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郭华 | 新课标怎么用?如何指导课堂教学?

2023/2/3 16:08:53  阅读:12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校长传媒 ,作者郭华

所有的教育和教学都是要培养人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递上。这次修订的重点就是要让大家在教学当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价都要目中有人。为此,修订把散落、隐含在原来课标里那些培养人的部分凝聚起来、提炼出来——成为了本次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

落实这些素养,本次课标修订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目标表述的素养转向;第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里面还含着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第三,学业质量是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是一以贯之的,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内容板块的学业要求,再到学业质量,再到最后的评价建议;第四,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课程目标:

厘清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为什么这次课程目标提到核心素养的时候,既没有说学科核心素养,也没有说课程核心素养,而就说学生核心素养呢?

高中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就质疑:难道学科还有核心素养吗?核心素养难道不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吗?确实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次在义教课标修订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不是你这门课程有没有核心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去发展核心素养有哪些贡献。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能够形成的素养,这就是你这门课程的贡献。

此外,很多这个学科都是九年的,英语是七年,信息技术是五年,都是跨学段的,所以就有学段目标。学段目标跟总目标一一对应,学段之间既连续又有进阶,既能体现这个学段的特点,又能够体现学段之间的互相的这种连续性。

课程结构化:

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课程

让学生进入课程是什么意义?什么意思?最重要的价值在哪儿?课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在做结构。

横向看,义务教育阶段颁布了16个课程标准,它们是统一的课程体系,因为我最终要培养的就是那个孩子,那一个人,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所以,老师拿到任教学科的课标都要想,自己在统一的育人体系里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再回过头来看我这一门课程。

如果做成这样,它一定是能够处理好我自己学科内在的系统性、逻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关系;也才能看得清楚,我应该选择什么,用什么样的难度,如何来组织,如何能又不重复又能够体现我自己的课程内容,又没有遗漏,等等。

纵向看,就要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我这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的、纵向的进阶,找到核心的东西,可能是概念,主题或者若干个任务群,总之它们一定是螺旋上升不断扩展的。如果能够找到,就能把学生卷进来,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要素。

比如地理,大家看到这个示意图马上就知道地理要学的不仅有知识,还要学会地理工具,还要运用地理工具从事地理实践——于是,学生就会参与到活动中。

内容结构化,为的就是要活化和动态化,引领、推动教学,尤其是在“双减”后。

“双减”怎么减?如果内容还是那么多细碎的、散在的、零散的东西,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教,就不能“双减”,我们要“减”,就一定从内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关键的核心东西讲清楚,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所以,“讲清楚一就可以带出十”,这是我们在这个课标修订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也是为“双减”做服务。

那么,如何让他们进入?

回过头来看2001年的课改,当时特别明确的提出学习方式转变,要从接受学习转到探究学习,也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提法就是想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生动活泼起来。但是,如果不变课程内容的话,单纯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就只是表面的、浅层的,是根本落不到实处的。

实际上,方式始终是和内容结合的。布鲁纳在谈发现学习的时候,一定会谈到发现学习与结构课程是二位一体,一体两面的。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课程的结构化,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用这种方法让学生真正进入课程。这次在课标里提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以主题、任务群、大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出现。

大家都知道,课标首先是要给内容,就是学生必须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然后学习这样的内容,学生必须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以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提到,只要有内容,还有关于这个内容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提出目标。但是,这样的方式把学生经验隐掉了。

这次修订课标的时候,为了把学生的活动打开,把学生的经验显性化,我们加入第三个维度:学生学这样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他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经验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所以,新课标里,每个内容单位下面还有三个东西:

内容要求就是要让使用课标的人知道学什么,防止内容虚化;

要知道学到什么水平,就是要给出学业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给出教学提示——讲清楚学这样的内容,学到这样的水平,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

这样的逻辑构建出来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程结构。

所以这次课标修订就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标研制的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提供内容了,提供内容的同时,还要提供学生应该怎么学习。换句话说,要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房子里,要让他在里面生活,交友、读书,处处都留下他生命活动的印记,这个房子就变成了他的家,跟他有生命关联,有情感关联。不再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旁观那个内容。

俞正强老师在我们还没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时候,备课就已经意识到要整体备课,在结构里备课。比方说,二年级初步学习长度计量单位,因为对厘米的认识不仅是长度计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一切计量单位的起始课,所以要下大功夫。

