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中学地理
一、结束技能的说明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
结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章学完,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某个新概念、新知识的结尾。结束在教学过程中所用时间虽然不多,但在教学中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所以结束技能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课堂教学的结束,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的分散的知识集中、归纳,进行系统的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规律到一般规律的飞跃。课堂教学的结束,如同聚光灯一样,收拢学生纷繁的思绪,帮助他们清理思路,梳成“辫子”,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了然于胸,变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志不忘。课堂教学的结束,又好像推进器,它指引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向新知进军,激励学生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所以,结束技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展现智慧的环节。
好的结束能给人以情感上的激发、认知上的升华、艺术上的享受。因此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巩固知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好的结束效果绝不是教师只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结束技能。
二、结束的类型
1.认知型结束
“认知型结束”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作用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重点、难点上来。应用中不仅对结论和要点要明确和强调,而且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情景中去。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1)总结归纳式结束。总结归纳式结束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练、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总结归纳式结束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以收到言简意赅、明晰爽朗的效果,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主动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其概括能力,归纳总结是最常用的结束方式之一。
(2)分析对比式结束。分析对比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把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区分和对比来结束该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常有某些内容比较相似,体现在学生那里就是易混不易记,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设置一个对比式结尾,即把相似的内容逐一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可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种结束方式,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法,它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探异,既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3)前后照应式结束。前后照应式结束,是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教师在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会提出一些关键性或目标性的问题,在教学结束时需要来个总结照应。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巩固练习式结束。巩固练习式结束,是指设计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各种实践练习,使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高潮。巩固练习式结束的特点是针对性强,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既可以对学生学习当堂课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该课的总结,对记忆材料不断加工,对记忆信息不断重复应用,促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开放型结束
如果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就要通过开放型结束方式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研究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开放型结束方式具体方法有:悬念存疑式结束、问题激趣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
(1)悬念存疑式结束。悬念存疑式结束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优秀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悬念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思考的热情,让“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探索动力。运用悬念存疑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教师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问题激趣式结束。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往往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并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拓展延伸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是将教学内容向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延伸,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有的学生树立终生发展志向往往是从了解这些问题开始的。
三、结束技能四要素及指标
1.提供心理准备
教师在进入总结阶段的时候应有明确示意,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把精力集中于关注重要信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为学生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教师往往通过语言直接向学生说明总结阶段的到来,并告知通过什么方式总结。
例如,“这个新知识就学习到这里,现在让我们共同把重点作一个总结”,“让我们共同解答一下问题,作为今天学习知识的结束”等。
2.概括要点结论
结束技能应用的核心是对新知识的深入加工,包括对新知识信息的浓缩提炼和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以实现知识系统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明确结论。概括要点、明确结论是结束技能关键的要素。
概括要点通常是指从新知识中筛选出对形成完整学科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时经常应用的重要信息。用简约、强调的语言加以概括,以突出重点、便于记忆。明确结论虽然也包含着强调重点、淡化过程的含义,但它更是指用肯定的语言揭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给出明确的结论。
3.回顾思路方法
成功的教学常取决于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好的教学思路,要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抓住新知识的核心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意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注意地理事实与地理本质的统一。好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地理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构成结束技能的重要要素,并安排在总结阶段适当的时候实施。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不要求全面再现全部过程,而是要求对思路与方法作出学生能够理解和便于接受的简明的概括,抓住重点和关键,每次突出一两个问题,以利于掌握迁移和运用。
4.拓展联系新知
引导学生通过对结论条件的讨论评价,使学习拓宽、引申和提高。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创建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认识知识的价值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等,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每节课的知识内容是整个学科体系中某一部分内容的个别知识点,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相邻的两节课之间,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是相关联的,在课堂结束技能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方法(如留下疑问,或提出新的内容等)让学生对新的知识内容充满期待,激发对未知问题获得解决的渴望。
附:结束技能要素与指标。
四、结束技能要素的操作要点
1.提供心理准备的操作要点
(1)选择合适的时机。结束技能适用于一个内容的结束、一个环节的结束、一个问题的结束、两个内容的过渡点以及整节课的结束等。
(2)要有强调的行为。结束技能要伴随着教师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强调行为,以表示结束。如提高的声音、特殊的手势、特定的语言、变换的节奏等都能够达到目的。
(3)要有变化的行为。新的内容需要与原来的内容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使学生重新进入学习状态,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如刺激强度的变化、学习形式的变化、等教学节奏的变化、教师位置的变化等。
(4)引发了学生注意。学生在前面几个方面教师的引导下,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教学环节,如:目光、坐姿、思维等均发生可观察到的变化。
2.概括要点结论的操作要点
(1)归纳概括要点。从众多新知识中归纳、筛选出对形成完整学科知识结构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时经常应用的重要信息,进行要点的概括和提炼。
(2)将要点结构化。构建要点知识之间,以及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结构性的形式呈现,进一步揭示学习该要点知识的内涵、外延及地位。
(3)给出明确结论。虽然包含着强调重点、淡化过程的含义,但它更是指用肯定的语言揭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给出明确的结论。
(4)帮助建立联系。不仅仅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要点概括及要点间联系的建构,更要对本节课与前后学习之间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做进一步的引导和梳理。
3.回顾思路方法的操作要点
(1)梳理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强化知识获得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过程、分析推理过程等都是教师需要研究,即需要弄清其中规律的程序步骤,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
(2)凸显学习方法。在结束环节需要将学生获得知识需要运用的方法凸显出来,象重视知识结论那样,重视方法本身内涵和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比如,学生如何获得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等。并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强化、如画出路线图、在媒体中添加着重号、学生在笔记上整理等。
(3)指导方法选择。在回顾提炼过程方法之后,要有明确的方法提出,并给学生方法选择方面的指导。
(4)方法使用范围。在进行方法指导时,不仅要强调方法如何使用,更要指导方法适用于什么范围或情境等。
4.拓展联系新知的操作要点
(1)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结束的最后环节可以将本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强化,特别是针对学生掌握方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解决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2)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情境中运用所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方法的内涵以及方法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感觉到方法实用性,从而产生自觉运用方法的动力。
(3)明确可能的新困难。明确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局限,清楚该方法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学习新的方法进行补充,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4)联系新的学习内容。在结束环节要说明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带领我们继续解决问题,激发对相关未知问题获得解决的渴望。
版权声明 | 作者李春艳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