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中学政治5则案例与分析,理解“沟通技能要素的操作要点”

2023/2/3 16:10:32  阅读:159 发布者:

案例1:“男女生交往问题”引发的教学片段

【案例呈现】

教学“同侪携手共进”,教师告诉学生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男女同学的交往,树立高尚的友谊观,此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学生小雷突然说:“小刚和小红昨天晚上在花园里谈恋爱。”虽然声音不是很清晰,但全班学生都听到了。此时,教师发现小刚和小红满脸通红,低下了头,教室里寂静无声。突然,小刚猛地站了起来,冲着小雷喊:“你撒谎,我们根本没有谈恋爱!”之后,小刚满眼含泪委屈地望着教师,好像在寻求教师的帮助。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聚焦在教师身上,看教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最近两天,其他教师反映过小刚和小红在校园里散步。教师认为虽然不能认定他们在谈恋爱,但也应该婉转提醒他们。理清思绪后,教师镇静地望着大家:“小雷说的事老师知道,其实昨天晚上老师没有走,在花园里散步,他们在花园里散步是真的,老师也看到了,我还和他们一起说起咱们班的趣事,但绝不是所谓的谈恋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纯洁的友谊,难道不是我们所欢迎的吗?小雷,今天晚上的月光同样皎洁,你可以陪老师一起在校园里散步吗?”同学们一听,不由得大笑起来,小雷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课堂重现轻松和谐的气氛。

【案例分析】

该案例中小雷的一句话,使课堂陷入被动当中。“谈恋爱”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总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有些学生会把疑似的事情故意放大,所以常常会出现“课堂上突然一片寂静”,继而“大家低头窃窃私语”,紧接着“他们把目光一齐注视着老师”的情况。显然,学生想从教师那里证实小雷所说的话,并渴望知道教师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事件,而两位当事人则窘迫地“满脸通红,低下了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沟通反馈要素中要求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能准确、迅速作出判断,果断、恰当地处理。这位教师经过快速观察和思考,举重若轻,运用智慧化解困局,有效控制了课堂。

沟通情感要素要求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自尊心。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当“他满眼含泪,委屈地望着我,好像在寻求我的帮助”时,作为教师,读懂了学生的无助,并用幽默的语言轻松化解了教学尴尬,让极度恐慌的心灵重新得到安宁。

同时教师巧妙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变被动情境为主动资源,在解释事情的原委后,教师通过反问“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纯洁的友谊,难道不是我们所欢迎的吗”,一下子把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导到如何正确对待异性同学的友谊上,可谓一箭双雕、用意颇深。

案例2:《周总理巧答美国记者》案例引发的教学片段

【案例呈现】

教师讲授案例《周总理妙答美国记者》,让学生猜猜面对美国记者的有意刁难周总理是怎样巧妙回答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尴尬要学会用幽默去化解,面对他人的刁难要学会巧妙回击,没想到却由此引发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1:老师,我觉得周总理这样说不好,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竟然敢这么说我们国家,明明就应该直接让这位美国记者滚出中国就好了……(该生的这句话引发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2:老师,美国都这样欺负我们了,为什么不直接让美国人离开中国?

学生3:日本曾经发动过侵华战争,现在为什么还要跟日本建交呢?

学生4:应该让所有日本人离开中国。

学生5:我们应该抵制一切美货、日货!

学生6:我们应该与所有欺负过中国的国家断交!

……

教师倾听了一会儿学生的观点后,要求学生们都安静下来,让最开始提出观点的那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么想?

学生1:美国记者竟然这么欺负我们中国,又是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当然要更强势一点,让他们滚出我们的国家。我们就不应该跟美国、日本等欺负过中国的国家交流,他们都这么欺负我们国家,还跟他们交流什么!