俞老师在厘米的认识这个部分,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计量单位是一个“标准比较物”,只不过是把我们生活当中的东西给他标准化了而已。于是,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个厘米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不是老师告诉我的。到分米的认识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功夫了,只要操作体验,到米和毫米更轻松了,猜想验证。

你看,课程内容结构化了,你才能够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你这样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就进来了,学生就成为主体了,他在活动、他在学习、他的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北京四中李嘉生老师讲岳飞的砚铭就特别好。他说岳飞的砚铭上有几个字写的是“持坚守白,不磷不锱”。这个砚铭后来被谢枋德得到了,他特别珍惜岳飞的这个砚台,后来文天祥出征的时候,谢枋德就把岳飞这个砚台送给了文天祥(文天祥跟谢枋德是好朋友)。

文天祥拿到岳飞这个砚台,就在这个砚台的背面又刻了一段话:“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不失道自全。”他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了岳飞砚铭上的这八个字,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这个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锱”是从哪来的呢?是出自论语。论语里面讲:“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所以岳飞的砚铭,包括文天祥的这个后面的解释,实际上都是对论语这句话的解释。

我们就会看到,当我们把论语、把岳飞、把文天祥放到一起的时候,语文既有语文的那种美,文字的美,而且还有这种文脉、有气脉、有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价值观都在里面了,学生就进来了,他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原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品性是这么传下来,是通过文字传,文字内里就有这样的人格、品性。我想,这样的语文,我们学生就变成活的了——学生也活了,文字也活了。

要让学生进来。但是也一定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只要课程内容结构化就可以了,好像不需要重视知识点了,实际上要在结构当中重新去看待知识点的价值,要反对所谓的通过知识结构化来模糊化、虚化知识点的这种倾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

积极稳妥地推动综合与实践

我们不可能不要分科课程,现在的学校教育还主要是大量的分科,但我们说,既要分科也要综合和实践。怎么办呢?我们就找到了这个这个跨学科课主题学习。

跨学课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科实践都很像,但是又不同。

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没有学科依托,经常会重经历而轻知识学习,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仅仅是一种方式,没有什么依托。况且,这个研究性学习谁来管呢?还得专门弄一门课。

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学科依托的,它是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它有责任主体,就是某个学科,但是又要立足我这个学科去主动跨界,又要站在更大的这个学科育人体系里,去跟其他学科建立关联,这样又帮助了我们学科内部不仅仅综合自己的知识。

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

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因为要针对解决某个问题,所以学生如何介入,介入方向怎么样,努力的程度怎么样,都会随时影响结果。

接下来,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参与很重要。如果一个学习的内容,无论我如何参与,那个结果都是不变的,我就看不到努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跨学科主题的真实情境和开放结果,就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那种创造性实践,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前到了学科学习阶段,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性,让他提前能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去参与社会美好的创造。比如数学,有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学了之后去观察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和表达现实世界,就不可能仅用数学的东西,而会主动用其他学科的东西;在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时候,可能也会使自己学科的这个学习更加深入。这是我们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业质量:

素养导向的评价观

学业质量,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各个内容的学业要求,再到学业质量标准,再到后面的教学评建议,是一脉相承的,且都是核心素养导向。

那怎么来评价素养呢?比如语文提出了四个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要评价的时候,就有这么几个问题:

语文课标写的比较清楚:

如果我们拿一个学段来看,它的测评首先是有情境的:是日常生活的,还是文化文学体验的?我们确定了情境之后,再结合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与鉴赏?然后结合这两个部分,来描述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用这样的关键表现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个水平。

再看课程实施部分,为了能够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课标还提供了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样题和说明。比方说地理有一个样题就做特别好,它有这样一道题,然后它就给一个解释。

它有说明,比方说我测什么内容,测试内容就是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活动、有工具应用:

然后它最后要告诉你通过这样的测评,测试内容,要考察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体协调观,这样的测试内容、具体的任务又有什么:

它有这个具体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然后又有情境创设、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

有了这样的具体的说明,就能够帮助老师们很好的返回来看,我的教学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够做这样的题目,我将来是不是能够参照这样的样题来出我们的考试题。

所以我们整个的课标,这个设计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类似这样的如何通过具体的内容来测试核心素养,也给出了很好的操作性的建议。

这是我们这次课标做得特别好的地方。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内容、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和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这四个部分,都是要让核心素养落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版权声明 | 作者郭华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