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教新课标中,情境创设成为屡次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素养的培育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而形成知识、能力与品格。因此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革命题材文本的学习中,由于年代造成的距离感,学生较难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此类题材文本的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真实场景,走进人物心理。本期“思维型教学优质课例”系列文章,我们推荐的是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马赫老师带来的五年级语文课《军神》,这节课也在第四届全国思维型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特等奖。
本堂课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以三悟对话的形式依次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为讲述者和听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基于学生的真实经验拉进与人物的距离,学生以情入境“三识”刘伯承,让军神形象“立”起来。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与问题链设计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上课之前,教师首先抛出三个问题:
神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我们班有没有男神,女神?为什么称他们是神?
我们身边还有什么神?
通过这三个问题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神”的形象,拉近学生与“神”的距离,激发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给出学生所熟悉的“诗神”苏轼与“医神”钟南山,自然地揭示本课的课题“军神”。
初读感知,预学反馈,激发认知冲突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阅读过课文,因此教师通过提问——“军神”是谁对谁的称赞来反馈学生的预学情况,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关键人物刘伯承,同时标记出课文中的关键句: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看到这些文字,有没有什么想问的?”教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课文核心句的思考。立马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称他为“军神”,以及为什么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带着以上疑问,教师发布了本课的第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思考——明确本课的核心句是沃克医生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那天在重庆临江门外,沃克医生的诊所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故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对预学的字词进行集中反馈,对错误率较高的字词重点突破。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个任务,梳理出本文的故事梗概与写作顺序:本文以术前、术中、术后的写作顺序,描写了刘伯承在身负重伤后来到沃克医生的诊所,坚持不用麻醉药,承受巨大痛苦完成手术的故事。
创设真实情境,品读对话——初识刘伯承
1 初次交锋,品读对话
教师将时间拉回了1916年,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配合品读课文1-8自然段的对话。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人物之间隐瞒与试探的心理较量,感受简洁明了的人物对话暗含的丰富内心戏。
(课文原文如下)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解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邮局职员。”
读完之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他们经历了几次对话?最多几个字?最少几个字?有没有发现什么蹊跷?
有学生提出疑问:他们的对话为何如此简洁?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此时,教师适时介入刘伯承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人物背景感知当下刘伯承的处境,进一步品读对话。
✎ 背景资料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运动爆发。次年,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克丰都城。战斗中,刘伯承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由于缺医少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生沃克开的诊所。
学生在了解人物背景后,感知到当时刘伯承的处境十分危险,身负重伤却又被四处追捕。此时教师继续补充与追问道:一边是极力隐瞒,一边是不断试探,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而这初见时的第一次交锋,结果又是如何呢?
学生回答:刘伯承的军人身份被发现了。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沃克医生出于专业的职业素养,一眼就锁定了刘伯承身上的一个漏洞,你找到了吗?学生们一针见血地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地从容镇定。
此时,教师将角色转换到学生身上:如果你是刘伯承,此时的你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道:我会非常的慌乱,非常紧张。
教师将话锋一转,将学生的反应与刘伯承的“微微一笑”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刘伯承与众不同的军人特质,同时进一步提出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内心真的这么从容镇定吗?此时刘伯承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
有学生立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医生会不会是敌方的军医?这里会不会埋伏着地方的军人?他会不会叫别人过来把我抓走?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即使刘伯承的心中千头万绪,但他决不能让对方看出丝毫的破绽。此时教师再次强调了刘伯承的“微微一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人物从容镇定、临危不乱的军人形象与特质。
2 二次交锋,明确军人身份
经历过第一次对话品读之后,教师继续推进课文剧情,再次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
短短的试探对于刘伯承来说却是如此的漫长,手术准备就绪。而此时这位病人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不用麻醉”几个字,同时让学生朗读刘伯承在面对沃克医生训斥时所说的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境: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朗读之后,教师借助人物的话语,调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来预设不用麻醉在眼球上做手术是怎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回答:痛苦、艰难、难以想象......
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进一步聚焦到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间二次交锋后的结果,强调刘伯承军人“从容镇定”的特质,将人物的形象初立在学生的脑海中。
合作探究,读言立意——再识刘伯承
1 借助资料,体会人物内心
经过品读人物间的两次对话,教师抛出了一个疑问:一个清醒的大脑对他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有学生回答:一个清醒的大脑能让他以后更好地指挥自己的军队去抗击敌人。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为了进一步丰满刘伯承的形象,播放了一段刘伯承演讲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
接着,教师进一步进行引导提问,并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刘伯承勇气的来源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民的期盼,是脚下的土地和身后的祖国。
2 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感受“顽强意志”
在明确人物作出选择的理由后,教师由扶到放,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聚焦课文16~22自然段,找到文中对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圈出关键词,思考后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力。
为了缩短时空的距离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刘伯承所经历的非人之痛,因此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谈谈曾经受伤的感受。
学生经过对比自己的经验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感悟:刘伯承真的好勇敢!他的信念太坚定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基于学生的感悟,教师适时运用复沓的方式指导朗读,让学生继续穿越时空,来到沃克医生的手术室,在真情朗读中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
引读课文:
一刀、两刀下去,一股股鲜红的淤血划过眼际,但却有一种“拯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支持着他——
八刀、十刀下去,一阵阵钻心的剧痛传遍全身,但却有一个“革命救中华”的宏伟信念支撑着他——
26刀下去,虽然是疼痛难忍,但这位伟大的军人依旧是如此的坚强——
72刀下去,纵然是痛苦万分,但这位伟大的军神依然是如此的坚定--
生反复读:
“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之后,教师出示并让学生再读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赞扬,再次点出本课的关键句: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品析关键词,由点到面——终识刘伯承
经过初识与再识,刘伯承的形象完成了从病人—军人—军神的转换。在对人物的终识阶段,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人物,还原一个立体的刘伯承,教师让学生小组继续补充文中对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词。
学生补充道:脸色苍白,勉力一笑,七十二刀。
教师抓住了“勉力一笑”这个词语,追问学生:那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会勉强一笑呢?这一笑背后又有什么深意?
有学生说:手术结束了,我终于解脱了,这是洒脱的笑。
教师继续进行引导提问:洒脱的笑代表轻松,他仅仅是为自己而笑吗?
又有学生给出回答:为了国家和人民,我竟然挺过了这非人的折磨,这是欣慰的笑。
教师补充道: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具有钢筋铁骨的中国军人,这是胜利的笑。
1 三次交锋,感受“英勇无畏”
分析完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关键描写后,教师与学生聚焦手术后的对话,进行合作读,再次感受人物间的第三次交锋。
读后,教师进行了补充与引导提问:手术刀声声入耳,刀刀入心,而刘伯承一声不吭,却又一刀不漏。至此,第三次交锋宣告结束,结果如何呢?
学生回答: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肃然起敬。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接着引导学生齐读关键句,让学生再次感受刘伯承的英勇无畏: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 三识刘伯承,感悟军神形象
教师在本课的最后对人物进行了总结: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沃克医生终于发现刘伯承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军人,他不只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位军神!这就是刘伯承,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
接着,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再次拔高了本课的立意,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军神”的形象:军人出军神,军神铸军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风雨一百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党的英雄儿女,他们无畏狂风暴雨,他们穿越血雨腥风,生死之间他们毫不畏惧,民族大义他们共同担当,让我们再一次向英雄们庄严致敬!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学生齐读本课关键句作为课堂的收尾: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案例来源 |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马赫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