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格律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李华章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学校
摘 要:当前中小学古典诗词教学部分存在不少问题,如架空了古典诗词的本质属性等,古典诗词格律修养,是进行诗词有效教学的根柢,传统格律诗创作教学应纳入到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本课题着力解决近体诗的格律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缺失,解决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中教学策略与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中欠缺活动的问题。让小学生深入诗词的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生;格律诗;教学策略;
基金: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研区级微型课题。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李华章.《小学生格律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义务教育阶段诗词教育创新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2:49-62.
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选题:本项目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项目意义
1. 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4号,其中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中论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力求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每个学生烙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融入生活,是需要大力推广的。
2. 诗歌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不朽作品中,格律诗占有重要的地位。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当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同时了解一下诗词的格律,还是有必要的。在小学教学中,传承和发扬格律诗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解决的问题
着力解决近体诗的格律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缺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中教学策略的问题;解决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中欠缺活动的问题。
(三)研究的创新点
小学生格律诗创作在国内尚属空白,知网搜索关键词“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仅有1篇文献。本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格律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形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二)创作
创作,指创造文学艺术作品。诗歌创作,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设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
三、相关文献综述
相关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知网搜索关键词“小学生格律诗创作”仅有1篇文献。但在诗歌格律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的《诗词格律》《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等与格律诗相关的文献。
四、研究对象与周期
(一)研究对象
2017级全体学生及本年级教师。
(二)研究周期
第一阶段2020年9月(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实施阶段):确定研究对象、范围,开始有计划研究;
第三阶段2021年6月至9月(总结阶段):总结成果,收集资料。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依托四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以课内诗词教学为基,逐步浸润传统格律诗的要点,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诗词创作技法;
2. 依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完成对该阶段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确定格律诗教学主题,形成具有主题特色的教学设计;
3.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在格律诗创作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用词、炼字、立意等诗词创作的艺术之美。
(二)研究内容:
1. 确定小学中高段不同阶段格律诗的教学目标;
2. 根据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确定格律诗教学的角度或主题;
3. 依据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开展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教学方式研究;
4. 依据不同的教学角度对学生创作的格律诗进行鉴赏、评价与反馈。
六、研究思路、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始末。前期,课题组所有成员借助知网等网上资源平台进行资料的查阅;通过文献查阅,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文献综述。
2. 课例分析法
组内老师认真备课,对诗歌学习课进行高效的教学设计分析和总结,把每一次课堂都当作研究的范例来探讨。将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运用到具体诗歌教学实践中,把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等方式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小学格律诗创作的可行性路径。
3. 经验总结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搜集保存资料,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定时组织参研教师开展相关经验总结活动,在总结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积累经验。
七、研究的成果
(一)操作成果
1. 阅读使之有根
语文课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当作头等大事。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美诗文,无论在艺术上或写法上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借鉴。学生大量阅读经典诗歌,进而熟读成诵,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而且会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1)课内组织学生广泛地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
