于示范,树立想象的标杆尺

有了令学生说服的理由,但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够顺势展开想象,从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感性理解干瘪,严重影响想象效益的扩展,同时策略的缺失,又会导致表达缺位,从而陷入极端性的失衡状态。

统编版《古诗(词)三首》的编排,体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编排方式。三首古诗,形成了一个微型群文整体,既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在表达方式上更是一脉相承。这就给教师实施“以一带二”的课堂结构,提供了载体支撑。

教师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学种瓜”的拓展想象作为范例,从后面两首古诗中开辟广阔的参与空间。

先从《四时田园杂兴》入手,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自己了解的“种瓜”程序细化一遍。“童孙们”是怎样“学种瓜”的呢?学生的想象是:先挖土,然后撒种,接着盖土,最后浇水,不少学生都能够围绕这一顺序,展开逐步细化和描述。

但从这首古诗来看,这样的想象毫无意义。试问:这种近乎于标准化程序的表达,只是自身原始经验的照搬,并没有任何动态性、生成性资源的呈现,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操作程序就是最为标准的“种瓜操作”。如此规范、严谨,严重窄化、僵化了儿童“学”的那股天真劲、活泼劲。

这哪里是想象呢?分明是原始经验的机械套用。

教师的示范引领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呢?避免机械化的程式介绍,将想象的着力点聚焦在儿童在“学”时的真实化言行状态上。

比如“挖”坑时,展现他们“胡搅蛮缠”、乱作一团的状态;在“撒种”时,凸显他们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随便”画面;“浇水”“盖土”时,可以想象溅得他们满身泥点,再用手一抹,俨然成了一个个泥人……

同样是介绍“学种瓜”,但着力点从“种瓜程序”转移到“言行状态”上,“童孙学种瓜”的画面,就在学生的想象、表达中鲜活起来,更与“各当家”的村庄儿女,形成了联合性的合力,让学生真切感受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有序。

③形成于尝试,铸造想象的迁移台

来而不往非礼也,导而不练无效也。语文能力地形成,靠知识是堆不起来的,必须要经历实实在在的训练。练的方式可以是初步尝试式的模仿迁移,也可以是经验积累后的创生升级。

在上一板块中,教师利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孩子们“学种瓜”,以动作为抓手,在还原了“种瓜”程序的基础上,着重想象了孩子们的言行状态。

运用这样的方法想象“稚子弄冰”的场景,不妨依循从“迁移”到“创生”的顺序展开想象:

教师在前一首诗中的示范从动作入手,迁移到《稚子弄冰》中来,可以将整个“弄冰”的过程,划分成为“取冰”“穿冰”“敲冰”“碎冰”等不同的阶段,然后再对其中的动作展开细致描摹。。

很多学生之所以想象枯竭、内容干瘪,并不是能力不足,更多的是缺乏一个想象创意,常常有劲无处使。

“脱晓冰”为例,古诗中的孩子们是怎样将硬邦邦的冰块,从铜盆里取出来的呢?——如此机械设问,学生的想象也就异化成为了机械应答。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先再现经过一夜寒彻冰冻之后冰块坚硬的程度,随后一起交流“取冰”的方法,最终提炼关键性动词:抠、反、锤、钻等。

如此串联、融合,就在创意下,形成了想象的一条线索,开启了想象的“破冰之旅”。

在后续的想象中,这种创意的生成、甄别和选择,就需要交给学生自己。

比如想象“敲冰”,看似简单的一个“敲”字,如果机械硬想,似乎并没有太多值得探究和扩展的资源,但一个精妙的创意,却能帮学生打开一个别有洞天的想象世界。比如按照不同孩子的特点设置想象点,重点展现“文静的孩子”“好动的孩子”在“取冰”方式上的不同。学生的想象一下子就被激活起来,“文静的孩子”,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好动的孩子”急不可耐,火急火燎,配置以语言、神态,一场妙趣横生的“取冰”场景,就形象地展现下在学生面前。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精妙的创意,点燃了困步不前的思维火花。想象表达,也经历了从模仿迁移向创生表达的拔节。

④关联于情感,续接想象的助推器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在宏观历史、文化意识和个人内在心境最为直接的体现。阅读文本,只理解信息而忽视情感, 并不算识得“庐山”真面目。

而对于想象而言,仅仅是传递信息、表达内容,而完全与情感脱离,学生就不再是主观的生命个体,而只是人工智能下的机器人。只能在自主性处理信息中,得出相对合理的信息,而无法形成“情动辞发”表达之境。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体会”,既可以通过理解感知的阅读层面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想象再现的表达层面来达成。

为此,教师需要在“取冰”“穿冰”“敲冰”“碎冰”的情节线索上,引导学生紧扣关键文字和生活经验,确定“稚子弄冰”不同阶段所对应的情感:

“取冰”时,因为冰块出不来的“焦急”;“穿冰”时,因为冰块太冷拿不住的“期待”;“敲冰”时,孩子们边敲边跑的“兴奋得意”;“碎冰”后,一切都化为乌有的“失望”以及转念一想,重拾希望的“欣慰”等。

情感的变化与“弄冰”过程的线索,一个从外显的情节层面,以确定鲜明的节点,保障了想象的条理性;一个从内隐的内心维度,用不断变化的曲折轨迹,提升了想象的一波三折,同时鲜明的情感,在强烈的体验下触发了学生内在想象意识状态,对于丰富想象时人物的言行细节,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的“碎冰”环节,一开始很多学生只能以简单的一句话,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尾交代,这就使得其作为“弄冰”一个重要阶段所承载的价值完全丧失了。而从“失望”到“欣慰”的情感转变过程,却给予了学生想象更多闪转腾挪的空间。比如孩子们面对碎了一地的冰块,究竟是一幅怎样“失望”的样子?而想到利用碎了的小冰块,一个全新的创意游戏油然而生时,又是出现了哪些变化,才从“失望”转变成为了“欣慰”?

在这样的教学中,情感既是对古诗深入解读的成果,也是全篇想象的内在线索和有效策略,更是在想象中感受儿童形象、洞察主题内涵的重要通道。

想象是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的开展和训练,不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只有对文本内容、体裁样式、学情特点的综合把握和考量,才能遴选出最适切、最匹配的指导方法,丰富想象策略,推动学生想象意识的全面发展。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