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朱自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三个事项

2023/2/9 9:55:32  阅读:145 发布者:

我将整本书阅读分成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自主阅读”。学生放学回家后,或者周末、假期在家里时,自己拿出一本书来阅读、翻看,这种阅读叫自主阅读。一些学生会把书带到学校,自己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自习的时间、午休的时间埋头阅读,这也是一种自主阅读。

第二种是“指导阅读”。所谓指导阅读,就是由我们教师指导的阅读。指导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班级读书会,另一种是整本书阅读课。整本书阅读课是指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我在前面已经讲过,长篇作品和成长故事更有质感,更复杂,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接下来我将集中讨论长篇作品和成长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1.教学之前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整体性的研究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整本书阅读常常涉及对作品结构的研究,而离开了整体性研究,结构研究就无从谈起。另外,阅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维果茨基曾说过,一个词从句子中获得它的意思,一个句子从段落中获得它的意思,一个段落从书中获得它的意思,而书则从作者的全部著作中获得它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如果想很好地理解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含义,就得掌握整本书的含义。其实,很多语言学、阅读学、教育学的研究者都是从语言的整体性出发,来探讨语言学习的问题的。比如,英国教师吉尔伯特·蔡尔兹(Gilbert Childs)在著作《做适合人的教育》中提出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式。美国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学者P. L.麦克林托克(P. L. Maclintock)指出,孩子们与更艺术、更有序的文学进行频繁、深刻的接触,可以培养想象力及观察、虚构等能力。在文学世界里,孩子们能够清楚地看见并了解那些由美好细节构成的完整、有序的整体。P.L.麦克林托克认为,孩子是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我们要通过那些更艺术、更有序的文学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其整体性思考的能力。

2.要将学习的重点作为阅读与教学的切入点

我们面对任何一本书(长篇作品也好,成长故事也好),先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继而把这个切入点放大开来、蔓延开去,涵盖整个作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部长篇作品往往也有最重要的一点。当然,一本书中重要的可能不止一点,你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点最重要;而当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时,可能另一点更重要。无论如何,我们要找到重点,再通过这个重点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再以《夏洛的网》的阅读教学为例。故事讲述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弱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并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项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可这时,蜘蛛夏洛却因织字用丝过多,心力衰竭而死。

我们可以由《夏洛的网》结尾处的一段话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这段话是这样的:

整个冬天,威尔伯一直盯住夏洛的卵袋看,像是护卫它自己的孩子。它在肥料堆里拱出一个专门的地方放这卵袋,就在栅栏旁边。在严寒的夜里,它躺着让自己的呼吸能温暖它。对威尔伯来说,它生活中再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这小圆球重要——不管是什么东西。它耐心地等着冬天结束,这些小蜘蛛诞生。

这是《夏洛的网》结尾部分的一段话。夏洛死后,威尔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好朋友夏洛的卵袋上。进行《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结尾这段话提取出来,让学生仔细地阅读体会,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威尔伯为什么要全心全意呵护夏洛的卵袋呢?这个问题就会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而在思考主题的时候就必然要回顾和把握《夏洛的网》这本书。

我读这段文字时,为威尔伯对友情的忠诚而动容,总感觉夏洛似乎并没有离去。在我眼里,那装满新生命的卵袋像是由夏洛和威尔伯的友情融合而成的。此时的威尔伯已不再是从前的威尔伯,他的生命里已融入了夏洛的生命。而夏洛的后代也不仅仅是夏洛的后代,他们的生命里也有威尔伯的生命在延续。《夏洛的网》中以生命相许的友情是沉重、可贵且动人心魄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就能进入作品的深层,进入作品的主题。

3.要关注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当然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角度介入,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握,那就是关注整本书中的修辞手法。

我以《塔拉克山的熊王》为例进行说明。本书共有16章,16章的题目分别是:两眼新泉,清泉与水坝,鳟鱼池,渗入沙地中的溪流,山麓的小河,决堤,洪水,松林里的咆哮,水与火,逆流,浅滩,漩涡、池塘、涌起的洪水,深深的河床,大洪水,滚滚洪流,困在内陆。看到这样的目录,你大概会想:“这是一个关于水流的故事。”但实际上,这是作者使用的一种隐喻修辞——表面上是写水流,实际是写熊王的生活经历与命运。作者用“水”的隐喻突显熊王的性格与命运。我们知道,泉水最初流淌下来时是自由的,但接着就会遇到各种地形的束缚。作者正是用自由之水遇到束缚,来比喻熊王渴望自由的性格与其最终的命运。因此,我们在进行《塔拉克山的熊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就可以紧紧抓住“隐喻”这个修辞手法在书中的连续性运用,将阅读活动贯穿起来。

具体来说,开篇的“两眼新泉”就是一种隐喻。作者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两眼清泉汇成小溪流到山间,渐行渐深,愈流愈宽,相依相伴;他们跨越障碍,在阳光下嬉戏,尽管一路上总被不断磕绊,但他们总能以各种形式化险为夷,向着前方,向着远方,前进。

作者表面上是写泉水,其实是以此说明两只小熊的生活和命运。因为在这个时候,两只小熊被一个猎人抓住并养了起来。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了一段与开头“两眼新泉”的描写紧密呼应的文字:

那河,发源于塞拉山的一侧,一路欢快地奔腾,穿过山上的松林,越过人工的屏障,力量越发壮大,直抵平原,强猛地冲进了“湾中之湾”,却在那里成为了一位囚徒。金门的囚徒,寻找着那“蓝色的自由”,寻找着、暴怒着——暴怒着、寻找着——来来去去,永不停歇——却总是徒劳无功。

这一段文字能让我们读者为之动容,很有力量。这段文字写河流最后成为囚徒,显然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熊王的命运。熊王的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当然是我们人类。《塔拉克山的熊王》反映出了人类对渴望自由的动物的束缚,而渴望自由的动物(比如熊王)并没有能力做出反抗。这本动物小说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动物世界,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反思并反观人类自身。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儿童文学怎么教: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与阅读教学》,朱自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9月出版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