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中学语文学科的5个讲解片段,理解“讲解技能要素的操作要点”

2023/2/3 16:11:36  阅读:172 发布者:

案例1:《江城子·密州出猎》讲解片段

【案例呈现】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环节。请看背景材料,读一读。

生(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沉浮、一生漂泊是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

师:关键词是“沉浮”“漂泊”。人生的苦难,时时降落在他的身上。

……

师:这首豪放词,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好,我们把作品的创作背景读一读。

生(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创作背景)北宋王朝积弱不振……

【案例分析】

教师用直接叙述式的讲解介绍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是“知人”,这里不是全面而空洞的介绍,而是选择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介绍,再次用语言强调其“沉浮”“漂泊”的命运。简介背景为“论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词内容之前的首要任务,厚重的铺垫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知识直接介绍交代的讲解方式节省时间、重点突出、简洁明白,让学生一目了然,快速进入教学内容。

案例2:《夜走灵官峡》讲解片段  

【案例呈现】

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提问:沸腾的工地,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作者却选取一个刚刚懂事的小孩子作为作品主人公,这是为什么呢?这和表现主题有何关系呢?

学生们思考后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最后总结:小主人公成渝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他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写成渝正是为了表现他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写成渝正是为了表现他父母的思想品质和精神,从而歌颂工人阶级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品质。

【案例分析】

教师的这种问答式的讲解是一种常用的讲解方法。这个案例中采用了设问式的讲解,教师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兴趣或针对性极强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最后教师总结解答,这样容易给学生以极深的印象。

案例3:《紫藤萝瀑布》讲解片段  

【案例呈现】

师:读完全文后,大家有什么感想,作者是在单纯的描绘紫藤萝花吗?

生:不是。

师: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

A:我觉得作者还是主要在写紫藤萝花。但是,在写花的同时有些句子有在写自己的内心感情。

师:很好。那你觉得那些句子是在写花,又有哪些在写作者自己的心理呢?(及时鼓励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A:比如……

师:回答的很好……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简单的新课讲解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而是采用了师生对话的教学模式,启发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读后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案例4:《劝学》讲解片段  

【案例呈现】

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劝学》时,采取如下讲授形式:详细讲解第一段,师生一起研读,弄清有关文言虚词、总结第一段内容及所用的比喻论证方法。然后让学生参照第一段的研习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字句、内容和写法。最后通过问答等测试学生的自学效果。

【案例分析】

这种引导式的讲解一般用于教学阶段的开头,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思考,为学生自学指导方向和路径。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案例5:《散步》讲解片段

【案例呈现】

师:请大家朗读。

生(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好再来读,这边同学读第一层,那边同学读第二层。先观察语段的结构,每个人心里都要有底。

生:(分层读)(第一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第二层)“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为什么是两层?

生:一层是写景的,还有一层是抒情的。

师:描述和议论,我告诉大家,在“这一切”前面画一条竖线,你就看得更清楚了,前面是描述,后面是议论抒情。

好,大家再来写一句分析的话,就在这一段旁边写:“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真美好啊,它的作用是……”这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哪里?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静读,思考、写作两分钟)

师:好的,我先说几个字,大家把它记下来——穿插景物描写。有的文章在写故事的过程中,顺势写的景物上来,这就叫穿插景物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吧,这是读懂这篇文章的最难的一个点,请开始说话。

(生6发言,教师反馈)

师:谢谢大家的发言,老师小结一下,大家一起看屏幕。

(屏幕总结……)

师:这一段是暗写散步,是在写散步所见到的那么多美好的景物:大块小块的新绿,我们经过他们的旁边;树上的嫩芽密了,我们看到了;田野里的中水,咕咕地起着水泡,我们也听到了,这其实就是在写散步。我继续告诉大家,这一段写了色彩之美……,多么有意思呀,这么小小的段落,有那么多丰富的语文知识在里边。

【案例分析】

本案例对《散步》的精彩片段进行了立体式的品读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与赏析,讲解了景物描写在文中的穿插及其作用,实现了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阅读活动中掌握知识。

本文来源:《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 中学语文》(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作者常雪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