课内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传统经典,能使课外阅读更有效,参与面更广,学习气氛更浓厚。在中高年级时,教师利用早读、作业辅导课等,组织学生熟读《翌翁对韵》《唐诗三百诗》《千家诗》等诗文,部分学生甚至能熟练背诵。
在课内教学中,大量拓展课外古诗,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诗歌,开拓学生视野,体会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上丰富的表达和不同的情感,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老师还补充了王维的《终南别业》、陈与义的《村景》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去比较作者的选材和情感的不同,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生活。
(2)课外组织学生广泛地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
组织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视野,感知古人写作素材,体会经典作品的情感。为了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教师为学生设计《阅读记录表》,完成一篇计1分,达到不同的分数有不同的等级的奖励,如:100分奖励一个小笔记本,200分奖励一本书,300分奖励一支钢笔,500分奖励老师请吃饭一次。阅读记录表的推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课外古诗的积极性。
(3)个人与小组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阅读,还可以开展小组与个人课外阅读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并且有相互比拼、赶超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每周将每个人阅读的记录统计起来,以小组总分进行评选优秀小组。小组与个人阅读评比相结合,既树立了个体的楷模,也达到激励团队协作读书的作用。
2. 合韵使之有体
《说文解字》中说:“韵,和也”。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为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押韵就是让学生掌握格律诗创作最基本的法则。
(1)经验感知,掌握押韵
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时,对韵脚有一定感知;在生活中接触流行歌曲的歌词、现代诗歌及日常的顺口溜中,也可以感受到押韵的美感与趣味。小学生创作近体诗,从押韵入手相对较容易,体会到诗歌声韵谐和的美,更能激发创作热情。
(2)提供支架,利于创作
凭空的想象与在素材中选择,无疑第二者要容易些。初次押韵,可以提供押韵的字便于学生选择,便于学生创作。
创作初期,教师提供大量相同韵脚的字。这样好处明显:韵脚集中,学生创作时更容易聚焦,更利于后期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与修改。
(3)桥梁示范,贴近生活
孩子们虽然平时读了许多古人经典诗歌,但时代遥远、主题不符,且韵脚太多,容易迷失方向。如同学生学书法临习古人经典法帖,上千年的字帖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有老师示范引导,拉近了经典法帖和学生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经典。
诗歌创作也是如此,教师是孩子们体会古人诗词的“桥梁”,写一首诗作为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亲近诗歌。教师再给了固定的韵脚“ong”韵,并列出很多押韵的字,供学生选择。
老师做出了示范,学生按老师提供的韵脚创作诗歌,韵脚都能填准。学生创作诗歌,在每句字数相等的前提下,能做到押韵,为下一步学习“平仄”“粘对”打下坚实了的基础。
3. 知音使之有调
四声,古诗中指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水韵年代久远,历经千年的音韵变化太大。以普通话作基础……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我们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依据。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这就是中华新韵。
格律比较难突破的是平仄和粘对的问题,能通平仄、粘对、明韵脚,格律基本合格。
(1)古诗实例辨别平仄
按中华新韵,学生首先确定普通话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教师用例证讲清平仄的原理,并用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平仄。
教师举例:《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例句,学生做练习:标出《凉州词》后两句的平仄再同桌讨论。经过检查,学生大部分都能批注正确。如果学生批注有误,通过学生讨论和全班共学,大多数同学们能标注正确的平仄。
(2)常见格式辨析粘对
要辨析相对和相粘,要设计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交流中逐渐发现规律,并自主总结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
比如教师举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个格式。学生活动:观察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的关系。再观察第二、三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的关系,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可以总结出“二四六”分明的特点。
(3)固定格式创作诗歌
近体诗常见的格式有十六种,为保持学生的兴趣,降低难度,老师可以出示一种常见的格式,让学生将前期创作的“近代诗”对照其中一种格式修改,将平仄修改为符合规则的音调。
如果学生创作的诗歌有“出律”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再将出律的字词标注出来,直到孩子修改合格为止。
4. 提炼使之有情
提炼是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孩子们在押韵、平仄、相对和相粘四个基础理解和掌握后,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让诗歌更准确地表情达意。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积累字词、立意为高和炼词达意。
先积累字词,积累自己喜欢或需要的字词;再观察生活,提炼自己的想法或情感,是立意为高;最后炼词达意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意,依靠平日的积累修改诗歌。
(1)积累字词
多读多写多思
多读在前文“阅读使之有根”已有论述;多写指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将喜欢的字词摘录下来,以备自己所需;多思指在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和自己创作的诗稿,思考是否能将喜欢的字词用到诗歌创作中。
孩子们读《唐诗三百首》《笠翁对韵》或其它经典。记录喜欢的字词,可以按平仄记录,也可以按人物、景物等分类记录。孩子们读经典,记笔记,思考如何写出符合自己想法的诗句,为创作、改写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2)立意为高
立意分三步:观察生活、提炼感受和下笔成诗。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些都强调了写作立意的重要性。写诗先立意,立意要选取合适的素材,素材要真实,就必须要观察生活。有细心的观察,接着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再调用积累的字词,写出诗句。这样创作的诗歌,立意准确,不偏离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炼词达意
