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一、课堂观察技能说明
课堂观察技能是在课堂上教师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的一类感知活动的行为方式。
在教学技能中,观察技能与语言技能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观察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行为。因此,掌握观察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都忽略了影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有效和精确的信息。很多教师,即便是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向学生屈服的程度(如,学生对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教师不是加以引导,而是放弃,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自己与学生打交道的范围(如,师生单独一对一不停地交流,忽略其他学生的参与和管理),或对具体学生所采取的是什么行为。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来获取。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的“质量”,即学生能否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投入;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否起到激励作用;审视自身教学及评测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任何一种课堂观察行为之后,一般必然伴随着对教学行为的校正和调整。观察技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掌握了观察技能就可以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获得进行下一步教学的行动依据,调整自身的授课行为,选取适宜的技能,保持适宜的节奏,进行适宜的变化,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技能不是独立的技能行为,它是与教学反馈、教学应答紧密配合使用的。
二、两种常用的课堂观察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通过两种方式观察学生,了解教学效果,即有两种观察类型:随机观察、验证观察。
1.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随机出现的行为、神态、情绪等变化、教室内的声音变化及时捕捉并迅速作出判断的行为方式。
随机观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占用课时量最大的观察方式,教师一般都是通过观察学生随机出现的行为、表情、情绪、态度及教室内的声音把握教学进程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教师是刻板地按既定设计实施教学的,大量的过程都是根据课堂学生现时状态灵活地进行调整,这种调整的依据都是源于教师的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的形式有三类,即全面扫视、课堂巡视、随机性个别关注。
2.验证观察
通过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方法观察学生的反应状态,了解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这类行为方式属于验证观察。
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一般采用验证观察,教师通过验证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自身的教学效果。验证观察主要看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状态。验证判断的准确性与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指向性、验证的时机密切相关。
验证观察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提问、黑板演算、随堂书面测试三种。
验证观察较为复杂,涉及到较多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到学生在各认知层级不同的外显行为表现及不同的验证方式,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个“学生行为——内化效果对应检测表”,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参考。
三、课堂观察技能的训练方法
如何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自觉地进行观察锻炼
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课堂教学的观察能力是对人的观察,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这种训练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都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交流中了解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神态表情,再通过这些不同的神态表情,判断和认证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丰富的,学生的神态表情也是丰富的,但是总体来说,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情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对这种对应关系只能通过接触和交流才能了解和把握。
2.课堂上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保持观察意识
在与学生交流中自觉锻炼观察能力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提问:“你做完了吗?”“全做对的请举手。”这时可以注意观察学生回答时的语气、腔调、动作,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这里忌讳的是齐问齐答式的提问。互动中的观察,可以发现鲜活、生动的行为表象,可以较好地把握、触摸学生的思维活动。
3.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巧妙地设计调查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处于不同课堂感受状态时的行为特征。比如,问题一:“如果你喜欢老师的讲课,你又不想说出来,你怎样让老师和同学知道?”问题二:“如果你觉得老师讲课很乏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问题三:“列出:嗨、啧、YES、NO、晕……等各种语气词,老师上课时你喜欢用哪些语气词,可以多选。”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的目的应该隐含,比如,第一个问题是了解学生接受状态良好的外显行为;第二个问题是接受不良的外显行为;第三个问题是帮助老师做倾听判断,判断学生的认同状况。这些问题都是正面的,但从题目本身学生都不太容易揣摩出调查的用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讨好老师,作出违心的解答,以致调查失实。
4.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
由于身心特点存在差异,不同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觉通道有不同的偏爱。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
(1)视觉型。
有的学生是视觉型的,习惯于通过视觉获取知识信息。他们对文字、
、图表、录像、影片等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一般的学生,往往通过阅读教材,就能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上课时,他们一般只注意教师讲授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有无出入,一旦教师演示实物或多媒体,会显得比较兴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得轻松,游刃有余。但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则显得有点不耐烦、懈怠,有时干脆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2)听觉型。
有的学生是听觉型的,他们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在学习时喜欢有音乐作背景,但对文字的感悟稍差,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教师耐心的讲解。上课时,往往全神贯注,稍稍显得有些紧张,很怕漏掉教师讲授的内容。他们能积极回答问题,但很少进行质疑,答案中规中矩。他们往往是守纪律的,但是课上不太活跃,在教室里显得沉闷。
(3)动觉型。
有的学生是动觉型的,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参与学习活动,对能够动手操作的活动感兴趣,喜欢通过做笔记、在课本上划线、亲自动手操作等来学习。在分组活动中往往能提出一些新的创意,但上课的小动作比较多,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
以上分类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不同人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性不同,世界上不存在单一学习类型的学生,也不存在三种学习类型均衡共存的人,一般人只是某种类型占优势而已。但它提醒我们,教学方式不能归于单一,对同一项内容尽量采用多种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类型人的需要。
5.锻炼倾听能力
倾听就是认真地听。倾听分为对个体的倾听和对群体的倾听两种。群体性倾听对于课堂情绪的观察更有意义。群体性的轻微声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当学生发出轻微的声音时,一般是他的注意力,思维的紧张度刚刚松弛时,伴随着精神状态的放松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声音。但这种声音可以是因学习焦虑,因学习情绪等原因的不同,声音会有差别。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大致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的态度等学习情绪的变化。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倾听的警觉性,平时可以练习不用视觉,仅凭耳朵探索周围的声响,练习从后面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样在课堂上板书时,教室些许微小的声音变化也会立即感知得到。
版权声明 | 作者柯丹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