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技能要素的实现方法(小学语文)

2023/2/3 15:09:47  阅读:140 发布者:

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小学语文

一、分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它不仅是教材编写和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法律文件。

1. 宏观把握语文课程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前言”部分,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分析“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了解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及学段目标和内容。

3)分析“实施建议”部分,了解语文学科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标准。

2.明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落实

1)从横、纵向准确把握各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2)掌握各学段相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异同。

3)掌握各学段教学内容的具体评价标准。

二、分析教材的方法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中介。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由文本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和知识系统构成,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怎么教”的构想和设计。分析教材是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包括分析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和分析单篇教材三个层面。

1.分析全册教材

从整体出发,了解全册教材编排的总体思想、体系、结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顺序,掌握这些就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每一册教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处理好教学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等问题,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偏差。

2.分析单元教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为单位组织单元内容的,教科书编者将每个单元的单篇教材围绕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形成单元教材显性的思想内容目标线索;与此同时,组成每个单元的各单篇课文又会在语文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具有某种共性特征,构成本单元隐性的能力目标线索。统编本教材就是这种双线结构安排。分析单元教材,可以明确单元的思想内容、知识范围、能力目标,明确每一篇课文在单元的这一组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高效完成教学目标,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如:新编统编本教材第一学段的二年级上册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教材的,这是明线;暗线则是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体现在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这样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这种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

单元教材分析的重点是将教材的四大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和梳理,明确本单元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让每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和每一个不同板块、栏目的教学都能聚焦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让教学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分析单篇教材

语文教材的文本系统就是由一个个单篇课文组成的,它们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承载着实现语文目标的重任。分析单篇教材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合宜的教学内容,制定清晰、准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单篇教材的分析是在准确把握单元教材目标、重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具体的工作,旨在明确每一篇课文在的单元教材中承载的任务目标,这就需要对每一篇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筛选出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的教学内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有效传递,以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

分析单篇教材的具体步骤、方法如下:

1)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先通读课文,掌握全貌,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逐段细读,弄清字、词、句的基本意思以及段落的主要内容。最后在逐段分析的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找出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等,分析其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弄清楚作者通过这些内容究竟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2)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

作者的思路就是文章内在的思维逻辑,也就是作者思考问题的步骤和方式;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就要弄清楚文章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整篇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弄明白作者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此外还要搞清楚作者重点写了什么,简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略去了没有写,为什么这样选择和安排。

3)推敲文章的语言文字,体会其表达效果。

要注意与表达主题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弄明白本课在表达主题内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查阅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资料,做到知人论世,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参考教学参考书和报刊上发表的教材分析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弥补自己理解认识的不足,获得启发。而且一定要注意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深入理解、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并应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参考借鉴,避免不动脑筋的照搬照抄。

5)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分析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如果说对一篇课文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是理解教材内容的话,揣摩编者意图就是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自成系统,单篇课文的知识内容之间缺乏明确的线性联系,因此一篇课文从语文的角度要教的内容很多,但是作为教材,到底应该教什么,就要根据编者的意图进行有针对性地甄别和筛选。揣摩编者意图,就要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课在单元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楚编者选用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从单元导语到单元总结,从插图到课后练习,从泡泡到课后问题,都要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弄明白编者想通过这篇课文训练学生哪些语文能力、发展哪些思维。分析清楚这些,才能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以上主要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谈分析教材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分析教材的重点应有所不同,语文教学除了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教学,还有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以及课外阅读指导等课型,即便是阅读教学也有精度和略读之分,更有不同的文体之分。这些差异都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注意加以区分。

三、分析学情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学情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一般从三个方面分析学情

1)学生的一般特点。也就是学生发展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身心特征,如: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绪发展特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即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基础以及生活阅历和视野等。

3)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理性分析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

2.分析学情的途径和方法

1)课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向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调查、访谈。

2)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预习单。

3)观察学生的表现。

4)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

分析学情要本着实证的态度,应以学生客观的表现为依据,要以统计数据、实证材料为支撑,只有客观、准确地分析学情,才能设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四、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制定某一教学内容板块(如:习作内容、口语交际内容、语文园地等)、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方法一般包括:

1.根据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语文的教材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这就涉及到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和取舍,最终确定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语文学科确定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科书编者的意图,也就是编者对于一篇课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建议。这些建议一般呈现在教材的导读系统、知识系统和课后的练习系统中,认真分析这些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2.确定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分辨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思维或认知方式,从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确保学习目标设定在最近发展区。下表是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对“认知过程”划分的六个维度层次和相应的解释,列举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些例子,供老师们参考借鉴:

3.明确学生对各项知识内容应掌握的程度

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预期的标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如:朗读就可以分为“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种程度。再如:“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端正地书写生字”中的“正确、规范、端正”就体现了写字目标的预期标准,即“程度”。

4.按教学目标的维度、层次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把这些内容按照教学目标的维度、次序加以整合、排列。

5.运用准确的行为动词表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形成规范简明又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应表述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能认出……”,“能写出……”,不要使用“使学生”、“培养学生”之类的表述。

2)行为动词。应采用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说出”、“解释”、“讨论”等词就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预期的标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

五、选择教学策略的方法

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则是指“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由此可见,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既包括对教学过程中顺序与活动、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统筹安排,也包括为达成某个具体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也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学生所处学段的不同而在教学策略方面有所变化。

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板书、提问、媒体演示和评价等教学手段的设计

就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应根据文体特点、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出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及不同学习者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更要设计好针对一节课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突破其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如何板书、如何提问、如何选择媒体等。

2.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方式。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3.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往往有着不同的维度和层次,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面对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学过程必然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和样貌,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这就更需要教师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并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上进行灵活运用,以便达成教学目标。

六、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

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相应的一个或几个教学活动的支撑来实现,一个教学活动可能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因此,要综合考虑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方法的步骤,设计相应的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准备教学资源、备注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步骤细化。

2.教学重点、难点的活动设计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关键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难以顺应和同化的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一定统一,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不同班级同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一样,但教学难点可能不一样。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活动时要应用强化技能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强化重点和难点,保证学生牢固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检测是针对教学目标整体而言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对知识技能目标,可以设计检测题进行评价(注意针对重点难点,体现不同层次);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可以设计评价量规(表),采用问卷、观察、访谈的方法评价。具体到一节课,如果一节课是以知识技能目标实现为主的,只需要检测题;如果该课探究活动的分量非常重,那么除用检测题检测外,还必须通过评价量规、问卷、访谈等形式检测。要实现可检测性,关键是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表述要体现出是在哪些活动中经历体验,在哪些具体方面有所感受体会。

4.完善教学活动的逻辑顺序

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安排各个教学活动。要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导入;教学活动要经常变换学生的认知通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要有复习巩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束,完善教学活动安排,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

版权声明 | 作者蒋秀云、李涛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