贾岛在《题诗后》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积累字词、立意准确,还离不开“炼词”,即对字词的推敲琢磨,以达到立意准确,文质兼美。
通过一段时间的提炼,学生开始写出能表达内心感受的近体诗。比如周博文在疫情期间写的《观墙头梨花有感》,借物喻人,情感真挚:
墙头瓣雨绽无株,满苑幽香沁古书。
燕去花残花骨逝,风流殆尽野魂枯。
5. 激励使之有欲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教育是以激励作为手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模式。为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要利用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创作诗歌,只有体验到成就感,学生才会充满欲望,积极尝试,乐于创作。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扬,会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其创作欲望。
班级内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在古诗创作过程中,对勇于尝试,有进步或表现优秀者都要有不同方式地鼓励与嘉奖,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1)鼓励尝试
格律诗的创作对于小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只要学生敢于尝试,教师就应该多鼓励。比如学生交的作品每行的字数不对,行数也不对,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这么细致,写的句子简练,这就是诗歌。又如学生交的稿子,只是七言打油诗,押韵和平仄都不规范,教师也可以找到优点鼓励:每句话都是七个字,这很像古诗,表扬。
(2)嘉奖进步
格律诗的创作有很多技术需要掌握,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眼里每次都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与努力。比如学生写七言绝句,四句全部都押平声韵,虽然不合格律,但还是要鼓励学生努力探索押韵的行为。
(3)留存优秀
少数同学才思敏捷,一点就会,部分同学不断努力,进步明显,逐渐能创作出全格律的诗歌,面对这些同学,不要仅要大力表扬,还要将作品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大家都来欣赏学生创作的诗歌,这既能鼓励优秀,也能带动未行动的同学,这为创作诗歌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如果畏难或不能完成练习,不要批评打击,教师可通过全班整体氛围的提升,带动部分“潜能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比如:孩子们第一次围绕“春”这个主题来进行诗歌创作,现代诗、五言或七言诗均可,目的是营造写诗的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和创作的成就感。教师对提交了诗歌的学生,全部给予“A+”的最高评价,并且将优秀的诗歌发送到班级群进行公开展示。创作活动以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保证参与度,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小学生近体诗创作五步教学法,是一条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诗词创作规律,行之有效的近体诗教学方法,这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始创作格律诗,进而更加热爱古典诗歌,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5.研究的具体课例示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经过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其中四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并且认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是必须依赖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可见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学习诗词创作的潜能,需要我们老师在讲述抽象概念时使用概念—建构技巧。教师在给出抽象概念之前,首先还是应该提供大量具体、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概念。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格律诗平仄的概念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1)由浅入深“明平仄”
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1)适当降低概念难度。“平仄”这一名词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于是我讲得通俗易懂一些:每一个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拼音,每一个拼音都戴有声调的帽子。在格律诗中将这种声调的帽子称为平仄,“平”——平声(包括一声调、二声调),“仄”——仄声(包括三声调、四声调)。
(2)突出平仄重要地位。我也给学生特别强调了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3)巧分步骤理解概念。我以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城春草木深”为例,分三步引导学生标注平仄。第一步:找准每个字的声调。第二步:根据声调标出平仄。第三步:平声用“—”标注,仄声用“|”标注。这样一步一步地标注,降低了难度,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明白平仄的标注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平仄的标注也不是很难,因为孩子们对汉字的声调都掌握得比较熟悉。当然,有一些汉字古音和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有出入,平仄标注会有变化。但是那样探究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让孩子们先初步掌握平仄的标注方法即可。
(2)自主辨析“标平仄”
学生在经过老师对平仄概念的理解以后,同时还要使用与多种感觉通路相匹配的“动手”教学方法,也就是除了在讨论概念时提供可以观察的事例外,还要允许学生去感受和操作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要先让学生参与和那些内容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喜欢这项内容并且获得成功。
(1)简单入手辨析诗歌。现在学生刚刚对概念进行了接触,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选择题形式。如把“烽火连三月”这一句诗的平仄标注正确的是哪一个选项?分别给出了ABCD四个不同的选项,学生只需要在其中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这样既快速又简单,增加了学习的乐趣,降低了任务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自主完成标注平仄。课堂上我还给学生出示了两首五言绝句,一首是王维的《鹿柴》,另一首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要求学生在学习单上标出下面每句诗的平仄。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完成其中一首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两首一起完成。通过前面的训练,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标注。
