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小学英语
一、知识的四种常见类型
在各科教材中,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其知识类型却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来说,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2001年重新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1.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是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些符号等, 是学习该门学科的工具, 在知识水平中处于最低层次。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新事实性知识层出不穷, 而教学目标所选取的内容通常是该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小学英语学科中的语音、音标、词汇,英语学科中的阅读文本,等等。
2.概念性知识
概念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性的方式,等等。包括图式、心理模型、理论。这些图式、模型和理论代表了个人是如何将具体学科知识组织和建构起来的, 也代表了不同知识内部是如何以系统的方式联系起来并发挥作用的。这类知识如:英语的语法;汉语的语法;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
进行分类;英语学科阅读文本中的段落意思、中心思想;英语学科中的各种体裁作文的写作理论;英语学科中的翻译理论,等等。
3.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做的对象可以是常规的练习,也可以是解决全新的问题,程序性知识通常是一系列的或有次序的步骤,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总的被称作程序。程序性知识反映了不同过程的知识,而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涉及可以称作“结果”的部分。例如,英语学科阅读文本中总结段意的方法等。
4.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虽然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术语有别(如元认知意识,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等),但是都强调了元认知知识在学习者成长以及发挥其主动性中的地位。
二、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讲解
在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重要的事实需要学生了解和理解,如文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时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深入地剖析,有时需要有条理地叙述、有时也需要带有艺术性地描述或解释说明。关于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技能主要有以下类型:
1.叙述性讲解
叙述性讲解是教师有条理地向学生叙述科学事实或事件的过程,可用于小学英语各年级的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知识,就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叙述说明,或进行叙述讲解。在英语阅读语篇教学中也有许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发展过程及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需教师对学生进行叙述讲解。
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的要求是条理清楚,对于过程的顺序、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具体的交代。语言宜节奏舒缓,谴词造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最后要总结归纳,以使学生对事件、现象建立整体的认识。
2.描述性讲解
描述性讲解是在叙述性讲解的基础上增加许多修饰的成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对事实、事件、过程等的讲解语言要表达出事物、事件的鲜明形象,过程的具体现象,及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现史或文学作品时,只有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才能感兴趣。
这种讲解方法要求语言条理清楚,语言丰富带有感情色彩。用生动活泼的词语、声调以及表情、手势的辅助等,把事实、事件、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语调、语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紧扣学生的心弦,引起学习的兴趣。(参考案例2、案例3、案例4)
3.启发性讲解
在课堂上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启发性讲解。教师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某一种具体的思路,变为一连串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给学生提出来(有时需要学生回答,有的也不需要学生回答),就在这条思路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迈进一步,问题全部回答完了,学生也就到达了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教师的启发也就完成了。这种启发的特点是学生在这条思路上每次需要独立跨进的步距都很短,也可以说是教师每次提出一个问题进行启发时,只要学生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来就行了。这种启发有其独特的方法特征——提问,所以它和注入式教学能够明显地区分开来。而一连串的提问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所以它和注入式教学相比,又显示出明确的优越性,几十年来这种启发几乎就成了启发的主要标志。
一般来说,启发性讲解是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的回忆,通过提供启发性的材料来理解各种事实和现象,通过引导和问题建立起联系。或者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事实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只有启发性的讲解,才能在现象和本质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启发性讲解要求教师的语言通俗易懂,但不失科学性;通过巧妙的提问使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问题得到解答。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利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启发学生理解问题。通过恰当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联想。通过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启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参考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案例5)
4.解释性讲解
解释是对字、词、句或方法、事物意义以及学生认识的困难等进行解释和说明。也有人称为诠释式,即说明、解释。讲解内容分为意义解释,结构、程序说明,翻译性解释(如古文、古诗、外文)等。是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质疑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包括事实、现象、结论及方法、规则等)的解释说明。并把未知和已知联系起来,解决学生的疑难。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解释说明;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要对讨论的题目、讨论的意义给予解释说明;在放映幻灯、录像时,对影片的内容和观看的目的要进行解释说明;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等,都要解释说明。教师在解释时还可以用比喻、比较、数字、图表等说明,以强化理解。
