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案例 | 原来学校课程可以这样建设

2023/2/9 14:48:15  阅读:113 发布者:

“减出来的时间,要更多赋予关于生命成长的内涵。”

学校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就需要学校具备更充裕的课程资源。

怎样设计课程?

学校课程不应是无根的野蛮生长,要实现课程体系化、整合式、智慧型发展,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真正澄清自身的教育哲学、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才能为学校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课程的图景和路线。

这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统筹和建设,更需要学校课程领导者和学校教育具备专业高效的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

对此,蒲公英教育智库学校内涵建设研究院从多年来协助近百所学校完成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升级中,梳理了四个关键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经验路径。

#1

怎样提炼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 向文化寻根,与大自然的哲学链接

厦门某小学:“海浪花”课程

在中国文化中,海浪的这种特质,是自然的象征,也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人的生命正是在融合与进取中不断成长的,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这与学校所践行的“容·进”教育理念的最终追求相一致。

 

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是一朵朵小浪花,在这里,让每一个孩子在“容”与“进”的碰撞中绽放最美的自己。海浪花的课程定位是在“容·进”文化的引领下,通过形象的表达,以浪花之内涵、力量和审美,给予孩子们文化启蒙和精神认同。海指向融合,包容万物,独立协同;浪指向进取,汇集点滴,上下求索;花指向成长,看见个体,多元孕育。

#2

怎样设计课程目标,实现立德树人?

○ 五育并举视角构建育人标准

广州某九年制学校:“小英才”课程

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为基准,我们结合五育并举,培养全人的发展需要,以四大形态、五大课程群,统整德智体美劳五个学习领域。

我们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劳动习惯和技能五大方面作为课程目标的二级指标,并在学校核心精神统领下从立己(向内的自驱)、待人(向外的交往)、成事(向新的创造)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育人实践。

#3

如何让办学愿景与育人目标落地?

○ 以系统建构课程新生态

太原某学校:YOUNG”课程

学校课程结构的多层化和课程内容的开拓,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学校需要澄清自身的教育哲学、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架构,才能为学校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课程的图景和路线。

我们在设计YOUNG课程体系时,以美好教育哲学为总指导,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从类别上分为核心课程、加美拓展、加能探究三大类别,从内容上分为活力健康课程群、博学人文课程群、国际融合课程群、美善品德课程群、自主探究课程群五大课程群,由此建构一个有方向、能生长、立体多元的YOUNG课程体系。

在学校课程基础上,我们结合“好教育,无西东”的理念打造“双+”课程实施特色,以双情境体验+双文化理解为实施引领,从教学资源、教学场域、教学方式、教学思维真正落地践行学校的办学愿景与育人目标。

#4

如何在实施中承接素养培育?

○ 以落地策略开展可行性操作

济南某十二年制学校:CEI”课程

 

课程和教学设计越来越综合化,学习任务复杂,学习方法高深,认知挑战大,随之,课程实施将不再是单一教学,而是综合体验和学习,教师可以多样化地收集学生认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并在与学生的相互探讨中不断地深化其自我认识,增强其综合素质的锻炼。

我们以“双能教育”为教育品牌,在此核心理念引领下将学校课程定位为“CEI”课程(C:Competence Course能力基础课程,E:Energy Course能量拓展课程,I:Integrated Course双能融合课程)。

纵向上根据各级部特点进行阶梯式的培养,横向上突出能力发展、能量激发以及双能融合的生长目标,以此纵横融通建设课程。

实施亮点:

1.以跨学段衔接课程为先导,打通中小学课程资源

根据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门设置“三立”衔接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级分层的培养。

2.以“124课堂”为基础,改进师生学习方式

1”:一个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2”:两条主线,以能力训练、能量激发为主线;

4”:四个基本点,即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思维提升。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