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新课标 共研核心素养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寒假教师读书活动
为了丰富教师人文底蕴,打造终身学习型教师团队,寒假期间,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各教研组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教师读书研修活动。数学教研组教师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数学》,希望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核心素养、重思日常教学。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 第三期
核心素养
|
“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起读的书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共读书目是张晓天、张丹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 小学数学》。
在第三期阅读研讨中,各位教师共读该书第三章“核心素养下的内容变化”。2022版课标中,课程内容仍然由四个学习领域组成,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每个学习领域下明确了学习主题,除规定了“内容要求”外,还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两方面。本章没有从四个学习领域及其主题、内容出发来解读,而是从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表现的视角来谈内容的主要变化,力求更加突出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
一起梳理章节大纲
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度量方法与培养量感
分享教师:张熙梓
2021级11班班主任
2021级11/12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聚焦量感培养,发展数学思维
量感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概念。关于质量、时间、长度、面积、体积等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让学生体会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是渗透量感的培养。然而对于量感的培养,现实中存在诸多的难题:一是体验维度比较单一,即教学时教师提供的素材不够丰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反复感知,量的表象建立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体验程度不够深刻,即一方面源于各种教学硬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源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如何量是一种约定俗成,无需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量的方法和由来,也有部分教师错误的觉得测量教学只需止步于会测量即可,这些观念导致量感的培养举步维艰。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条:1.创设现实情境,让量感培养获得兴趣点;2.选好参照标准,让量感培养获得生长点;3.建立直观模型,让量感培养获得足够的支撑;4.沟通本质练习,让量感培养获得延展点和联系。
聚焦加法模型、符号意识和代数思维
分享教师:林金望
2021级22班班主任
2021级21/22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聚焦加法模型、符号意识和代数思维
在第一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需要“算”。包括学生对“等于、大于、小于”的理解,也是基于“算”的结果。在这个时期,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关系”的视角去认识“等于、大于、小于”,这有利于学生后期代数思维的逐步形成。类似这样设计的活动也应该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抽象、概括数学关系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抽象、概括数学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一般化的概括与表示。
聚焦核心素养 发掘学生潜能
分享教师:刘文芳
2021级24班班主任
2021级23/24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探究运算本质,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关联,许多内容与观念之间存在交叉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指出: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
数是基于计数单位来建构的,这是认识数的关键。计数法是基于数的计数单位和个数,用符号对数进行表示。运算可以看成基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某种操作。教学中,我们也要沟通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之间的关联,突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以此概念为统领,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到:建立数之间的联系,以计数单位为核心要素来统领数的概念;感悟数概念的本质,带领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由整数到分数再到小数的形成过程; 建立数与运算之间的联系,经历运算意义、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的运算的本质。我们要整体设计教学,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每一节课中贯彻上述思想,更要在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在所有数的概念与运算学习结束的时候,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实现算理贯通、算法统整。另外,我们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炼能建立数学知识间的结构与联系、发挥核心作用的数学概念,由此建构数学单元学习主题统整下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分享教师:韩馨仪
2021级13班班主任
2021级13/14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数学意识
近来,我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中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内容变化,使我认识到数学通过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符号意识、代数思维、数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触摸几何的奥秘
分享教师:石亚楠
2021级27班班主任
2021级27/28班数学老师
- 阅读感悟 -
动手操作,触摸几何的奥秘
数学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探究、交流共享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有效地进行预设,借助几何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几何直观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二,几何直观大大增强了数学中数与形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效率。数与形是客观事物,在数学学科中,数与形是联系紧密的两个元素。二者既相互对立,也相互统一。就像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那样,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其三,几何直观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推手。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还可以辐射到其他学科,甚至对学生的生活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
借助几何直观教学,让推理思想在课堂中闪光。教师只有将推理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才能使学生理解与感悟推理思想。
转自:“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