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设计创新探究类作业与命题

2023/2/3 16:05:04  阅读:135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

伴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内容。而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作业枯燥无趣的模式,还对于培养学生的培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设计出这样的作业和命题,同样需要的是教师有一颗创新的心和精妙的构思。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特点和形式

创新探究类的作业和命题,是指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题来设计的,能充分激发和发展个体潜在智能的探究活动。这种作业和命题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形式活泼多样,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开放性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相较于传统作业不但形式独特,而且具有探索和研究的意义,因而不仅仅是借助于回忆课堂内容或翻阅教材就可以轻易地完成作业任务,而是需要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收集和分析信息寻找答案,更具有开放性,更注重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同时没有解题答案和过程统一性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发展个性。

二、过程的探究性

创新探究类的作业和命题,借助问题给学生创设探索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获得问题的答案,因此得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学生在这一作业的完成过程中,遵循着发现或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展示交流等步骤;同时这一探究性过程还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探究方式,比如观察、观测、调查、实验、文献搜集、讨论、思辨等,方能深入分析问题,探究知识生成和应用。

三、形式多样性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完成形式多样,可以是动手操作类,可以是口头汇报式……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目标多元性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的过程完成作业,从而促进多维目标的达成。在知识上,通过探究内化和深化所学知识,拓展知识范围;在能力上,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在情感上,关注学生在探究中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新类作业和命题的设计原则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这一类作业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形式多种多样,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重在有趣

传统作业和命题形式过于单调、内容显得枯燥,原因就在于其长期的重复和模仿性的练习。这使得学生很难保持饱满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想设计出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首先就要注意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已有经验相贴近,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都要相对新颖而别致。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因为作业和命题过难而失去兴趣,反而是充满兴趣而自主地探究,去完成。

一位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的创新探究类作业是请学生们帮自己来“装修”:

老师家最近买了新房子,需要给卧室和客厅铺地板。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房屋结构图来帮助算一算,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一共用多少地板(单位为平方米)?

当作业的背景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问题时,他们的兴趣可想而知,但是当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时,学生们已经完全忘记了“作业”这个概念,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来对待。以这种态度与心理去完成作业,学生们会觉得既有趣又快乐。

从案例可以看到,这位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布置的这一作业,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体现了“新”的特点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自主

作业及试题的教育功能,根本在于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探究、创造性地解决某些问题。因此,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所以,教师在设计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时,首先就要注意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差异,以利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比如针对学困生设计基础类作业和命题,针对一般生设计提高类作业和命题,而针对优等生设计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其次,教师在设计时,还要注意让优等生的思维能够脱离来自于教材甚至是教师的束缚,从而学会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某教师在教学后,为优等生设计的是以下作业:

已知ABC,如果将其分为三个面积相等的多边形,你有哪些方案?

由于题中提到的三个多边形充满不确定性,三角形、凹多边形、凸多边形等可能性都存在,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其实是给学生的思维预留了一个很大空间,会让他们得到很多有趣的但又不同的答案,这对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设计方法

所谓创新探究,就其本意而言,探究是本质,创新是形式,即用创新的形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其中,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多方寻求答案和解决疑问。因此,在此类作业和命题的设计,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材内容入手

此类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设计源于教材,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略一些隐性问题,表面上不会影响到教学活动或教学效果,但倘若能抓住这些隐性问题,使其显性化,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此,就文科来说,教师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一个关键词句或某一个细节描写刨根问底;就理科而言,教师可以就某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推导,某一个实验的操作细节进行探究,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内容,理解公式或定理。

某历史教师在教学完《辛亥革命》(岳麓版必修1)一课后,针对学优生设计如下作业:

“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观点:正方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动;反方认为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二、从学科知识分析入手

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验证学科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浩如烟海,其中相当多的知识我们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学生只有富有好奇心,才能对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结论问一些“为什么”。由于教学时间有限等因素,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一一探究,因此不妨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后以分析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生借助于这种看似“钻牛角尖”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

某教师在教学后,设计了如下作业:

针对有的同学对“牛皮筋”中的“筋”怎么会用“竹”字头感到难以理解,请同学们针对教材中“牛皮筋”一词,以采访的形式,向长辈了解这一词的来源;同时以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这一词的含义。

结果学生们通过采访长辈,加上查询课外资料,获知“牛皮筋”一词可能是由少数民族中“竹竿舞”一词中引申过来的。

三、从综合探究的角度入手

创新探究类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需要将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这正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此类作业或者命题时,教师要认识到创新探究类作业与各门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和思想品德、常识、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从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角度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利用时空条件,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物理、化学学科可以和历史、地理、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历史背景、地理知识和生物学知识,借助于情境,创设探究,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学科知识。

某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完“鸟类”一节后,针对学优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如下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询问自己的长辈,调查我们所生活的地区在近二三十年内鸟的种类和数量有什么变化,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学生们接受任务后,积极进行调查活动。回到班里后进行交流,最后形成共识:我们生活的地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减少了,例如,过去常见的灰喜鹊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人类对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水源和土壤,对树木的过度砍伐使鸟儿失去了家园等。孩子们在写的调查报告中态度严肃地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真正体会到保护鸟类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地理知识、数学知识等相关知识,达到了学科综合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从社会入手

设计创新探究类作业和命题,还要注意突破教材或对教材结论的限制,要体现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多元绩效的学习方式,要成为一种学习载体,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学的方式,将培养社会人隐含在教学的终极目标中。这正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要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相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哈”是当今的流行文化用语,意指“因崇拜而学习模仿”,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哈韩”。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上中国人“哈”过的国。

晚清以来,中国人天朝大国的自信在“坚船利炮”面前灰飞烟灭,中国人不得不放下身段……“夷狄”变成了“洋人”,学习变成了“哈”。晚清时“哈德”……从德国买回了“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看大门。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哈日”,数千名留学生东渡日本,“立宪国必然优于专制国、必然打败专制国”的口号响彻天地。太平洋战争之后,中国人又开始“哈美”,美国货成了时髦的代名词,喝一杯咖啡成了中产阶级的一种时尚。1949年的鼎革之变(旧时特指改朝换代),中国人“哈”的对象也180度大转弯,从“哈美”转为“哈苏”,开始了对“老大哥”的全面学习……(摘编自《那些年我们“哈”的国》)

问题:

回顾中国“哈”的历程,反观当今青少年中的哈韩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命题设计就体现了延伸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科教学的发展过程,强调互动与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版权声明 | 作者姜英平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