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每个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所存在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书面作业要根据学生兴趣特征、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弹性、个性化设计,使作业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分层作业,对学困生来说,做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不会因为太难做不了而打击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会因为重复做一些简单题而厌倦,适当的难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提高,获得满足。
1
作业内容的分层
要改变同质化作业,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布置分层作业。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可以布置为画课文的思维导图来理解课文;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作业可以布置为课文背诵;对于后进生,作业可以布置为背诵课文中的重要短语等。
不过,开展分层布置作业的前提是先要研究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程度掌握清楚。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有效度”“主动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三个维度观察,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数据分析来设计作业。
我会让每个学生都整理一个错题本,把每次作业和试卷中的错题都记录下来,每过几天我就拿来研究一下,把学生的问题记在心里,这样在选择布置作业时会更有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每次学习后生成的详细数据报告,依据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不同,通过系统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通过对学生学情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诊断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其知识盲区精准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作业方案。
每天一页的数学作业以往都是10道题,但学生答题的速度有差异,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关注差异,我们会每天出2道不同难度等级的“自选套餐”,这样10道题保底的情况下,速度快、能力强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激励下选择1-2道“套餐题”。这样“今天你十一了吗?”不经意间成为了年级里的流行语。
作业可以像“学习超市”里的“货品”,老师在布置作业甚至课堂教学备课前,就已经完成作业设计,了解作业内容、目标和认知层级,对每题作业的“功效”都有所把握,并进行标记、分层。布置作业,就相当于把这些已经标注“功效”“层级”的“货品”进行展示,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限定作业的下限(至少要选的内容),给出时长上限(确保作业不超时),让作业分层得以落地。
高年级知识复杂、内容丰富,我结合学生特点,将数学作业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如四年级“运算律”这一单元,每天设计不同类型的计算练习为必做内容,选做部分设计三种题型,第一种是两道容易出错的计算题;第二种是典型错题进行订正;第三种是变式题型,自主选择,可以选做一道,也可以全部做完。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既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减轻了难度,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思考和提升的空间。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布置作业时,学困生与优等生做作业应尽可能时间同样长。
我在学校调研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采用的是有困难的学生只做1题,稍好一些的学生做2、3、4题,这种做法造成的状况是,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布置的作业题量少,结果他们做完作业后,无所事事。其实这些学生基础差,理解力弱,如果练习量过少,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掌握不好,他们的作业更需要变式训练、创意设计,同时,要保证班级学生做作业时间大致相当。
在分层作业时,我们还可以让学习较好学生同较差学生结对子,建立一起完成作业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伙伴关系,具体要求见下表:
此举,一方面让较差学生“吃得了”,较好学生“吃得饱”;另一方面使同学间增进了友谊,弥补了知识不足,学到了别人好的学法,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之中,学生应在别人指导完成的作业题后打上记号,以便教师了解情况。
2
作业评价的分层
面对班级学生情况参差的情况,教师布置作业后,可以将教室划分为“完全独立完成”“几人合作讨论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多个作业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区域来完成作业。这一做法,考虑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
分层评价也是实施作业分层的重要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鼓励创新,促使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
作业评价离不开作业批改,如果教师釆用逐一面批的方式,其效果是会很好,但学生排队等待时间较长,浪费宝贵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采取错峰面批:学生做完第一题,就可以接受面批,当其余同学看到排队人数较多时(排有3到5人时),可继续做第二题;若排队人数还较多,还可继续做完第3题,最后一并面批。此中,教师面批完前一层次的学生,就有专门的时间用于面批后一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辅导。
许多老师都遇到过学生互相抄作业、作业应付不认真现象,对此,我们对作业管理提出了“双笔、双质检”改革,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小组配备作业质检员。
“双笔”指的是:做作业时,第一阶段独立完成作业,不能翻书、看笔记,独立会做的题用蓝笔写;第二阶段,实在不会做的可以翻书,请教同学,搞懂后用红笔写,并标上醒目符号。红笔书写标注的题要多复习。
“双质检”指的是:每个小组设一个作业质量检查员,第二天对本组组员用红笔写的题进行人人抽查,确保人人过关,这称之为第一次质检;每周星期五质检员要对本周五次作业进行随机抽检,抽检结果“上墙”,纳入考核,这称之为第二次质检。
当然,质检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会自我检查,我们可以在作业本上开设检查栏。学生做完作业后,直接进入检查环节,对所做的题,标注哪些习题有把握一定对,哪些习题不能判断正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中下等学生,我们还要尽可能让他们做到作业留痕,便于教师掌握他们的思考过程。
对选择、判断题比较多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将传统作业本横向一分为二,一半为答案书写区,一半为解题思路及注明理由区。
对数理化等理科作业不妨让学生把传统作业本一分为二,答案书写占三分之二,解题思路、演草部分占三分之一。
让学生把正式作业与演草合二为一,便于借助思维痕迹考察学生思维过程,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师可以凭借演草部分提供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出现的思维障碍,采取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这样做也能在一定程度下避免学生抄作业。
为了防止有些学生订正错题时照搬或套用,我们不妨让做错题的学生先在纠错本上规范订正,再把这道题讲给其他同学听,学困生给中等生讲题,如果能给别人讲清楚,才算真正理解。小学生可找到同学真实讲解,中学生可假设同学在场模拟讲解。
我在作业本中巧用订正栏的位置设计“我是小老师”栏目,有做错的,不仅要改错,还要完成结对的“小老师”在订正栏出的“拓展题”。这样,“小老师”需要做“出题人”,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做错的学生也通过拓展题进行了有效的巩固和夯实,一举两得。
分层作业需要分层评价,分层评价之后是分层管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层级。
小学生好胜心强,尤其喜欢尝试有一定自由发挥空间的作业。实行初期,不少学生的作业选择是盲目的,并没有量力而行。于是在实施上,我也作了相应调整:
第一周,我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类作业来完成。一周内,作业评价全部获得“优秀”的学生,下一周可以挑战更高一层的难度。
同时,五次作业成绩有三次评为“加油”的同学,说明目前的能力水平不适合这一层次,需要自觉降一级,等达到标准再“升级”。
在最高层级接连获得“优秀”的孩子,不仅能荣登“班级光荣榜”,还可以加入“班级智囊团”,参与设计班级的创意作业。
这样的分层作业,让学生感觉新鲜好玩,更优化了作业结构,呈现出读、画、演、编、说、辩、写等多种表现形式,精彩纷呈。每个孩子都能挑选到适合于自己的有一定上升空间的作业,“跳一跳摘到果子”。再加上作业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个个铆足了劲,班级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学习自觉性大大增强。
总之,分层作业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拓展、自我完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源:《指向“双减”的教学任务新变化与作业活动新设计》,作者严育洪,世界知识出版社2022年出版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