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基础教育极为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是一线教育人不断思考的关键命题。
要精准、有效地回应该命题,我们需要从课堂文化、课堂模式与课堂评价等角度思考。本文围绕思维课堂的建构,筛选了3个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学习。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思维,建构思维课堂?
※ 如何打磨思维课堂,赋活学生思维成长?
※ 如何构建课堂文化与评价,为课堂注入思维活力?
新课改背景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下的基础教育极为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是一线教育人不断思考的关键命题。
要精准、有效地回应该命题,我们需要从课堂文化、课堂模式与课堂评价等角度思考。本文围绕思维课堂的建构,筛选了3个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学习。
如何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思维,建构思维课堂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构建思维课堂?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部)为例,他们将“学思维”活动课程与学科深度融合,助力教师打造思维课堂。
育新(小学部)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创新了学校教学的理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从独立到嵌入: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板块放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跨年级、跨学科嵌入到语、数、英、科学、音乐、美术、信息等多个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教材承载思维活动的重要作用,提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从嵌入到融合: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挖掘两套教材中的思维融合点;
从融合到进阶:通过一轮轮的培训、研讨和实践,教师逐渐习惯了课程融合的教学理念,“学思维”课程的融入,使得各学科课程显得更为有趣和鲜活,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逐步开展融合教学的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思维发展进阶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是验证效果的重要途径。“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一共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教材分析,精准定位
首先,育新(小学部)进行了备课模板的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培养目标和思维训练点设计意图。教师利用12册“学思维”活动课程的教材和“学思维”活动课程三维解读手册,把握每一个学科、每一册书、每一个思维活动的内容介绍、课标与教材的关联点、思维能力和对应的描述。
比如:“学思维”活动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8个活动《“六顶思维帽”争宠记》,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不用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意思维。这一思维活动可以链接到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我们都来演一演》,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故事创作能力,即能基于给定的角色编故事,故事逻辑清晰,情节丰富,具有创造性。两个内容核心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育新(小学部)通过三维解读手册找到了教材与“学思维”活动教材的链接点,逐步构建“1X”融合课程。
2
学情定位,调研所需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所需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实施教学之前分阶段、分单元进行学生调研,同时以学期为单位,在开学初进行一次知识蕴蓄的调查,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在知识、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储备和期望,把握各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结合学科课程,准确定位学科知识与思维结合点。
3
制定目标,能力进阶
教师基于学科新课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分析,制定学段目标以及本册教材目标,重点研究单元、课时和环节的学习目标,同时增加思维能力目标或者体现思维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探索有效的课堂实施路径。
4
集体备课,层层研修
为了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和备课效果,育新(小学部)采用了“研、讨、改”的研修方式。
第一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将单元中的备课任务拆分给每一位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在活动时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大家进行讨论、补充和建议;
第二次集体备课,大家交换各自的教学设计,再次讨论并互相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备课组长审核,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共享到备课组内,供大家借鉴使用;
第三次集体备课,教师分别汇报课堂实施效果,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如何打磨思维课堂,赋活学生思维成长
如何实现“学、做、思、研”一体化的教研路径,让课堂浸润思维?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将思维型教学理论融入课堂,激发课堂活力。
哈新区附小在深入研究思维型教学五大原理及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模式划分为:情境启思—探究促思—展学言思—迁移拓思四大板块,旨在聚焦打磨“活力绽放”思维课堂,赋活师生交流,赋活学生思维成长,以开放性提问、启发式交流,让思维富有活力。
基于此,打造了思维型教学理论下的“445”活力思维课堂:
1
“4思”——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原理
启思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认知冲突;
促思的结果在于自主建构;
言思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监控,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过程、思维方式、所学知识和方法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拓思的目的在于应用迁移后发散学生的思维。
2
“4步”——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
情境启思: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注意状态等,诱发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探究促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知识的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
展学言思:教师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论述、评价等方式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调节和优化。
迁移拓思:学生将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并学会在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5结合”——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思维内容与教材相结合。指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课教学内容时要对教材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教材中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知识点、训练点,让教材真正发挥其让学生能够获得系统性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
思维能力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合理定位知识、情感、技能目标,还要考虑到思维目标的设定,并且在教学上在达成思维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思维活动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教与学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创建思维的环境与氛围,让思维活动能够通过课堂互动而呈现。
思维方法与教学策略相结合。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能让学生运用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落实核心素养。
思维作品与作业设计结合。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作业的功能性与创新性,学生需要迁移与运用思维方法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哈新区附小基于“445”活力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不同学科的实施策略。以科学学科为例,学生在课堂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数据与资料,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论证,并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与教师、同学的反复论证中以达成共识,形成科学概念。
具体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反复观察了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然后要在小组中共同交流与讨论自己的观点,再用生活中的实例做证据支撑观点,进行个人活小组陈述,从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哈新区附小打造的“445”活力思维课堂,使积极的思维贯穿课堂始终,帮助学生可视化、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构建课堂文化与评价,为课堂注入思维活力
思维课堂的建构离不开课堂评价工具的支撑,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在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的“168”幸福教育体系下,将课堂文化转化为可观、可测的评价工具,形成“启智求真”幸福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经验。
中音附属北京实验学校遵从化繁为简的思路,用一图概览,便于教师学习研究、对标反思,不求全,但求真。中间部分是“启智求真”课堂文化的内核,完全是依据思维型教学五大原理展开的实践探索,着重让思维撬动教学改革,突出“六真”,包括:创设真情境、提出真问题、自主真探究、合作真互动、反思真评价、迁移真应用。
其中“创设真情境”,强调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后“提出真问题”,只有围绕真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才有价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智的关键,“自主真探究”,就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完成个体建构的时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相互平等的合作互动。
所谓“合作真互动”,必须要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运用思维方法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可运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主题探究、团队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互相取长补短,进行社会建构。
“反思真评价”,是学生从个体到小组再到全班,认知水平逐步得到丰富与拓展的过程,在全班这个大集体中激励学生敢于质疑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最终,将所学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拓展真应用”,迁移所学方法,解决其它问题。
在“六真”课堂文化的基础上,中音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基于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3.0》,形成了《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观察量表》,将评价量表化繁为简,有效地整合并建立起区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与学校课堂文化间的联系,使评价体系更完整、更具可操作性。
在《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观察量表》中,“六真”课堂文化的六个要素分别对标《朝阳课堂评价量表3.0》中的四个指标,设置观察要点说明对标《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3.0》中的评价要素,如:
合作真互动这一课堂文化要素的观察要点说明为“善用思维方法,实现社会建构”。
对标学习活动这一指标下的三个评价要素:
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生本交流;
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总结学科思想、方法、规律;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具有适当的思维深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此外,学校还将“明德尚美”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融入量表之中,一头一尾,首尾呼应,教学目标中突出体现立德树人、学科素养和思维目标,特色创新中体现学校“+艺术”的特色课程建设,即:融入艺术元素,提升审美能力。将学校“启智 求真 明德 尚美”的校训全面落实于课堂育人的全过程,使课堂主阵地育人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在“启智求真”幸福课堂评价体系下,中音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构建起了高效的教研体系,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本文素材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朱囡、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校长王京、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蔺龙燕在第四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新课程背景下的思维型教学”线上高峰论坛中的分享。
作者 | 朱囡 王京 蔺龙燕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