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新课标 共研核心素养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寒假教师读书活动
为了丰富教师人文底蕴,打造终身学习型教师团队,寒假期间,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各教研组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教师读书研修活动。数学教研组教师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数学》,希望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核心素养、重思日常教学。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四期
核心素养
“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起读的书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共读书目是张晓天、张丹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数学》。
在第四期阅读研讨中,各位教师共读该书第四章“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022 版课标的教学建议第 1、2 条分别指出“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本章课例1和课例2体现了如何寻找数内容的联系、整体把握运算内容,让学生感悟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一致性。课例3体现了整数乘法如何实现“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课例 4聚焦 2022 版课标新增加的加法模型力求提升学生的模型意识。课例5和课例6则基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呈现了如何鼓励学生用字母表示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字母解决问题。
一起梳理章节大纲
凸显计数单位,感悟数的一致性
分享教师:张倩
2019级20班班主任
2019级19/20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整数、小数和分数一致性》这一课例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数的一致性。
1.在读数中感悟计数单位的价值
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什么 0.35 不读作零点三十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整数与小数读法看似的不同和实质的相同,理解读法与计数方法之间的关系,感悟整数与小数读法的本质是读出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核心地位,感悟整数与小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
2.在画图中,感悟数的一致性
设计利用直观图形表示数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在画图表示数中有什么共通之处,促使学生感悟需要表示出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从而又一次感悟通过描述计数单位及其个数来表示数的大小。
3.在交流中,继续感悟数的一致性
鼓励学生进一步调取已有认知,通过举例的方式寻找整数、小数、分数的共通之处,进一步感悟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比较大小等方面的一致性;同时,为运算一致性的研究埋下伏笔。
由于学习的阶段性,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学生往往会关注三者之间的差异,缺少整体认识和关联性思考。打破知识壁垒,以联系、整体、全面的视角理解知识,不仅能够促进理解,更能促进有效迁移,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
整体把握,感悟运算的一致性
分享教师:刘丽茹
2019级15班班主任
2019级15/16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本课例以小数除法与分数除法长期以来存在的“较大差异”为切入点,整体规划了两种学习路径:一是先学习分数除法,再将小数除法转化为分数除法进行运算;另一种是将小数除法、分数除法都与整数除法进行贯通。
两种学习路径的设计,都体现了小数除法与分数除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对除法运算的整体把握与理解。
本课例不仅给出了学习路径,同时还分析了每一路径中应面对的关键问题。两条路径,既有宏观思路,又有具体阐述,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我们在后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发展。
整数乘法如何体现“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分享教师:韩忠慧
2020级10班班主任
2020级9/10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聚焦整数乘法“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还能计算哪些算式,学生利用已有学习经验自然的产生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提出三位数乘三位数、四位数乘三位数的学习需求,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使学生能自然的在以往乘法计算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迁移算理算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竖式、表格、横式之间的联系,发现这次所学和以前所学的相通之处,最终使学生感悟到,不管乘数有多少位,都可以通过拆数转化、分别相乘、合并乘积的方法来计算,即“拆、算、合”。同时,从未知到已知,算理算法的迁移体现在整数乘法学习的全过程中,比如2022版课标例8也提到了“在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教学中也需要整体设计“整数乘法”的主题单元,将转化思想、迁移算理算法贯穿在整个“大”单元的学习中。
基于量的合并发展模型意识
分享教师:张梦杰
2018级9班班主任
2018级9/10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加法模型”作为新增的内容,不是简单地增加知识,而是作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感悟模型意识。本节课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展开,切实落实了以下两点:一是启发学生概括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感受加法模型的普适性。
首先,在从现实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分类并聚焦同一类问题、研究此类问题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抛开具体情境,这些问题的结构是相同的,这样就有了模型的影子,从开始就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学习是对“一类”问题的研究。
接着,教师帮助学生丰富“移入”“比较”的情境,完善学生对模型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的普适性。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图”来帮忙,鼓励大家用图表示,并借助图开展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用模型去解决减法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加法模型,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模型的普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模型讲故事。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已经构建起的模型不断得以丰富、提升,深化学生对模型的理解,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法模型的普适性。
总之,在问题的提出、概括、丰富、拓展等活动中,学生的模型意识得到了切实发展。
转自:“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