教师:然后呢?如果照你说的去做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1:会让其他国家知道中国的厉害!不敢再乱说中国。

教师:这样做就能让其他国家知道中国的厉害吗?让他们知道中国什么样的厉害呢?如果我们跟所有曾经欺负过中国的国家断交,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学生1:这……让其他国家知道中国很强势,不敢再欺负中国。就那一两个国家,不交流也无所谓啊,反正中国不应该跟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国家有联系。

学生7反驳学生1:不对,不是一两个国家,之前还有八国联军等历史,有很多国家都曾经欺负过中国呢。如果跟所有曾欺负过中国的国家断交的话,那断交的国家好多啊。

教师:如果中国跟那么多国家都断交了,会怎样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们思考)

学生2:不能买国外的东西了,也不能卖给外国人东西了。

学生3:不能看外国电影了。

学生4:不能学习国外的知识了。

学生5:不能进行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了。

学生6:那就等于是闭关锁国了。

教师:对,这样就等于闭关锁国了,如果我们国家闭关锁国会怎样?

学生:会发展不好,像清末一样受到欺凌的。

教师:没错,我们国家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国际交流与沟通,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国家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与其他国家建交。

教师追问:我们明确了中国必须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必须对外开放。刚刚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强势的回答真的能够让其他国家不敢再欺负中国吗?这样回答后其他国家会怎样评价中国呢?

学生们又激烈地讨论了起来,最终统一了答案,中华民族一向以包容、注重和谐、酷爱和平而著称,这样强势回答并不能真正展示中国的国威和风采,反而有一种小家子气,是一种耍浑的行为,明白了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起来才能真正让其他国家不再敢欺负中国。这时有学生提问道:“可是老师,周总理的回答不也是别了美国记者的话了吗,让他们灰溜溜的,不也影响了外交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再次给同学们时间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明白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但也要注意维护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意识到包容不代表无底线的退让,在涉及国家尊严等原则性问题时也要做出有力反击,而周总理的回答正是巧妙反击了美国记者,有力且展示了大国风范。

接着教师又为学生讲述了理性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让学生们明白过激的爱国主义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身爱国感情的过度膨胀,出发点是好的,但偏离了正确的爱国道路,片面地表达了爱国之情,敌视其他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封闭要么更具侵略性,而不管哪种倾向都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狂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学生们理解了两者区别后,让学生们试着举例判断:我们不卑不亢地争取钓鱼岛和台湾的主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我国在国际各项事务中所获的荣誉欢呼,这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而网络上泛滥的“打倒日本”“击败美国”“用日货、美货的都是汉奸”等过激言论以及2012年发生的打砸日系车,反对日本地震时中国对日本的捐款等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是好的,但是必须要理性,古语有云:过犹不及。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历史不该被遗忘,但仇恨不能代代相袭。我们应该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而非报复。

教师提问: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怎样才是最好的表达爱国之情呢?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归纳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学习,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应当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积极思考,提高自身能力,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理智爱国,为国家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教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在不涉及原则问题时要持有一颗包容的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有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往,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面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也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案例分析】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机智灵活地从学生那里发掘有价值的信息,生成丰富而有意义的教学资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学生提出片面观点后,没有制止学生,反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尊重学生,认真倾听,知晓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后,不是单纯的说服教育,而是利用提问沟通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提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观点。

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教师明确沟通要达成的目标。中学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政治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巧妙运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全球观念,理性表达爱国之情。

案例3:由杯子破碎引发的教学片段

【案例呈现】

在讲解“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时说到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的种种劣行,师生正讨论得慷慨激昂时,一阵大风将窗帘吹起,把学生的一个杯子刮到地上,破碎的声音让全班都静了下来,课堂中断,教师不慌不忙地把窗帘压好,自言自语地说,“连风都愤怒了,杯子宁可粉身碎骨也要以死明志来赞同我们的观点啊!”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会心一笑,如此一句,课堂便好继续下去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情容易令老师措手不及,面对这些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教师若能准确、迅速作出判断,巧妙使用沟通手段,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该案例中,课堂上发生杯子被刮到地上破碎事件,教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杯子破碎与教学内容“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因势利导,巧妙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中。教师处理意外情况的措施要尽力接近原来的授课计划或内容,如果能立即找到意外情况与原授课内容之间的联系点,就可以不动声色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原轨道上来。

