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3则案例,理解“演示技能要素的实现方法”

2023/2/3 16:11:03  阅读:175 发布者:

案例1:自制实物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案例呈现】

《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四章动画制作一一制作遮罩效果》,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是:①理解什么是遮罩;②遮罩层和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

学生明确制作遮罩效果时必须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图层,明确“遮罩层在上、被遮罩层在下”等相关知识是突破这两个难点的关键。

教师准备了自制的实物教具:四张纸板。一张打印了背景图 (如图a),一张空白且完好 (如图b),一张去掉了一个圆形部分 (如图c),一张去掉了一个矩形部分 (如图d)。教具材料易得,制作简单。

教学过程如下:

【案例分析】

遮罩和被遮罩的概念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和复杂,教师选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板制作了类似软件中“层”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操作方法用相关的实物演示出来,让学生把抽象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实际生活的实物联系起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实物教具制作简单、效果明显。在展示了一个具有遮罩效果的动画之后,抓住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及时出示教具,演示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所有的学生,采用走到学生中间、从不同的方向展示媒体等方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在演示到遮罩层和被遮罩层等难点的时候,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和强化学生对难点的突破。最后,用图表结合实物演示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让学生明确了:遮罩层和被遮罩层的位置关系、特点等问题。

 

案例2:微课“小”视频,教学“大”作用

《智能指示牌》硬件连接微课媒体的应用

【案例呈现】

制作智能指示牌是《人工智能实践教程(语言识别基础)》教材中的第五课智能指示牌,在对声纹识别概念的认知基础上完成智能指示牌的制作。

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学生在完成程序的设计之后,要将智能指示牌的硬件设备连接起来,通过程序驱动,实现指示功能。但是这些硬件非常小,连线扩展版接口更小,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直接用实物媒体演示学生很难看清楚。所以,教师在课前录制了6分钟的硬件连接等操作性知识微课视频,在视频里,介绍了各个硬件的名称形状,通过镜头的推拉,将微小的硬件和连线扩展版接口放大,将连接的动作放大、放慢,将更多的细节呈现给学生,就像老师在每个学生前面操作一样,学生还可以随时暂停,自主控制学习进度,比传统的教师演示方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出示视频媒体的时候,正是学生学习需要之时,讲解了视频观看的方法,并特别强调了观看媒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强化了视频中的重点,有效地辅助学生解决硬件接口连接问题。

 

案例三:PPT课件——教与学的好帮手

“逐帧动画”课件教学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用PPT把动画、

、文字等媒体整合成教学课件,辅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导入环节,用有趣的逐帧小动画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展示动画媒体的时候,引导学生回顾动画的本质,引出逐帧动画的主题。

在探索新知环节,利用PPT的特点,将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逐帧动画时间轴)制作成

,放大演示给学生,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并在PPT上用文字呈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掌握难点。

在总结评价阶段,演示学生的作品,提供评价表,引导学生观察和评价总结,提升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作用。

本文来源:《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 中小学信息技术》(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作者李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