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表明,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方式呈正相关。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学习不应该是对知识的背记,而应该是对知识的探究,知识是解决疑案的钥匙。
生活中,孩子都喜欢看侦探剧,也经常说“我长大后想当侦探”,学习中,他们也喜欢像侦探一样去“破案”。英国数学家哈代说:“激励数学家做研究的主要动力是智力上的好奇心,是谜团吸引力。”数学家的研究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不管是案件还是案例,只要是疑案或议案,学生都有兴趣去破解。我们可以设计疑案追踪的“侦探”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从大处看,凡是让学生感到有疑问、有疑惑、有疑难的知识奥秘,都可以视作“疑案”让学生去探秘。
1
设计书本中的疑案,让学生学习知识来破案
悬疑、探案类故事比较典型的是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故事。200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决定授予这位家喻户晓的小说主人公福尔摩斯为该学会的特别荣誉会员,以表彰这位“大侦探”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侦探工作的业绩。所以,化学是最容易采用破案式学习的学科之一。
初中化学教学,我引入了福尔摩斯式破案,即使用化学知识来破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包括六个步骤:一是教师以要讲授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穿插进侦探案例,建立合适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兴趣;二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鼓励学生透过观察、测量和实验去回答他们的问题;四是引导学生提出解释和解决策略;五是引导学生评量其提出的解释和解决策略,建立相关理论;六是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许多教师都比较注重一节课开场的情景设计,并且会优选有故事的情景设计,以求能够引发或串联一节课的知识教学。其中,如果教师创设的情景故事是侦探故事,并能让学生像侦探破案那样学习,那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这样导入: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是他杀还是自杀?
2005年春天,xx中学xx班的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涉案人员档案、证人证言。要求:X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调查报告。15分钟后,组内确定一人宣读。
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大范围、更具活动的课本剧、知识剧的形式讲述破案故事、组织破案学习,这样的表演任务深受学生的喜欢。
数学“数字与编码”一课,我们把“小侦探破案记”的学习过程演变为学生的“数学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视听,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实现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人物:市民甲、市民乙、大侦探、数学大王(上课教师)、普通市民(台下的同学)。
任务:帮助大侦探破案。
情节:
【场景1】歹徒逃离,将身份证复印件掉在了现场,学生探究身份证编码中的数字与信息。
【场景2】通过身份证编码的出生年月信息锁定了3个嫌疑人,后来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银行卡,学生探究银行卡编码中的数字与信息。
【场景3】根据银行卡确定犯罪嫌疑人后,查到了他使用的手机号码,学生探究手机号编码中的数字与信息。
【场景4】由手机号码定位到了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发现犯罪嫌疑人相继坐高铁、偷汽车一路逃窜,学生探究高铁车票、汽车车牌、高速公路路牌中的编码信息。
【场景5】综合诸多信息后,最终抓住了逃犯。
数学剧促使学生代入到“小侦探”的角色中,有助于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再寻找规律,进行猜想研究,促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实现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设计成疑案,让学生用“破案”来代替做题。
神探小子们对某犯罪嫌疑人的住宅进行秘密勘查时,发现了如下三组可疑数字:546445、648446、102001。据推测,这几组数字很可能与保险箱的密码有关。但结果没有一组数字能开启保险箱。峥嵘思考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真正开启保险箱的数字密码应该是324223!”请问峥嵘的推理依据是什么?
学生经过探究,会发现三组可疑数字中,546445的每个数字减去2、648446的每个数字除以2、102001的每个数字加上2,结果都是324223。原来,这是犯罪嫌疑人用曲折的手法在暗示保险箱的密码。
在语文中,我们还可以开展“错别字侦探”,从发现书本中的错别字到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开展“找错侦探”,在更大范围找错,从找自己的错到找别人的错甚至找老师的错,此时,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故意犯错,让学生找错,而学生为了找老师的错,就会时时盯着老师的一言一行。
一位教师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故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被一位后进生发现了:“老师,您写反了!书上写的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是啊!是啊!”全班学生都很兴奋。然而,教师故意不认错:“我没有错!‘烈日和暴雨’是并列短语,意思一样。”
“不对!”,一位女同学激动地站了起来:“题目名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是有道理的!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后写的是暴雨,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够随便颠倒呢?”