在使用这种讲解方法时,要求语言精炼,有较强的针对性,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的实质。解释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使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问题。也可用反证法,使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问题。解释要实事求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概念和认识。(参考案例2、案例5)
三、概括性知识的讲解
概括性知识是能够培养学生各种抽象能力的知识,比如概念的形成、定义界说、理论论证、原理演绎、思想分析等。这部分内容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对这类知识的讲解,主要有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
1.归纳法讲解
第一步:提供感性材料。在利用归纳法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现象、实验等各种直观材料,或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等,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旧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为新的学习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基础。一般提供感性材料的方法有:
l实物直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研究对象直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之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也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l模拟直观:在不能提供实物直观或实物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时,可通过观察模型、图表、幻灯、录像等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l语言直观:即教师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学习对象进行描述、比喻等,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或通过想象而产生较为具体的认识。
第二步:分析综合认识本质。生动的直观、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但要形成概念、思想和原理,只积累感性认识是不够的,感知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具体事物以后,要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找出每个事物的个别特点和所有事物的共同特征,即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第三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当事物的本质属性被揭示之后,要对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和抽象,抽象概括所得到的结论就是概念或定义。此时应注意,如何用清晰而简练的语言、恰当的词句,对概念或定义进行确切的表述,明确地揭示出事物的内涵和外延。
第四步:练习运用、巩固概念。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是“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概念、定义、原理等的形成只是认识第一阶段的完成,而认识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或练习,运用概念、定义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典型的问题及变式,认识的过程才算完成,对概念、定义等的认识才能巩固。
第五步:进行分化和泛化。分化是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深入的理解。对一些易混的概念、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巩固新学概念的有力措施。对概念的泛化是辨别概念内所包括各种事物、事实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同时也要对前学科的错误概念进行纠正。
综合上述分析,归纳法的过程如下:提供感性材料—指导分析—综合概括—巩固深化。首先是观察感性材料或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为学习奠定认知的基础;再对事实、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主要特征,找出共性,明确基本属性;然后进行综合概括,用简练而恰当的词语表达出结论;最后对一些相近的、易混的概念等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参考案例3、案例4)
2.演绎法讲解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教学模式是类似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方式不同,它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法不是以提供感性材料开始,而是以提出概念、定义或原理等开始,然后再举例进行论证。因而,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并不在于所教的内容或者使用的实例,而在于教学活动的顺序,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来看,演绎法则更具有结构性,从教学时间来看用时少,收效快。但从学生参与程度来看,演绎法不如归纳法,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征。演绎法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提出抽象概念。教师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出概念、定义、概括等,并板书在黑板上,或用投影器放映出来,以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
第二步:阐明术语。阐明抽象概念中的术语即揭示概念的构成要素,这些术语对学生理解概念有重要意义,以确保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不理解,教师要花一定时间进行解释说明。
第三步:举出实例。对概念提供大量恰当的实例来说明,能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概念,实例或例证的说明性越好,学生把它运用于以后情境的可能性越大。
第四步:学生举例运用。让学生举出事例为学生提供了把新概念与他们自己生活联系起来加以运用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在学生举例时,要让他们运用概念对事例进行解释,以促进概念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第五步:分化、泛化(深化概念)。经过概念的提炼、事例的运用,最终要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理论水平上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达到深化教学的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演绎法讲解的程序是:提出概念—分析概念—事例论证(正反事例)—巩固运用—分化泛化。(参考案例4)
3.类比法讲解
类比的方法是,在讲解复杂的概念、原理、定理等概括性知识的时候,由于学生难于理解,所以首先选择一个与复杂概念相似的、较为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或事例,学生通过对简单概念或事例的理解、分析得出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再用这种认识分析(类比)复杂的概念或原理,从而得出结论,使得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复杂的概念或原理。
四、案例与分析5则
案例1:会话教学中单词的讲解
案例2:会话教学中单词X-ray的音、形、意的讲解
案例3:会话教学中讲解如何谈论有关季节的话题
案例4:会话教学中讲解如何谈论有关宠物的话题
案例5:故事教学中的讲解
版权声明 | 作者郄利芹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