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于漪:深挖教材,拓展教材

2023/2/3 15:11:54  阅读:152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跟着名师学备课:28位名师的备课经验

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

——于漪

教师备课,只有更好地掌握教材,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此,名师于漪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如何做到“懂”“透”“化”呢?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于漪老师坚持备课时做到“懂”“透”“化”。这里的“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就是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这三个字道出了“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的含义。

一、从深度上挖掘教材

如何理解“深度挖掘教材”?一方面,“深度”是指教师备课时,绝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严格遵循教材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反复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此引导学生从表面进入深层,对课文进行螺旋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深度”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引”和“点拨”,促成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分析事理的能力。

于漪老师在备“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些看似咬文嚼字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

二、从广度上拓展教材

所谓“广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材补充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扩展视野;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与教材结合,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以便在教学时,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之吸取多种营养,把课上得丰满。

如何做呢?于漪老师指出:“所谓广度上开拓,就是慎重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存,使得他们吸收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的丰满。”教师讲课时,要增添一些经典的文化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丰富。

于漪老师针对“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对教材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问题,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于是在思考议论后获得了明确的认知,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相关内容,提升了文史知识。可以说,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了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真正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有了这样的备课广度,于是有了丰满的教学内容。

我们再来看一个于老师的教学案例:

师: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

(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同学背诵:“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师总结: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

这是于漪老师教学《春》一课的实录节选。从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到,于老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开篇就引导学生回忆《绝句》《泊船瓜洲》《淮中晚泊犊头》这几首诗对春天的描写,很自然地就将古诗引进了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钻进去,把握教材精髓

教师如何做到备课时向教材深处挖掘,做到“懂”“透”“化”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在备课时静下心来“钻进去”,深入挖掘教材。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要上好课,就需要“钻进去”精研教材。

1.“三次备课”深入教材

于漪老师提出“三次备课”的备课思想和方法,这三次备课包括:

第一次备课:粗读教材。这次备课,也称为“白备”,即不看任何参考书,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静下心来反反复复阅读文本,不断给自己提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把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

第二次备课:精读教材。这是指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名师、教育专家对教材的分析,仔细对照,同时不断思考文本内容,自我提问:“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这一步要注意把握教材的“三点二度”。“三点”就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此不作重点论述。“二度”就是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从信息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一节课能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大小代表着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好信息量的科学性,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信息量过大、内容过深,学生接受不良;信息量过少、内容过浅,学生无所收获,相当于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精读细读,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于漪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她认真查检资料,独立分析教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研究文本,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清晰明了,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她甚至为了钻研一篇教材付出1020甚至30个小时的时间。在教鲁迅先生的《药》时,她甚至为了一个“着”字的读音,查遍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最后查阅了英译本,读准了音才算放心。

第三次备课:反思备课。这是指在上过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这次备课,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教一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于漪老师说:“我在阅读教学中试图引领学生通过咀嚼语言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进入语言表达的深层世界,力求将阅读课特别是经典阅读课上出点深度和难度,上出点文化味。”这里的“引领”与“引导”展现的都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备课功夫。

2.深入钻研,把握教材精髓

学生能否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否落实,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很好地处理教材,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取决于对语文教材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视和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全局观念,要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教材,要用“多管齐下”的全局观念来处理教材,理清教材的来龙去脉、编写意图,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

其次,要细致地研究每篇教材,把握文本的个性。为此,教师要像于漪老师一样,先做学生,后做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反复推敲、咀嚼,不断求真、求准、求深地探究教材,打通文本与文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领会作者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精髓。

四、钻出来,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要明确,教材虽然是以简单、刻板的结论,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但其内容却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不局限于教材文本表面的结论,不停留于表述的理解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读透文本,以此和编者一起思考,理解编者的思路,把握住编者的思维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潜入知识的发现,并于再发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内容。

于漪老师在教《茶花赋》的时候,创新地抓住“心都醉了”的“醉”字设计教学,着力于讲深讲透;在教学《挥手之间》时,把三句写人群“涌”上去的句子集合在一起教,打乱了文本固有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其中深意。

此外,于漪老师还在绘画、音乐等领域汲取养料,如“讲古诗词‘留白’的概念,把齐白石的国画《虾》中‘不着水痕,满幅皆水’的特点来对比说明”,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不仅仅是扩大了知识覆盖面,还使得语文课堂鲜活灵动。

总之,备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活动不能称其为教学活动,只能是师生之间无目的的人际交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也会导致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准确地解读分析和把握好教材。

版权声明 | 作者陈静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