当学生的智慧灵光的火花被点燃起来后,教师故作恍然大悟状:“嗯,有道理。好,我接受同学们的看法。谢谢同学们!特别要感谢刚才第一个发现我错误的同学!”
世上没有什么比纠正别人的错误更让人高兴的了。学生能够发现教师的错误并能够纠正教师的错误,会感到特别开心,更能让他们感到有面子、有水平,当然也能顺便“报复”一下平时总是教师纠正他们的错误,心理有一种平衡,于是也就特别用心。
2
找寻生活中的疑案,让学生运用知识来破案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对学习本质的界定是三种实践活动,即对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认知活动,对文化承接和创新的实践活动,以及自我意义的构建活动。
在生活中,无奇不有,经常会发生一些让人一时误入歧途的疑案,而有些疑案包含着知识学问,对此,我们可以拿来一用,交给学生运用和应用知识去探秘。这样的“应用题”,要比课本中的应用题更真实、更复杂、更刺激,也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有时它能否破案还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状态,于是也就更能吸引学生去解开其中的谜团,最终找到谜底。由此可见,这种“对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认知活动”,更容易促使学生的学习完成“自我意义的构建”。
一个上班族为了煎饼上少了个鸡蛋和卖煎饼的大妈发生了争执,大妈说:“我月入3万,还会差你一个蛋吗?”这个新闻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此,疑案和议案来了:这个大妈说自己月入3万元,这可能吗?
学生要破解这个疑案,就必须实地调查,还需要经过计算和推理。以北京为例,一张煎饼卖6元,毛利在5元左右。月入3万元,得卖出6000张煎饼。而北京这样的气候,每个月平均可以在室外正常工作的天数在24天左右。那么,这个大妈每天需要卖出250张煎饼。每张煎饼的制作时间大约是3分钟,那么制作250张煎饼就需要750分钟,也就是12.5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大妈吃得消吗?!
学生在完成这个“疑案追踪”任务中,练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卖煎饼生计的不易,以后遇到这样做小生意的人,或许会心怀尊重。此时,知识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仅只是指课本知识,还指生活、生存的知识,不仅包括如何做学问的知识,还包括如何做人的知识。所以,这是一个引人向上的探秘任务,也是一个引人向善的探秘任务。
生活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一些骗局考查着人们的知识水平,一旦揭秘其中的知识原理,人们往往会豁然开朗,惊呼“原来如此”。
净水器推销员往往会当场做一个比较试验,拿一个电解器的装置分别放入一杯自来水和一杯净化过的水。通电几分钟后,自来水就会泛起黄沫,接着水中出现很多令人恶心的絮状物。而从净水器中接出来的水,通过电解后,水里只出现淡淡的黄色。
当消费者看得目瞪口呆时,推销人员就会趁热打铁地说,自来水会变脏是因为水含有少量重金属、细菌等杂质,经电解变成了不溶于水的絮状物。然后,很多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花两三千元购买一台净水机。
其实这个电解实验在高中化学中就有,做实验时,将铁棒作为阳极,铝棒作为阴极,由于自来水中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具有导电性,当电解器两极插入自来水中并接通电源后,就发生了电解反应:铁棒发生电解生成不溶于水的铁氧化物,这就是电解器检测时出现的黑红色絮状物。
而纯净水是不含任何离子的水,不导电,不发生电解反应,也就无任何物质生成。自来水中有矿物质是正常的,并不能说明水质不好。而且自来水集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检测,居民完全可以放心。
其实,从广义上看,所有的知识在未学习之前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疑案”,等待学生去破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是破案式的。所以,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应该创造更多面向未知和面向未来的还没确定的知识或不确定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疑案去破案,在成为破案高手的过程中成为知识学习的高手。
本文来源:《指向“双减”的教学任务新变化与作业活动新设计》,作者严育洪,世界知识出版社2022年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