案例4:面对学生错误

【案例呈现】

新来的赵兰老师刚跨进教室,猛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戴眼镜、留双辫的人头像,下面写着“赵兰遗像”四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颜对黑板上的画像观赏了一下,转脸审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端正,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多了个什么字?”此时,全班除王小虎垂头外,都注视着黑板。王小虎邻座刘俊用胳膊捅了小虎两下。

“刘俊,你能说吗?”赵老师看了一下座次表,点名提问。“多……多了一个‘遗’字”。刘俊站起来结巴了一下,大声回答。“为什么呢?”赵老师微笑着,全班同学都看着赵老师,只有王小虎依然低着头。

赵兰老师转身擦黑板,接着写了两道昨天学过的问题,点名板演,其中有王小虎。王小虎面红耳赤,神情紧张,站在黑板后面只字未写。赵老师轻声地对他说:“下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下课前,赵老师说:“开学好几天了,班里的黑板报还是空空的,我提议刘俊和王小虎两个同学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负责出起来。我特别希望王小虎能发挥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把这期板报办好。”

第二天,赵老师走进教室,看见班级黑板报已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王小虎走到赵老师眼前,递给她一张纸,一鞠躬,下去了。赵老师一看,纸上开头三个大字“检讨书”,随即将纸叠好,笑着说:“王小虎是个好同学,知错就改,有决心,有行动,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案例分析】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站在关爱和尊重学生的角度来解决,注重沟通情感要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理解宽容学生,切不可片面地为了维护教师的形象而简单粗暴,鲁莽行事,影响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该案例中赵老师在处理学生错误时,就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师生矛盾激化和关系紧张。学生在犯了错误以后也很后悔,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宽容和原谅,希望有改过和弥补的机会。老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训斥和体罚,而是利用暗示警醒学生,利用实践活动相信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以自己的方式改正了错误,运用巧妙的方法鼓励学生正确行为,制止不良行为。

案例5:《存款储蓄》教学片段

【案例呈现】

教师:老王有土地被征收获得5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老王该怎么处理这笔钱呢?请你为他出谋划策。

(学生热情高涨)

学生1:去购物消费。

学生2:买房、买车。

学生3:把钱存到银行里安全。

学生4:用来炒股,“钱生钱”。

学生5:购买平安保险。

学生:……

教师:有同学主张把这笔钱用于消费,改善生活条件;也有很多同学比较有经济头脑,想到了投资。好,我现在进行一个小调查:你父母进行了哪些投资?  

学生1:储蓄、基金     

学生2:储蓄、保险      

学生3:股票、基金、储蓄、国债、人寿保险    

学生:……

教师:从现场调查结果看,投资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储蓄已成为大家最基本的投资手段。下面来看一段材料(材料略)思考:我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说明了什么?储蓄存款是否越多越好?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学生1: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增加了。

学生2:中国人的储蓄习惯,希望年年有余,余的越多越好。

学生3:不知道其他方面的投资,只能存起来,方便灵活。

学生4:储蓄存款多了,用于消费的就会减少,这会影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学生5:储蓄多了应该不好,只是不好在哪里说不出来。

教师: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一节《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了解相关知识,解决我们心中的一些谜团。

(幻灯片显示)综合探究:老王决定把其中的20万存到银行去,于是他……

教师:你猜测他存钱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

学生1:安全且有利息

学生2:防病防灾  

学生3:养老

学生4:……

教师:储蓄存款的目的,可能为了日后买房买车进行储蓄,可能为孩子上学而进行教育储备,老年人为了老有所养进行储蓄,都有各自的目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直接的目的:获得利息。我们接下来看看利息的含义以及取决于哪几个因素。

【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提问,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但又不同于上一个案例中的封闭式问题,这种开放式问题能够给学生思考、回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归纳总结,引出储蓄存款、利息等概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引导,让教学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行进。

本文来源:《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 中学政治》(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作者金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