(3)创编诗歌“用平仄”
在学生掌握诗句基本的平仄规律以后,再结合本学期才学习过的田园诗歌,我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创编田园格律诗。在学生自己开始创作之前,还就要学会对课本上的田园诗进行模仿和延伸。
(1)参考相关代表意象。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古诗词三首》和《乡下人家》中出现的相关意象: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蛱蝶、小径、儿童、茅檐、青草、芍药、鸡冠花、凤仙花、春笋、瓜藤等等。因为刚开始创作诗歌可能会有难度,但是有了相关具有代表性意象作为支架参考,以及相关古诗作为借鉴模仿,孩子们创作起来难度就减小了许多。
(2)根据平仄格式选材。创作诗歌我们先从简单的五言诗开始,所以就要参考五言诗的两种格式:平起格和仄起格。平起格的平仄规律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格的平仄规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学生选取意象时可以根据相关意象的读音来看是否符合平仄要求。
(3)创设情境促想象。因为班级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在学生开始创作之前,我先带着孩子们一起观赏了许多乡村田园美景的
,勾起他们对乡村大自然的回忆。在学生思考创编诗歌的过程中,我也播放了较为轻松愉悦的轻音乐,其中的潺潺流水声、清脆鸟鸣声、嘀嗒落雨声……都可以将他们带入意境,促发想象。学生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开启创编诗歌的旅程。
(4)合作探究“改平仄”
修改也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提高诗歌质量的重要环节。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去除糟粕提取精华的过程,也是让诗歌符合平仄规则的审核部分。“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好诗歌也需要在千锤百炼后获得。学生自己初步完成四句诗的创作以后,肯定在平仄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修改平仄很有必要。
(1)同桌交流明优劣。学生自己完成诗歌创作以后,避免学生觉得已经完成任务,不追求诗歌的质量,我就以同桌交流的方式来检查。
第一步:两人先互相读一读对方的诗歌,语句是否通顺;
第二步:标出对方诗歌的平仄,看看主要符合哪一种平仄格式;
第三步:发现不合乎规范的部分就用“o”进行圈画,标注说明。
(2)小组合作帮修改。同桌帮忙发现问题以后,修改成符合平仄格式以及符合整体诗歌意境的语句还是很有难度的,有时候甚至需要整句修改。所以,我引导小组内四人在组内交流,给出建议,帮助修改:
第一步:讨论单个的字词能不能换成其它字词,使之符合平仄要求;
第二步:字词替换以后是否通顺,符合诗歌意境;
第三步:最后核查诗歌整体的平仄格式是否规范。
比如课堂上学生例举了一个不符合平仄规则的诗句——夜晚人入睡,昆虫排成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学生发现不合乎规范的地方:夜晚人()睡,昆虫()()()。(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学上要选择符合该位置平仄的字或者词来填空。最后小组谈论的结果还挺令人满意,学生帮助修改后的诗句既符合格律诗的规范也契合整首诗的意境,比如:夜晚人人睡,昆虫处处眠;夜晚人酣睡,昆虫到处鸣等。通过这种同伴互助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诗歌创作积极性,也加深了他们对诗句平仄格式的进一步理解,为以后学习平仄的“黏对”等规则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3)自主修炼有提升。所谓严修细改,精益求精。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意图他自己最能体会,有些字词经过仔细推敲,可能更加符合诗歌的意境,更能耐人寻味。比如有一学生刚开始创作了一句:春天悄来到,鲜花把脸笑。后来,他将“到”字换成了“报”字,就显得更加生机盎然,趣味悠长了。
总的来说,平仄的探究是格律诗创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但是只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发挥好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他们内在学习的动力,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认识性成果
1. 师生重新认识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师生重新认识了格律诗在音韵上的优美,传统教学中,忽视了诗歌的音韵之美。经课题组研究,师生逐步感受到古诗在音韵上的优美,学生在创作诗歌之时,也特别关注压韵及平仄的韵味。中华诗歌的典雅之美被学生重新发掘,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得以展现。
2. 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重新激发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注重感知文学常识、诗句翻译和作者情感。在本课研究之后,教师更注意挖掘古诗的音韵之美,并在日常古诗教学加以渗透,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并在教学策略上加上变更,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格律诗创作”教学策略。
3. 学校更加重视格律诗创作教学
通过课题组研究,开展了多种有益诗歌创作及展示活动,如学生的“阳光大讲堂”、“诗歌发布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成果开展,对全校师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也在教学工作计划、日常教学研究和活动开展上,对诗歌创作教育教学活动给予大力的扶持。
八、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一)实践效果
1. 教师在全校教师大会和龙泉驿区诗歌爱好者群内
作分享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学生在学校阳光大讲堂,进行《诗歌创作》讲座。学校网站发布相关讲座新闻。
(二)本成果产生的影响
1. 师生更加热爱格律诗创作,有11人次在市首届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奖,学校两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2. 学校被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授牌“草堂校园诗社”。
3. 通过学校官方微信推广,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格律诗创作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关注,也感染了家长更加热爱古诗词。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2]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J].文学评论,1959(03):1-12.
[3] 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2009.3-5.
[4] 邵盈午.近体诗形式的现代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04):57-58.
本文来源:[1]李华章.《小学生格律诗创作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义务教育阶段诗词教育创新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2:49-62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