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有效组织讨论式学习活动,这4种范式很好用

2023/2/3 15:13:20  阅读:198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范式一:“如果……”型

这是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各种可能性、设想各种可能的情况下的用语,用于鼓励学生猜测,进行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根据现有的前提和证据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通常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讨论过程中发现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运用“如果……”这样的方式,促使他们进行讨论,就可以将两个矛盾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了,运用这种形式推动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可以全班一起进行,也可以配对或者分组进行。

1.具体的步骤

第一步:给定讨论主题或主题的一个方面。教师确定一个主题或者是主题的一个方面,精心设计许多“如果……”的假设,促使学生利用对这个主题或主题的某一方面的现有知识进行深入认真的思考。

第二步:想象讨论。学生运用想象,思考某个假设的可能后果,并通过讨论对提议进行讨论、检验和审核。

第三步:思考—讨论—分享。教师在白板上投影或者书写一个“如果……”的假设,学生先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再与身边的同学分享各自的想法。

第四步:分享—讨论。教师请学生个人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着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各种建议,也提出了支持建议的论据。于是在讨论中,这些论据得到审核、辩论和检验。

2.讨论形式

二人组讨论:教师在白板上投影或者书写3个“如果……”的假设。学生两人一组,对每一个假设都提出一些建议。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推理合理的或者是最有创意的建议之后,再与另外一对结合,进行讨论。

多人小组讨论:学生分成3人或者4人小组。给每组一份讲义,上面都有一个“如果……”的假设题。理想情况是,每组的假设题都不一样,每组学生对各自的假设题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建议,并在组内进行辩论。最终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建议。接着扩展讨论范围,解释各自小组认为最好的建议的理由。教师把全班学生再次召集起来,每个小组依次分享他们的成果。全班开始讨论这些结果,对各个小组提出的不同论述进行辩论、检验和挑战。

第一步:给定题目。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给定的题目是:“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如果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第二步:想象讨论。接着这位老师请学生们讨论分析,学生想象如果苏联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后果。

第三步:思考—讨论—分享。学生在讨论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

第四步:分享—讨论。接下来,老师将学生按以上三种观点,分为三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式二:“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辩证法。他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方式在讨论式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促进讨论式学习的重要方式——苏格拉底对话。

1.苏格拉底对话的本质

苏格拉底对话通常作为观点辩论时使用,而且多是用于和许多人进行讨论。这一方法通常是在质疑他人的观点和信念时,为了寻求真理、理解、一致性和清晰的思维,与他人进行讨论,以证明假设的确定性或正确性。

2.适用范围

苏格拉底对话用于讨论式学习时,一般在涉及到道德问题、概念和类别问题、知识地位问题以及现实本质的问题,展开讨论时运用。

3.讨论时的技巧

苏格拉底法在讨论中,分为四个部分,即无知者、助产术、归纳、下定义,这四个部分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讨论式学习。

无知者,是指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助产士,是指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归纳,是指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下定义,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法,就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4.组织形式

这种讨论式学习的组织形式,同样先是由教师确定一个讨论主题,或是由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将这些看法汇集起来,接着设定主持人进行讨论式学习。主持人可以由教师充当,也可以由学生充当。

类型1:教师主持。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开始讨论,分享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教师利用上述的苏格拉底技巧进行提问,探究学生的回答。教师和这个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其余的学生认真倾听。教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详细分析其信念、观点或者论证所依据的命题、概念、范畴、前提和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这个学生保持对话,也可以选择与其他的学生开启新的对话,以便其他的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对原来那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质疑和挑战,或者为他们争论的焦点提供更多支持。

类型2:学生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扮演提问者,一名学生扮演被提问者,针对一个问题,利用上述的苏格拉底技巧进行提问,分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小组的其他同学在倾听、思考。通过提问,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和看法,详细地分析被提问者的信念、观点或者论证所依据的命题、概念、范畴、前提和假设。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讨论式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要提前进行充分准备,熟悉如何进行提问和恰当地进行问题探究。

针对“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这一主题,某教师在班内组织了讨论式学习。

第一步:全体学生讨论。教师主持,全体同学针对“中学生如何对待政治生活”,围绕备选答案,展开讨论。备选答案包括:“政治与我息息相关,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政治是政府官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我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懂不懂政治没有关系”“政治太复杂,最好远离政治”“参不参与政治无所谓”……最终确定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分组讨论。依照大家的选择,学生重新分组,形成新的建立在共同观点之上的学习小组。学生主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为即将开展的全班内的交流做准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展开对话,尽量寻找共同论据,并对本组的发言列出提纲,确定发言人。

第三步:全班讨论。教师主持,全班讨论。教师请各组陈述观点,在这一环节中,课堂变成了辩论会。教师观察、倾听,不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是与非、全面与片面的评判,于是在同学们的争论中,问题越发清晰,生生间对话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范式三:快速辩论

