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师该如何开展“实践类科普活动”的课后服务?

2023/2/3 16:36:03  阅读:131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双减”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新生的科技产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实践类科普活动,诱导学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创造力。

实践类科普活动,在明确的主题下,让学生在固定的活动场地(包括现实和虚拟),动手实践或亲身体验,从而认识科学,感受科学,激发其科学探究的欲望。在实施活动的时候,要依据不同的形式紧扣要点组织,保证环节的科学,操作的正确。

一、如何组织参观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天文馆,科学基地,生态园等地方进行考察、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学生进行以科普为主题的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力量,体会到科技相关的工作和影响,更能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因此,这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非常符合“双减”政策下,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可以很好地起到提升科学兴趣,激发学科学、爱科学之情的作用。学校可以依据参观内容的不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此类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95日,某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参观科技体验馆,体验科技的魅力。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科技馆中的光学、电磁学、声化、数学和力学五个主题展区。学生们被神奇的科技力量所吸引,亲身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如何组织和实施参观活动呢?学校和教师可以按如下步骤实施活动。

第一步:做好活动前准备。

首先,要在外出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一是要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生安全、活动安全、物品安全及其他安全教育。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要教育学生不能在公共场所拥挤喧哗,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三是要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教育学生在活动时坚决听从老师指挥,统一行动、不得擅自离开班级、不掉队。

其次,要告诉学生进行活动的目的,即增长其科技知识,了解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培养爱国热情,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建立活动安全管理小组,班主任要在管理好自己的班级的同时,安排各小组的相关负责人,同时学生在小组内实行结对子,互相关注,互相提醒。

第二步:与家长进行沟通。

教师要在活动前通知家长活动的相关事项。一是要让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为孩子做的准备,二是要对家长提出要求,请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听从老师的安排,教育孩子要注意活动安全,不得擅自离队,不得随地乱扔垃圾;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参观场馆的设施。

第三步:规划好活动相关事宜。

首先要规划好活动路线。教师要提前了解活动的路线,对于不熟悉的地方可以亲临现场考察,做到路线清晰,保证时间和活动效率。其次要做好人员安排,即除了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和教育,还要注意活动全程做好对学生的管理。

第四步:活动结束后的安排。

首先,要在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到指定地点集合,清点人数。其次,回到学校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围绕活动的成功和不足展开,同时可能的话,让活动的结果化为行动,或是以小制作,或是以小论文,或是以观后感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活动感受。当然,这些成果可以张贴或评比,以激励学生。

二、如何组织科技制作活动

开展多元化的科普活动需要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动手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过程,可以说,每一个手工作品不仅仅凝聚着学生的热情与努力,更凝聚着学生对科研的创造性、探索性,因此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对培养其创新意识,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某小学科学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中关于“放大镜的成像”的知识,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小制作。这位老师首先为学生讲解了有关凸透镜的知识,告诉他们像放大镜这类曲面的玻璃制品都可以使我们看到的物体变大,接着就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创作。于是学生产生了很多创意。

手机投影仪就是几个学生的小制作。他们首先在纸盒上描画出放大镜的形状,然后用小刀挖掉这个形状并将放大镜放入纸盒内部,用胶带完好地固定起来,同时在纸盒内部塞进些布料,涂上黑色以防光照的渗透。整个过程用到了诸如纸盒、放大镜、小刀、黑色记号笔、尺子、胶带等材料,学生很高兴地进行制作并不断尝试,成功地将手机里的

投影到黑暗的墙面上。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的还大胆地用保鲜膜、胶带、水等材料亲手制作了一个放大镜。

可以说,鼓励并指导学生完成充满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动手制作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与观察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增添了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结合电学知识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自制电铃;结合物理的光学知识,自制平行光源;结合小孔成像,制作针孔照相机,等等。如何进行此类科普活动呢?

第一步:制定计划。

无论是以兴趣小组还是以其他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都需要在明确而具体的计划指导下进行。具体计划的制定方法,可参考上述方案的制定方法,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要求,以及活动时间等。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在本阶段,学生结合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制作活动。比如上述计划中的风筝制作,以及其他诸如电脑制作、板报绘制等诸如科技类的小制作活动。这一过程包括制作、修改、交流、修改,直至制作完成。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

小制作完成后,整个活动结束。此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所得,强化认识,认识到所失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的内驱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小制作最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以利用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学科渗透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课外兴趣小组,使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极具灵活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动手实践活动。

三、如何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因此,利用科学探究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所谓科学探究,就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比如结合生物学科,进行植物的种植、动物的观察;结合地理学科,进行岩石或土壤的观察、研究;结合化学学科,进行物质反应的研究等。

某地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学校经纬度的测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前,老师将将班级进行分组,每组67人,准备了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选择在分日前后,进行“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活动中,学生手执工具,互相配合,进行得兴趣十足,热火朝天。这次活动,学生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了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了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上述案例中的活动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提升课内学习的效率,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这种将课内外结合的科学探究方式,在组织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步:确定内容,制定计划。

在明确探究主题后,基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前提,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订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要求,具体拟出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等项目。计划应向全体学生公布。

第二步:做好准备。

按自愿组合或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按2人或3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探究方式以及使用的材料或工具,制作流程和具体分工。

第三步:实施探究。

按照制定的流程,各个小组开始探究。课外探究活动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感到自己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人。并在活动中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协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给学生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

第四步:归纳总结,组织交流。

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组织学生广泛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写作能力。

版权声明 | 作者杨春英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