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 @ 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讨论式学习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而且通过有效地组织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角色准备,尤其是教师的角色准备。
讨论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着相应的角色。其中,学生充当着行动者和学习者的角色,而教师则承担着众多的角色。因此,要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是必要的前提。
在讨论式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拥有哪些角色身份呢?
一、“无知者和辅助者”角色
1.教师要做“无知者”
所谓“无知者”,是指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装聋作哑,以便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的是,教师这个“无知者”,不是一问三不知,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用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恰如其分,既不过分明显,也不过分夸张。
学生:“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翻译:……)。初读此句感觉有矛盾,竟然是自己独自静静的端坐,又怎么能够听见万籁之声?但细细品来却非如此。作者所写之声未必就是作者亲耳听到的。在“室仅方丈”“庭阶寂寂”的项脊轩中,作者的视野并不开阔,但思想的脚步却是拴不住的。在借书满架之中,在兰桂竹木之间,作者闲适安逸的读书生活使作者的心境无比的平和,对自然的感悟也就能超出一般的水平。虫鸟的窃窃私语,绿竹的风移影动,在作者的耳中都是美妙的自然之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细腻和宁静的感情都是只有在优美恬静的项脊轩中才能够获得的。
师:好,很好。我们一起把倒数第三段的这几句话读一遍……这里面有没有细节?
学生:余扃牖而居(翻译:……)。关窗读书突出了他学习是十分认真的。这与他当时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当时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促使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然后金榜题名。听说他考举人考了八次但是还是没有考上,这也更能充分表现出他的毅力。
……
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是借助于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体现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在《无知的学校老师》一书中提出,真正的教学必须交给一个“无知的教师”。这里所说的“无知的教师”,与这里教师作为“无知者”有异曲同工之效,即并不是说教师无需具备文化知识,也不是自命不凡、阅历丰富、学识深广,而是当“无知”时就无知。教师应当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智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的激励者。诚如《老子》中提出的“将以愚之”的说法一样,就是借自己的“无知”,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意识:老师和你是真正平等的,你不懂的我也不懂,我并不能教你,你并不是无知的。这样一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自己看作学生,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从而构成了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揭示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教学成了师生共事切磋,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让自己承担着更高、更出色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辅助者。
2.教师要做“辅助者”
所谓辅助者,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助产士”。教师在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产生”想法,这就如同助产士的职责一样。教师要借助于问题、提示和建议等辅助,缓和学习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最初的发言进行推理和举例说明,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支持,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还要确保具体的工作一定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适时帮助学生获得即将得出的结论。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从不给现成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产生他自己的正确思想。这正是教师的辅助者身份的体现。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始终是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教授一个知识就在学生心中找到这一知识的胚芽;讨论学习的过程,就是让某一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成,让知识从学生心中走出来,而不是老师灌进去。
二、“发问者和促进者”角色
1.教师要做“发问者”
所谓发问者,是指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用错误的观点或推理、不成立的论据以及类似情况下,适时发问,以此更准备、更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麦克·格尔森用牛虻来形容处于这种角色中的教师的特点。而要做学生讨论式学习过程中的牛虻,教师就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旨在促进学生思考,从而让思考更深入,讨论更深入。
某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针对理解“中部凿井法”这一难点,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中部凿井法”,有何好处,再画画示意图。
学生读了课文后,很快找到:“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边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好处是可以增加工作面,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示意图也画得较正确。
分析并不是到此结束了,教师接着设疑:“如果你是詹天佑,你准备打多少口竖井?”随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有回答六口、八口的,也有回答说十口、十二口的,有的甚至说二十口。看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井越多,越能增加工作面,就越能缩短工作时间,老师适时提问:“真的需要这么多吗?”以此抓住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学生愣了一下,随即读课文、思考、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打的竖井多了,工作面是增加了,但打竖井也需要很长时间,这会造成浪费时间的后果,根据“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这一点,可以判断,只需凿井二到三口。
老师微笑着表扬他们聪明,会动脑筋,然后简介:“据资料证实,詹天佑确实打了两口竖井,增加了四个工作面,成功地把工期缩短了一半。”随之,师生一起画下了中部凿井示意图,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这里,教师就如同一只牛虻,在学生自以为论据充分地表达观点时,适时咬上一口,让学生清醒下来,认真思考和讨论,最终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达到认识的深化。
2.教师要做“促进者”
