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作业:理念认同、设计的优势、价值与意义

2023/2/3 16:50:38  阅读:163 发布者:

“ 大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所有作业的集合。单元类作业设计遵循一致性、统整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具有“高结构”“强关联”和“共成长”的特质。单元类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固化的框架体系和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统整而非叠加的系统学习方式拓展原有知识框架,发展思维品质,完善情感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大单元作业的理念认同

大单元作业的理论源于著名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在阐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提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认为:每个要素在有机整体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发挥各自的功能,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般系统论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教学系统论应运而生。教学系统论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提供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系统方案。

单元类作业是教师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作为基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基于学情,围绕主题(专题/话题/问题)和活动等选择学习材料,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作业的集合。它立足课程视角,聚焦核心素养,以作业突破口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相较其他类别的作业,单元类作业更能体现以下三大效应。

1.“高结构化”效应

单元类作业作为一个系列支架,它自带“高结构”的单元教学设计特征,即:由教师确定目标、设置作业、设定评价体系、配置资源、导引作业过程,在单元视域内对各课时作业的目标、内容、类型、用时、难度等进行统筹,帮助学生一定程度地摆脱“低结构化”学习的零散化点状认知惯性。

“高结构”特点在使单元类作业最大化体现、实现课时作业之间的统整、关联、递进的同时,驱动学生随着单元课时的推进,经历“感知生活—类比结构—迁移应用—情境实践”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性的学习任务。

2.“强关联化”效应

从微观的作业维度看,单元类作业自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作业系统。它基于并指向单元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和核心内容,纵向以单元知识为主线,横向以围绕主题的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提高为依据,为学生创设体验实践、素养成长的途径和平台。

从宏观的整体教学维度看,单元类作业在单元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印证、反哺并服务于教学各环节的作用。它向前直接检验单元目标和教学过程;向后潜在影响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类作业遵循“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落实”这一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环环相扣的规律,凸显其“关联性”,从而实现整体效应。

3.“共成长性”效应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单元类作业是一次彼此沟通、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作为“新态型”单元类作业的执行者,或可习得相对高阶的学科学习力。单元类作业在减负的同时增效于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学”的品质。

教师作为单元类作业的系统设计者和任务驱动者,需摒弃对作业的孤立片面理解,站在单元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设计,需具备相应的、自适的课程思考力、设计力、执行力和反思力。设计单元类作业充分激发挖掘了教师的潜力,也提升了教师对学科课程整体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教学系统的设计能力。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优势

和其他类别的作业相比,在大单元背景下,以任务为导向的单元作业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加强单元中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

任务之间逻辑关联性强。由任务组成的单元作业,避免了教师上完一课就布置一项作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问题,而是注重练习之间的联系,使得作业系统化。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课时作业的衔接性,结构比较完整,可以削减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设计层层递进,最终能让学生随着单元课时作业的推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性的学习任务。

2.有助于从单元整体的视角系统地思考作业

任务目标指向性明确。每个作业任务都指向一个核心要素。此时,作业不再是为了落实每堂课上所讲的知识而设置,而是为了与单元教学相配合,落实一个单元学习的小目标。单元作业目标是比较多的,将课时作业目标进行细化,最后一课时的作业更具有整合性和综合性。

3.教学相长,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作为单元作业的设计者,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站在全局的视角进行设计。教师要有更高水平、更有深度的思考,这能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学生作为单元作业的执行者,在一次次的作业思考锤炼中可以提升思维品质,获得更强的学习能力。

总之,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是以单元为整体,学生可以在“大情境”下,独立地、主动地探究学习性的活动,对学科知识原有的框架进行拓展,主动迁移和运用知识,实现思维的进阶。

以任务为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会考虑到每个任务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任务之间的关系,力求任务之间存在递进性和有序性,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这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1.学习内容从文本走向生本

其一,关注全体学生,设计分层作业。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掌握好学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比如,可以采取“自助餐”式的作业形式,提供丰富的作业菜单,可以设计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个性题——基础题是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计的题型;综合题是需要学生借助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所学的综合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拓展题是略有难度的提高题和发展题,目的是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个性题是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而设计的个性作业。

其二,创新作业模式,学生选择作业。作业很多时候都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择出题和做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更有积极主动性。

2.作业品质从零散走向系统

其一,促进整体认知,设计结构化作业。任何知识都是充满联系的整体,在单元作业设计时,可以从整个单元着眼进行思考,关注整个作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其二,克服思维定势,设计对比性作业。学生在练习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条件和问题稍有变化,就容易混淆出错。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加入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在变中找不变,突破难点。

3.引导学生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入

其一,突出问题导向,设计探究性作业。在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独立自主地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教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了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改编,彰显了个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提升了生物学科素养。

其二,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开放性作业。任何学科知识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把原本枯燥单一的问题置于充满生活味的情境中。作业设计要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题目,让作业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并有方法的指导和实践的创新,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版权声明 | 作者马乐爱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