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有效进行单元问题链设计,环环相扣落实深度学习?

2023/2/3 11:09:46  阅读:303 发布者:

问题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而有逻辑结构、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是实施有效提问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设计的整体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问题链的设计。

本文中,深耕课堂提问研究领域近20年的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韩琴教授立足新课改背景,结合案例,深度分享单元整体视角下问题链设计的原则及策略,帮助教师掌握提问智慧,提升互动质量,实现高效教学。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链?

※ 单元视角下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 如何基于单元视角进行问题链设计

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链?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当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触发器”,课堂提问常用“5W2H1R”方法:(what——who——where——when——why——how ——how many/much—— relationship)。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激发其非智力因素,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设置主问题,主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高阶思维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 关键问题。

在一堂课中,可能会有多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其中哪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这些问题有没有触及到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或者中心点、关键点。

而问题链是指彼此关联而有序的主问题串。通过问题链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学习的情绪状态、促进坚韧意志、改变学生行为。

问题链从形式上看,呈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征;从内容上看,是围绕核心问题的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子问题链,问题链将问题情境与教学目标紧紧链接在一起;其核心目的即通过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群,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总之,设置问题链能够有效克服提问的细碎、离散、低认知及随意等不足,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形成整体性思维。例如,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内容也有相通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跨越知识间的鸿沟,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帮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策略,最终实现系统论中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功效。

单元视角下如何设置课堂提问?

2022年版义教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整体教学规划设计问题、通过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群,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培养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进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单元问题链设计。

单元视角下的课堂提问到底该如何设置,教师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确定单元目标: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可以实现哪些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现有水平如何?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2)确定单元结构:本单元涉及的核心概念/观念/思想有哪些?核心概念、观念、思想之间关系如何?如何设计核心概念/观念/思想的层级性与阶梯性?每课预期达到什么程度?

3)确定课时目标:本课落实的核心目标有哪些?与前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什么程度?

4)确定课时结构: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导入课堂?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针对重难点采取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层建构?引导学生思考本堂课学到哪些知识、能力、方法,产生哪些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所学内容在其他情景、其他学科中如何应用?

5)问题链设计: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下的主干问题有几个?是什么?几个主干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层次递进性如何?逻辑结构如何?主干问题下的子问题是什么?能否有效链接情境,并服务于主干问题?

6)具体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是否恰当设置?问题类型、难度、时机、节奏是否恰当设置?候答时间如何把控?如何均衡叫答?如何有效理答?

单元整体视角下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

1

问题链中对问题的要求

第一,针对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键点、中心点;

第二,挑战性:控制在最近发展区,需有一定难度,要基于学生现有水平;

第三,逻辑性:问题间需环环相扣;

第四,递进性:以旧引新、先易后难、层层深入、挖掘深度;

第五,应用性:拓展迁移、形成图式,例如数学型教学理论中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策略可以拓展到其他学科、情境当中。

2

问题链设计的六大原则

原则一:问题链设计首先要立足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情境设计,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情境场域。在相关情境场域内,首先提出彼此关联的问题串——接着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寻求解法——筛选最优解法——通过交流探究问题解决效果——最后教师综合概括探究过程,实现问题解决,完成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时,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运动》的主题曲,并展示一组太平天国运动的

,最后定格在“太平天国钱币”,将学生带入太平天国运动的情境中,再进行以下环节的教学。

问题1:观察“太平天国钱币”,找出其独特之处并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环节一:天国梦兴

问题2:作为与清朝相对立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教学环节二:天国梦起

问题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19世纪中期,中国农民为何幻想着构建太平盛世、人间天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教学环节三:天国梦筑

问题4: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你更青睐于哪一方案?如果你是民族资本家,你更青睐于哪一方案?

教学环节四:天国梦毁

问题5: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天国梦思

问题6:根据材料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原则二:问题链设计要注重思维型教学理论五大原理的落实。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这种冲突状态之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化解冲突。问题解决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和应用迁移。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唐毅灵老师在教学《探秘人体“欧姆定律”》案例时,首先围绕总教学目标来创造情境,设计实验来证明人是导体吗?接着围绕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合作探究如何验证人是导体。

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去倾力实验,观察思考电路故障分析;合作交流,相互探讨,得出结论,最后延伸拓展出两个核心的关键的问题,在这几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五大原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原则三:问题链设计要注重五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深刻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事物实质的思维品质。

1)加强内涵、本质、概念、规律等的理解和教学;

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3)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4)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5)排除干扰,挖掘问题中的隐蔽条件;

6)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例如,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通过推理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因此深入地展开思考,进而揭示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第二,灵活性:包含思维起点灵活、过程灵活、结果灵活,围绕事物本质做变式提问。

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

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

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

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

5)使学生掌握中的辩证关系。

第三,敏捷性:善于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1)使学生掌握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

2)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第四,独创性: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品质。

 

1)激发思维活动的非智力因素;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3)培养问题意识;

4)激发学生想象力,积极探索、用于创新;

5)教给创新思维策略,如头脑风暴、重组等。

第五,批判性: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下品质:

 

1)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

2)养成深入反思的习惯;

3)突破思维定势,鉴别自己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4)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原则四:问题链设计要注重深层学习。问题链是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类浅层学习,逐渐过渡到评价、创造类深层学习的路径。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象到知识,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到素养逐渐提升。

原则五:问题链设计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核心思维的三大领域、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

原则六:问题链设计也要注重建构过程,例如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方法关联:不同学科思维方法间的关联;问题解决的整体思考框架和思路问题设计中需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关联;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注重其中的逻辑结构关联等等。

 

例如,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设计单元整体,首先可以提炼出核心概念即民族认同感。日本侵华由局部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全面爆发,最后失败,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建构知识思维过程可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晰,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

3

单元视角下的问题链设计方法

1)基于核心素养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中的核心观念。

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教材与课标来确定单元学习的主题,根据课标把握单元学习主题当中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本单元中重点培养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再通过梳理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构建出本单元主题的知识结构图。

2)依据核心观念设置与之关联的主干问题

教师在确定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后,需要根据核心观念设置与之关联的主干问题。铺设主干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几点:一是要促进核心观念产生、需揭示核心观念背后的知识本质,需反映知识的发展脉络,彰显其蕴含的基本思想;二是要设计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少而精的关键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三是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四是主干问题间要在知识、方法、思维、价值观等方面彼此关联。

3) 围绕主干问题铺设序列化子问题

主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考虑主问题与子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设置子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充分展示子问题与主问题关联的核心观念的发展与生成脉络,深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知识与基本思想,让学生在探究-综合-整理-提炼的过程中,实现“子问题-主干问题-核心观念-核心素养”的领悟与提升;子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子问题铺设不易太细、太密集,防止异化;同时需要注意子问题的难度与梯度。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