关于促进者,美国教育家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是促进者”的观点。他说:“学习只能促进,老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有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准备。
所谓促进者,是指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于一些问题或手段,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效果。这种促进者的身份,可以用麦克·格尔森所说的“刺鳐”“唱反调的人”来代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做“刺鳐”,通常运用另类或引人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做“唱反调的人”,则提出与学生相反的观点,迫使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更深的认识。
某教师在教学“探索勾股定理”一节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分别向外作3个正方形,利用格点分别求出3个正方形面积,得出3个正方形面积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勾股定理。接下来,理应是勾股定理的格式规范及其运用。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还沉浸在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与三边构造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上,这位老师干脆将问题深入下去,继续研究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针对学生思维受限没有提出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师就做了“唱反调的人”:
师问:如果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我认为也可以得到。
(学生听了很茫然,很快他们就针对教师的思路进行了辩论)
生2:不对,有点自相矛盾。
生3:不用猜测,可以类比直角三角形求3个正方形面积就一目了然。
生4:求3个正方形面积可以用尺子量边长估算出各自的面积,得到的结论应该是……。
生5:3个正方形面积可以放在格点上求,用割补法求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论应该当然是……。
(学生经过演算论证,很快把老师制造的矛盾给否定掉了,表情中还带有一点小得意,这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
生6:如果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得到的结论就应该是……
(新的辩论开始了……)
上述案例中,这位老师以“唱反调”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探究。于是在讨论式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进而在讨论、分析中获得知识,提升认识与能力。
三、“协助者与参与者”角色
1.教师要做“协助者”
所谓协助者,是指教师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在不参与的前提下做任何必要的事情。比如教师可以监督讨论的进行,指出轮到谁发言了,提醒讨论中的学生遵守基本规则;在有人没有听到的情况下,请学生重复发言内容,等等。
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帮助者,而不是为学生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激励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某教师在教学高二化学“乙酸、羧酸”时,先让学生观看《天下无贼》中葛优和刘德华PK剥鸡蛋的片段,镜头中出现:蛋壳被除去,蛋清、蛋黄被蛋壳内的一层薄膜包裹着,清晰可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设疑让学生讨论使鸡蛋“脱去外衣”的物质是什么,体现了该物质的什么性质。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设计一个实验,如:将一枚生鸡蛋浸泡在36%的醋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据此现象讨论后进行总结。接着,老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如:乙酸教学中的酯化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列举生活中烹调食物使用含醋酸3%~5%的食醋,在烧鱼、肉时加入些白酒,味道更鲜美,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原理,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一段时间后按各自的次序作答,最后由一位同学作总结,教师对此做点评并补充未完善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安排各个小组的任务,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讨论,如:第一组就问题先作答,第二组做记录,第三组继续进行讨论并回答,第四组综合前三组的内容对讨论中重要的部分作综合发言,再次强调重点,让成员们回顾整个讨论过程,并使每个人对所发言的内容有所了解。
在这一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协助者,协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问题、探究问题,同时要求后一位发言者必须仔细倾听前一位发言者所表述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要注意的是,作为协助者,教师不是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具有一定学会学习知识的本领,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帮助者。为此,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诉求,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特点,采取有效的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讨论式学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参与讨论式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并在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下使之形成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而这正是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进步中的桥梁性作用的体现。
2.教师要做“参与者”
所谓参与者,是指在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参与整个活动过程,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并适时支持自己的观点。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注意的是,要用自己真实的、构思巧妙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优秀模板,要注意不因自己的参与导致学生忽视更广泛的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畏于教师的权威而赞同教师的观点,忽视了讨论探究的本来目的。所以,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式学习时,要以一种鼓励和平等的态度,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学生达到整体性的互融,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生体。
当然,要成为讨论式学习的参与者,就需要教师能在师生互动交流的活动氛围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机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调控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性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个体在整个讨论式学习中的作用。
版权声明 | 作者杜建青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