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讨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情境,是学生通过多边交流在相互启发商讨中,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不过,学生的讨论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的一种自发的认识活动,因此讨论式学习的成功组织,离不开有针对性的必要准备,比如角色准备、问题准备、习惯准备(习惯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以及必要的讨论示范。
一、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想要成功组织学生的讨论式学习活动,首先要让学生形成乐于讨论的学习习惯(讨论习惯)。讨论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这一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能乐于、主动参与讨论,如此方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讨论习惯的形成是顺利组织讨论式学习的前提,也是讨论式学习组织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立足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愿意讨论的学习习惯。
1.养成讨论的基本礼节
要开展讨论式学习,就要让学生掌握讨论中的一些基本礼节,否则就会出现一团乱麻、杂而无序的场面,甚至可能因为讨论发生矛盾。因此要开展讨论式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讨论的基本礼节相当重要。
音量礼节。音量是讨论时的首要礼节。声音过大或过小都会不利于讨论双方倾听观点、合作学习。原则上,全班讨论时,以全班同学能听到为准;小组讨论时,以小组同学能听到为准。
肢体礼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听众还是作为发言人,与他人保持目光交流,并认真聆听说话人的观点,是对发言人的尊重。要注意在他人发言时,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并给予目光或语言的回应。
为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另一名学生的发言进行持续回应,无论这名学生是否自愿。教师可以这样询问:“A同学,你同意B同学的说法吗?”无论A同学能否正确回应,都要向学生发出了信号,要求学生给予回应。长期下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聆听并给予回应是理所应当的礼仪。
2.掌握讨论的开场白
学生之间讨论是一种交流,是帮助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的第一步。在讨论式学习中,讨论的开场白相当重要。教师要注意进行设计和训练,以便让学生能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要让学生意识到开场白的内容要体现和上一位同学的意见建立联系,是对对方的尊重,可以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相糅合起来,在他人见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讨论时的开场白分为“赞同”“不赞同”和“补充、发展”三种情况。教师可以用经典的开场白形成固定句式,比如“听了**同学的表述,我深有同感”,这是表示赞同;“**同学的发言对我很启发,不过我有不同的观点(看法)”,这是表示反对;“听了**同学的阐述,我想补充一些内容”,这是表示补充;“**同学的方法相当巧妙,我在此基础上,有一种新的方法”,这是表示发展。……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围绕不同的角度,设计一些固定的句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讨论中套用,逐渐养成使用开场白的习惯。长期下来,学生就会用更多的开场白,学会在语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对讨论的专注力
有效的讨论是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发表与主题关联性强的意见,实现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以推进讨论组的同学对该主题的理解。但是,有时候学生发表的观点不够深入,导致讨论停滞不前,无法突破。甚至一些同学会将话题扯得很远,分散了全班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无法就问题进行持续思考。
为了避免讨论式学习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常用的方法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教师及时给出反馈:“这跟我们刚才讨论的有什么联系?”一句反问的语句,可以让学生迅速回到讨论的主题中,意识到讨论不仅要求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关乎一个共同的目标,围绕一个主题分享并表达观点。
4.提升汇报交流的作用
讨论结束后,用公开的方式分析讨论中生成的观念,并将其编辑、修改,分清主次,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讨论之前的观点并非总是最好的,要发展一个好答案通常需要回顾最初的想法,并以更深入的标准或分析加以考虑。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讨论交流后的汇报环节,引导学生将汇报交流上升对问题的延伸。
一方面,对于承担汇报工作的同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交流习惯,即面向全班学生汇报,而不要面对老师;汇报结束时,要多问一句:“同学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形式上做到面对面,思维上做到碰撞与互动。
另一方面,对于倾听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以下语句进行引导:“他说的符合道理吗?”“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不对?”“我还能补充吗?”“我哪个地方还不明白?”“可以出个什么问题考考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交流,不但避免了在他人汇报时自己做观众,也更容易引发质疑,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听取和比较他人的观点加以发展,最终把最重要的观点进行糅合,形成最佳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是讨论式学习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讨论习惯,对其加以指导,教会学生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参与讨论。
二、做好讨论的“示范”
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讨论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价值的讨论式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
要让讨论有价值,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讨论。须知,学生总在观察、分析老师的言行,并有意或无意地效仿。因此,教师精彩的讨论示范,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学习、模仿并实践。为此,教师要注意运用示范讨论给学生以极好的引导,促使讨论式学习展开。
1.讨论礼仪的示范
讨论时礼仪的示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是首要的原则,更是知礼懂礼的表现。无论是就某个立场的辩论,或是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还是探讨某些抽象概念的性质,教师都要用以身示范,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以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前后,对学生参与讨论,表示真诚的感谢,如:“本次讨论进行得相当成功,感谢每一位同学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让我们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其次,如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误解了某个同学或某个小组,曾打断过他(们)的谈话,或者不小心没让他们参与讨论的话,一定要及时致歉,如:“很抱歉,打断了你的发言。”第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的姿态,适时微笑,不要打扰别人,并遵守讨论的相关规则。
2.讨论技巧的示范
讨论,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有开口的机会,有发言的权利。只有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和表现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个性才能逐渐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学生有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这就要求在讨论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当重要。
(1)推理技巧。课堂讨论应该促进良好的逻辑推理,质疑错误的推理。如果命题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联系,那么推理就是合理的;反之,如果命题和结论不一致或者提出错误的理论并认为是合理的,那么这样的推理就是错误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示范让学生明白,在参与讨论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论点是建立在良好的推理基础上,并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自己的推理是正确合理的。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向学生示范什么样的推理是不好的、不合理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反面示例时,要注意把握尺度,以免会伤害发言者的感情。
(2)强化观点的方法。实质上,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反思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竞争意识、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个性、拒绝类同的创新过程。因此,教师要示范给学生,强化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课堂讨论时,一定要提供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在此过程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证据并解释其合理性。当然了,这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识别学生举出的证据,并说明其证据的合理性或不成立性。
师:美人和我、大臣的相似点在哪里?