快速辩论也是讨论式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某教师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辩论的方式开展了讨论式学习。他设置了以下主题:

学习苦大于乐 Vs 学习乐大于苦

好奇心强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Vs 好奇心强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挫折有利于我们成功 Vs 挫折不利于我们成功

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约束 Vs 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

开玩笑不会犯法 Vs 开玩笑会犯法

在给学生15分钟的准备后,这位老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

1.辩论为主的讨论式学习的意义

用辩论作为讨论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各维度的能力,如查找筛选和重新构建信息的能力、对论点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辩论现场的控场能力、对讨论双方表达信息的理解能力。

辩论作为一种学习和呈现载体,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使之转变为“学员是主角,老师是配角”的学习模式,因此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辩论为主的讨论式学习活动步骤

第一步:提出观点,划分群体。运用快速辩论组织讨论式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观点,将全班一分为二,一半对观点表示赞同,另一半则表示反对。

第二步:思考讨论。在分组后,给学生15分钟时间准备自己的论述,用来捍卫自己的立场,批评对手的立场。可以把每一半学生再分成许多小组,各自形成自己的论点和论述,随后在自愿的原则上,各小组交换想法,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小组讨论,列出提纲,寻找论据。

第三步:布置教室,准备辩论。将桌子摆成一排,两边放上数量相同的椅子,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坐在教室的两边,必要的时候可以安排两方的同学推举代表,以避免参加辩论的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很难参与辩论。辩论开始时,教师请正、反双方同学坐在相对的两边的椅子上。

第四步:开始辩论。15分钟后,辩论开始。由正方首先发言,要在两分钟之内陈述观点。之后,反方同学也有两分钟时间陈述他们的反面观点。接着双方有90秒的自由辩论时间(双方交替发言,进行辩论)。第一回合结束之后,教师请反方同学起来,并与正方同学互换位置,之后活动重复进行。最后,正方同学起立,与他们没有辩论过的同伴结成对子,活动第三次重复进行。

范式四:圆桌会议

所谓圆桌会议,是一种由学生主导的结构松散的讨论活动。这一讨论式学习方式,适用于进行主题研究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的各个方面。

1.组织方法

就本质而言,圆桌会议就是分组讨论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方便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可以互相比较,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这一讨论式学习方式,对于搞好教学工作有很多益处。

类型1:学生圆桌会议。所谓学生圆果会议,是指在组织这一讨论式学习方式时,将学生依人数划分小组。一般来说,参加圆桌会议的人数,10人以下划分为一组,20-30人可以划分为2-3组,30-40人可以划分为3-4组,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人数进行划分。可以说,这种圆桌会议形式,体现的是生教生、生管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自控力和自律力。因为小组规模越大,就需要学生的自律力和自控力越强,否则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当然,小组规模小,易于教师密切关注和监控讨论式学习的进程和效果,但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确保良好的讨论。

类型2:师生圆桌会议。在这种圆桌会议模式中,学生与老师围圆桌而坐,不分主次位置,老师与学生交谈,通过某种指导的或会议的方式引导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言。教学过程采用苏格拉底探究式的问答学习探讨,互相分享、质疑、讨论、思考及分析,以解决问题而非以课本为中心。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倡导平等,其关注点从传统教学的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互动”。

2.活动程序

我们针对学生圆桌会议,介绍圆桌会议的讨论式学习的组织程序。教师提前准备一间电脑教室或者一些笔记本电脑。

第一步:确定主题,合理分组。在将讨论主题介绍给学生后,将学生按照上述分组的方式分组,让每个组有两对成员选择同一个领域。

第二步:调查—设题。学生按老师确定的主题,两人一组上网就各自的领域进行调查研究,搜索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者报道,并将其们打印出来。接下来,同伴之间互相提问,为对方布置思考题。

第三步:讨论—总结。结对子的同学返回到各自的小组里,将3张桌子推到一起,将椅子摆放在桌子四周,然后轮流总结各自的准备工作,并解释其相关性,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圆桌讨论,将每一对问题讨论解决。

主题:板块张裂与地形

甲学生质疑:为什么板块张裂会形成海岭?张裂了上面的水往下面压,应该下沉的啊?

主讲学生答:张裂后地壳裂开了,软流层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乙同学质疑:那么为什么东非大裂谷没形成海岭呢?

主讲学生答:陆地和海洋地壳厚度不一样,海洋地壳厚度薄。

3.实施前提

圆桌会议用于讨论式学习,需要提前编制学案,指导学生学习。采用学生圆桌会议,学案的编制由学生完成;采用师生圆桌会议,学案的编制由师生共同完成。

版权声明 | 作者杜建青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