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定了“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表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本文来源 | @ 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点击了解)
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之后,配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的教育目标,它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科学地理解核心素养,方能明确它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也更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素养与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素养。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从广义上讲,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后天的行为模式,素养具有主观能动性,包含各类行为,而非单一的某个行为。在特定情境发展过程中,素养包含的各类行为是动态的、特殊的,而不是严格执行的规定行为。相比主观意愿,素养必须与必要的能力结合,激励、激发与引导能力的发展。从外在表现来看,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外在气质构成的;从内在影响的角度来看,素养体现为人格类型和思维方式。
因此,素养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综合的“养育”的结果,是个人为了健全发展,并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借助于教育而学习获得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是人内心灵魂最深层的东西。
上图展示了素养与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它表明,素养包含着知识与能力,是立德做人的最主要举措,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须。
因此,素养是现代社会必须拥有的最基础的德育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素养,再多的知识与能力也是空,同样,一个人如果缺少没有知识与能力,其素养就易干枯,无法培养,更谈不上培养的提升。
由此可知,素养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倘若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高,那么就容易产生一种破坏的心理,会产生一种混世的心态,不但会缺少生活的方向,甚至缺少人生的目标。相反,个体能适时通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来增强自己的素养,多给自己一些好的积极的向上的能量,多为人着想一些,多一些互相支持与共容,多一些知识渴望的执着与努力,更多一些挑战困难的决心,就可以让自己拥有现代社会的基础的德育修养,以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白了素养的重要性,再来看核心素养。素养强调非先天遗传的后天“教育”与人为“学习”之功能,因此于个体而言,素养一方面可以协助个体获得优质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协助人类因应当前信息社会及未来优质社会的各种社会生活领域之挑战而具备多项能力,其中,核心素养就是素养的中心。
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影响
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核心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的素养中最为本质的内容,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它对个人和社会均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就本质而言,核心素养实际上指的所有人“共同的”素养,是关键的、必须的、重要的素养,是具有关键性、必要性、重要性的核心价值,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处于最根本的、不能被取代的且居于核心地位,可以满足个人“优质生活”需求,协助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人生,进而营造“成功的个人生活”。
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表明它决定着个人的发展前景,影响着个体成功的同时,影响着功能健全的社会的建立,影响着优质社会的发展愿景的诞生,影响着“功能健全的社会”的构建。
影响如此重大的核心素养,包括着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0世纪初,针对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该项目确定了关于核心素养三个维度九项方面的素养(如下表):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立德树人的意义
由上述表格可知,核心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中的核心要素,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的特点,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正是基于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成为我国教育关注和发展的重点。2016年9月13日,基于素质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提升与超越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北京发布。这一研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落地,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细致化和深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涵界定上,能力与品格并重;在价值取向上,个人发展取向和社会发展取向二者融合、统一;在具体实施上,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强调对素质教育的坚守、提升和超越,注重品格和能力的双向教育,突出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发展,以三个维度的结构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表现出来,并提出了明确的学科培养要求。
上述案例是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一课的核主素养导向上的教学目标。从目标可以看到,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版权声明 | 作者姜新华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