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即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适时适度提供帮助,调动学生潜能,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或协作,帮助学生将自身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在提高后适时撤去学习支架的一类教学行为。
理论链接:
支架原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指的是建筑楼房前搭建的脚手架,用来提供建房时必要的支持,在楼房建成之后,就将其移去的一种设施。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支架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说明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作用在于支援学生以延伸他们的能力。“建构”这一概念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并不陌生。比如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三次,其中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中有一段如下的表述: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虽然字里行间中没有出现“支架”、“建构”等词语,但众所周知,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不可能通过外力的强加而实现的,它源于道德认知的内化,而道德认知的内化一定不能离开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因此,学生从“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到“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一定要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回望生活、梳理生活、反思生活的过程中,提升生活智慧与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因此,“学习支架”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回望”走向“梳理”,从“反思”走向“提升”,基于此建构起来的生活智慧必然是内化于心的。因此当教师撤掉支架之后,道德认知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仍然能够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理论链接:
1.学习支架是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帮助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使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当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即学习过程被内化之后,相应的学习支架即可被撤销。因此学习支架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种短期存在。
2.普利斯里等人对于“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二、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特点与功能
1.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特点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这些帮助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体现为各种方式,如问题、范例、图表、指南、工具和演示等。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媒体应用技能、强化技能等都可以在学习支架的建构中体现。学习支架建构技能与其他教学技能可以相互融合。建构学习支架是各种教学技能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其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并帮助学生独立开展有效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习支架相对于其他教学技能,具备以下的特点:
(1)学习支架建构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地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建构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学习支架建构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支持。
(4)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5)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建构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6)学习支架建构总体目的明确,小的活动和任务服务于总体目的。
2.学习支架建构技能的功能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支架有效的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从而自主地、高效率地建构学习的意义。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其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学习支架教学模式的分类
支架式教学模式按照表现形式分为: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向导支架、图表支架。
1.范例支架
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合理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地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教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问题支架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3.建议支架
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4.向导支架
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5.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四、学习支架建构技能要素及指标
学习支架建构技能五个要素及相应指标如下:
1.学习水平的确定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要搭建一个好的学习支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寻找教学的起点可以从学生必须达成的终点能力开始,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成这个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从而一步一步揭示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点状态,例如情感、能力、认知状态,并由此确定教学的起点。
2.提供支架的时机
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时机很重要,必须要准确把握学习支架介入的时间。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否则,学习支架介入过早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 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困难,比如以往的经验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再如产生了错误的、模糊的认知时,教师应当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采用合理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否则,学习支架介入太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3.学习支架的搭建
毋庸置疑,学习支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因此,只有基于教学目的搭建学习支架,才能使得学习支架真正促进学习的发生。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因此,学习支架的设计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区域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搭设结构合理、有层次、有条理的学习支架。
4.学生学习的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从宏观上看有三大系统的指导:动力系统的指导、操作系统的指导和控制系统的指导。 具体地说可以有学习动力、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情感、学习反思等方面的指导。
5.学习支架的撤除
搭建学习支架最终是为了在帮助学生后撤去支架,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按照教师的引导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就应该考虑撤去学习支架,撤去支架后还得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强化。这样可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干扰,通过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促进学生将正确反应行为巩固下来,可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强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引导,教师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版权声明 | 作者金钊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