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要素实现方法+小学道法相关案例与分析5则

2023/2/3 16:03:05  阅读:158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说明

1.学习水平的确定

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是了解其起点状态的好方法。 所谓前测通常是指进入系统学习之前,对学习者能否完成此内容学习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 进行测试评估。

1)前测的渠道。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常利用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渠道进行前测。综合运用多种渠道的前测信息会更加准确地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

2)前测的方法。通常可以通过问卷(匿名或不匿名)、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前测。

3)前测的内容。第一,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行为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第二,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这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新任务时,是有“中间路障”还是已经能够“长驱直入”了。第三,了解学生对新任务的情感态度,这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第四,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这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学习策略及学习风格等。

2.提供支架的时机

1)学生是否呈现迷思状态。学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有时思维会遇到悖论的障碍和矛盾的困扰,陷入迷思,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学习支架,指明方向,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2)学生是否呈现异议状态。课堂教学在鼓励学生参与或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思想反应,课堂活动中学生动手之前的动脑,包括作出猜想、制订计划等内容,其中可拓展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利用矛盾引发思维碰撞,在学生有异议时,运用所提供的适当的学习支架去引导学生倾听和主动发现原有认识中的不正确成分,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

3.学习支架的搭建

学习支架的搭建要基于教学目的并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之内为学生搭设思维路径,使得支架形成层次清晰的逻辑结构,为学生自主建构认知搭设思维路径。

4.学生学习的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注重科学性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办事,实用性就是不耍花架子,主要看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

2)指导学生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水平密切相关,布鲁姆把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比喻为一个人用两个并列的梯子交替向上爬墙,这是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 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学习者必须关注自身对学习的情感。

5.学习支架的撤除

1)准确判断学生是否建构了新的认知。

2)及时撤去学习支架。

3)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强化。

二、学习支架建构技能案例与分析

案例1:图表支架

案例2:解释支架

【案例呈现】

《购物时要节省》一课,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意识到家庭收入来之不易,上课前让每一位家长以书信的形式,向自己的孩子讲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课上适时地组织学生阅读家长信,并组织学生交流此时此刻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没有想到我的爸爸的工作不但辛苦还有危险……”有的同学说:“我妈妈挣钱真不容易!”有的同学说:“今后我不会再浪费钱了。我爸爸上班太累了……”

【案例分析】

透过学生的交流内容,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家里的收入来之不易,应该节省。为什么这个环节顺利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呢?因为学习支架的设计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知道“为什么家庭收入来之不易?”,当有的学生出现错误的认知,认为爸爸妈妈挣的钱多,没必要节俭时,在案例中教师提供了“家长信”这一学习支架,这一支架的设计是课前家长写信,课上学生读信,结构设计合理,引导过渡自然,前后逻辑关系比较清晰,与学习目的一致,巧妙地指导学生知识经验,使学生意识到“家庭收入来之不易,应该节省。”在案例中,教师只提供“家长信”解释支架,学生就能独立达成学习目的达成共识。准确的判断出学生已经建购新的认知,意识到家庭收入来之不易应该节省时,及时撤除学习支架,反映了教师具有较高的支架技能水平。

案例3:问题支架

【案例呈现】

《珍惜时间》一课,教师首先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产生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愿望。接下来为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方法,教师设计提问:“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呢?”顺着这个问题,学生逐渐探究出来合理珍惜时间的具体做法。

【案例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知道学生在如何珍惜时间的方法上,也就是学生的能力水平方面,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适当设计支架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当学生处于“模糊”的认知状态,教师借助“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呢?”这个问题支架,给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充分体现了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的特点。课上学生自然而然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案例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机会交流,准确判断学生已经建构新的认知之后及时撤去支架。反映了教师具有较高的支架技能水平。

案例4:范例支架

【案例呈现】

《让自己快乐有办法》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想办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时,借助运动员桑兰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精心制作成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提问:“通过桑兰的事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初衷想让学生通过桑兰的典型故事,学习到积极地想办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然而学生有的说:“桑兰太坚强了!”有的说:“我为桑兰而惋惜。”还有的说:“桑兰真不容易!”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桑兰的故事这个“范例”支架,透过学生的发言,显而易见这个支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案例中的“范例”支架设计,忽视了课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完全是从教师视角来设计的。教师提供支架之前,明白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在学生处于“模糊”的认知状态时,提供“桑兰的事例”这一范例支架,教师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这个“范例”支架与学习目标不太一致,并且“让学生发现这样做我快乐”, 学生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因此案例中的“范例”支架的设计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结构不合理,前后没有逻辑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当部分学生未掌握、内化时教师就撤去“范例”支架,因此反映出教师的支架技能处于需努力的水平。

案例5:合作支架

版权声明 | 作者金钊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