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强化技能有效运用的6则案例(小学数学)

2023/2/3 15:18:32  阅读:136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小学数学

案例1:要听清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听清问题而答错了。教师说:“你刚才回答错了,是因为没有听清我的问题。今后一定要注意听清问题,然后再回答。否则答非所问是不能回答正确的。其他一些同学也有这个毛病,在考试时不认真审题,这是同一类的错误。尽管很多同学会做,但是不按题目要求去做,也会白白地丢分。我希望×××同学和其他有这个毛病的同学都改掉这个毛病。注意先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答?然后再去回答。这样你们的成绩会提高一大截。”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然后运用语言强化技能,对学生错误进行批评。这段强化的语言是批评学生的错误,但是做答的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循循善诱之情,从而起到强化作用,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得到启迪。

案例2:让他说说又何妨

课始,老师问:“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什么?”几个学生汇报后,老师正准备向下进行教学时,一个男孩子依然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还知道闰年是怎么产生的。”“好,我们等会儿再说闰年的产生,好吗?”老师请他坐下了。

课继续进行,终于学到了闰年的特点,男孩子又一次举起了手,边举边站起来:“老师,我知道是为什么。”老师用手势示意孩子坐下,继续教学。

下课的铃声响了,男孩子一下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没说呢!”老师愣了一下:“噢,下课后你再讲给同学们听吧。”

其实让孩子说说又何妨?闰年(平年)的来历对于孩子们理解掌握年月日的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他自己在同学佩服的目光中会是多么自豪。这样的教育契机,老师却置若罔闻。孩子在失望与沮丧中备受煎熬,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极度下降。

本案例当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时,教师不该置若罔闻,应该勇于打破预设的藩篱,敞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的思维在纵情驰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反应强化时,不应局限在自己事先想好的范围内,而是应该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发现学生反应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强化。

案例3:老师,这回我懂了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活动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发现控制和支撑局面的都是那些优秀生,他们探究的兴趣非常浓厚。而个别学习较慢的学生则是“陪衬”,由于对探究的问题认识不够或者根本不明白,导致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很低,有的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面对这些个别的学生,教师亲切地和他们交流,给予他们鼓励,给他们以指导;并在小组交流汇报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将这一过程画下来,标上字母。通过这样细致的指导,加之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这些学生终于明白了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

一名学生满脸的兴奋,不由自主地说:“老师,这回我懂了,真有意思。”教师抓住时机让这个学生将这个过程再次给大家讲一遍。这个学生的信心十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直都很兴奋。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能关注到学习较慢的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对这些学生的“茫然”,教师没有不理睬,除了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外,还力求通过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让他们能在学懂的基础上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由于教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得这些学生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趣得到保持。

本案例中,教师“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机适时反馈”做的都比较好。教师注意到小组内全体学生的反应,准确判断学生的有价值的因素,并给予机会进行强化。学生的良好反应必将有效地固定下来,以后学生将更加勤于思考。当发现有困难学生也明白了的时候,教师立即把握住时机,进行及时强化。

案例4:从安静到热烈

《圆柱体体积》一课,进行到依据长方体与原圆柱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环节。一个学生起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里的长×宽表示的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根据变形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高。这个学生语速非常快,这么长的一段发言一气呵成。

发言完毕,一些学生立刻表示同意,但也有一些学生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室里整体比较安静。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对这位同学说:“别着急,慢慢说,你能再说一遍吗?”这个学生又重复了一遍,这一遍语速减缓,但是说得更清楚了。这时,表示理解的同学更多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对全体同学说,“你们自己也试着说一说”,学生们都自己说了一遍这个推导过程。等大家都说完了,老师问大家:“你们觉得她的思路清楚不清楚?”学生们由衷地说:“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就强调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段信息量比较大的发言过后“教室里整体比较安静”,这种情况说明可能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需要再“消化”一下。如果这时老师立刻给予肯定或者大力表扬,正在进行内部“消化”的学生也可能不再关注这个推导过程本身了。面对这样的局面,让发言的同学再说一遍,再让大家都说一说。这之后才问大家“你们觉得她的思路清楚不清楚?”进而强调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这样的做法让全体学生真正清楚了推导的思路,感受到了发言同学思路的清晰。

本案例中面对具体情况,教师分析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状况,基于这些判断采取了延时强化的方法,时机把握得比较恰当。

案例5:明确强化原因

师:有这样一个问题:“在81 个乒乓球中,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重,如果用一台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要称多少次保证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

1:一次就可以了,在天平的两边各放 40个,如果平衡,剩下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那不平衡呢?你的方法是运气最好的,所以一次就找出来了。在这道题目里应该是指运气最好还是运气最差呢?

2:应该是运气最差,因为要保证一定找出来。

师:是的,这个“保证”就是说明在最坏情况要找出次品,最少要多少次?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因为 81个太多了。能不能少一点会简单一些?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我们课前提到的“化繁为简”思想,非常好,当我们遇到一个较难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换成简单一点的问题来研究,简单的问题搞明白后,复杂的问题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

本案例充分体现出教师强化技能优秀。首先是“准确判断,提供线索”。当教师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生1提出“只要称一次”的解决办法,貌似很简洁,一步就解决问题,但老师在倾听学生表达过程中精准的抓住“如果平衡”这一表述及时做出反应“那不平衡呢?”提供线索让学生一下子产生顿悟,意识到有平衡现象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学生的思维经历由不严谨向严谨思维的过渡。

其次是“时机恰当,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即时强化”。当生2说出“应该是运气最差,因为要保证一定找出来”时,由于问题连续,比较短小,可以判断全班同学能够理解,于是教师进行即时强化,“这个‘保证’就是说明在最坏情况要找出次品”。

还有就是“明确强化的原因”。当学生们感觉到81个球找起来太多,提出能否少一点的请求时,教师再一次对学生想法迅速做出反应,并总结归纳为“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将“非常好”的理由说清楚,使学生能够明确受到赞赏和鼓励的原因。

案例6:面向全体及时强化

二年级思维训练课,要求用3 张数字卡片摆出两位数。

教师提出要求:用数字123 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1拿出12 摆出12,交换卡片位置摆出21

师追问:他刚刚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师重复强调)

生:交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再接着看。

1接着摆出1331

师追问:他摆完了吗?你还有哪些补充?

2:还有2332

师追问:你们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你是怎么找齐的呢?

2:用完1 21 3,还有2 3

师:(问生1)你听明白了吗?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摆齐吗?

1:我没有用2 3来摆。

师:看来你明白了自己刚才没想到的地方。同学们,他们都是使用这种交换卡片位置的方法摆出了这些两位数,真会动脑子思考!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为交换位置。和这种方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

学生利用卡片交换摆出了不同的数字之后,教师及时的面向全班学生提出“他刚刚做了一个什么动作”问题,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追问中提示全班同学反思刚才学生的重要摆数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重点强调方法。这样,不但解决了有些学生摆法杂乱的问题,也引导学生在观察反思中,强化了交换这一重要的摆数方法,帮助学生积累了学习经验,形成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本案例中教师的强化意图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教师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全体学生达到了对重点方法的强化。

版权声明 | 作者苗沐霖、李涛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