生:因为古代的帝王都是既想美人又希望江山,而大臣也是帝王得到江山的依靠,所以他两者都想要。
师:这的确是两者的相似点。
生:其实美人长的美,嫉妒他,屈原有才能也会遭到嫉妒。
师:这位同学的解读也很到位了。东汉王逸对此有一种说明,我们来读一读。(PPT: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这个字读“佞”,看起来像是一个女人在门楣下悄悄说坏话。我们知道了香草美人这个比喻系统,它是一个含蓄的表达,这个香草美人对以后的文人影响甚大。文人看到草会留意,会用闺中的女子比喻自己。你才会明白“还君明珠双泪垂”,也才会明白张九龄那些兰草的芬芳……
在这里,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摆出了论据,就是东汉王逸的语句,以及“文人看到草会留意,会用闺中的女子比喻自己”,强化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讨论中强化观点的方法的示范。
(3)倾听和提问的技巧。讨论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倾听和提问是重要的技巧。
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倾听,才能明白发言者的观点及其形成的依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这就要求在倾听中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讨论中的倾听,不仅让自己“听明白”,还是对发言者的鼓励。比如,在倾听过程中,用注视、点头、微笑、身体前倾等非言语方式,传达对对方的鼓励;用目光注视发言者两眼之间和额头部分;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继续发言,或者在发言者思路中断时帮助续上思路,等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对方发言时,给予回应并不是故意曲解发言者的观点,将之导向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认识到,讨论法的核心是民主和参与,不能对对方的发言三心二意。
讨论中提问,就是提出让对方感到兴趣的或有价值的问题,让讨论成为真正的对话。教师要向学生示范常见的提问类型。一是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提问,比如,“你是如何知道的呢?”“你的观点有哪些事例或数据作为支撑?”“你从教材中哪些地方找到这些观点?”……二是要求对方进一步澄清的提问,如,“你能换种说法吗?”“你能解释一下你刚才发言意思吗?”“你能为你的观点举个例子以便我们更容易理解吗?”……三是将对方的发言联系起来提问,如,“请你说明一下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联系在哪儿?”“你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我的观点?”“你的观点同××同学的观点异同在哪里?”……四是以进行概括总结的提问,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结论有哪些?”“对今天讨论还有哪些更好的理解?”“这次讨论我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下次再就这个问题讨论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借助于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到在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促进反思,加深理解,让思维火花迸射。
师:大家觉得“忧郁”这次词怎么样?
生(议论):不太好。应该是落寞、悲凉。
师(笑):我同意。
生:我很喜欢“落蕊”那部分。那不仅是一个画面,作者那个情境下的心境,我觉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描写的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同身受,如他那样一般在那里感受秋天。
师:非常好!大家越说越放得开了,越分析越深入。“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说出了大多数写景散文的特点,甚至是写景诗歌鉴赏的规律。我们凭什么把握诗人的情感啊?
生:景物,从他的写景入手。
师:把握景物的特征,才能入到他的情感中去。大家觉得郁达夫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啊?
生:清静、悲凉。
师:还有吗?就是悲凉?秋日佳果那部分呢,有人喜欢吗?
生:(......)
师:那好吧,我们先放过它。不过我有一个问题,“秋日佳果”这部分的气氛调子与其他秋景不一样,它——
生:(自由发挥)热闹、挺喜悦的。作者很爱古都的秋天。
师:对啊,这么写才是爱啊!前面那些悲凉的调子会不会不和谐?会不会不够爱?
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笑”表达倾听,用“还有吗?就是悲凉?秋日佳果那部分呢,有人喜欢吗?”进行提问,鼓励发言的学生,推动讨论不断进行。这正是讨论式学习中的相应的技巧体现。
(4)回应的方法。回应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与提问有关。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想表达的观点,或者对话题认真思考后会有表达的欲望。这种表达的想法,就以回应对方的发言表现出来。恰当的回应,可以保证讨论持续进行下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回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针对同学发言的陈述时,不能用质问的方式,而是在同学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二是采用上文提到的讨论开场白的延展的方式,提出与发言者的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让对话深入下去;三是用推荐一位与发言者的观点相左的同学起来发言的方式,让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四是对发言者的表述加以肯定,以回应同学的看法,给对方以鼓励。
生:我觉得原文说的是有一定顺序的。他说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种情感是由浅到深,让人慢慢的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热爱。
师:很好,这种慢笔特别有滋味。大家都注意到了作者表达出的情感,但是我们还要多注意:形式是有助于情感的表达的。比如,郁达夫说“可是啊”,除了可是转折把前后进行了对比,还有一个“啊”字,使文章多了一份抒情的味道。(学生自读体会中)没想到吧?虚词也有这样的作用。楚辞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看似没有用的“兮”字,目的就是多一点抒情的味道。大家都知道,“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修辞上构成了排比。这种音乐上的节奏感、韵律感,就使这篇文章有了诗的味道。这是一首可以“从年少读到白头的诗”。多说一点,我们学过徐志摩、戴望舒,他们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主张诗歌有“三美”,它们是——
生: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很好,这种慢笔特别有滋味”表达对发言者的观点的肯定,以回应对方,正体现了讨论式学习中的回应技巧。
版权声明 | 作者杜建青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