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的“整本书阅读”如何落地?把握好三阶段设计

2023/2/3 10:57:25  阅读:194 发布者:

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本文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乡土中国》阅读课为例,帮助教师厘清设计思路,助力教师进阶设计整本书阅读课。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进阶设计整本书阅读流程?

※ 如何架起阅读与现实的桥梁,真正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2017 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 2022 年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提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因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整本书因其内容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思想内涵的丰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他人、认识世界,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各界都认可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业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但具体到教学实施层面困难重重,整本书阅读的处境仍然令人尴尬。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间被挤占,阅读兴趣不足,阅读能力的缺乏,教师缺乏科学有效地引导整本书阅读,导致目前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怎样选择阅读内容,怎样突破为应付考试读书,走向为素养提升而读书,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都是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专著,其学术性较强。全书由 14 篇论文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理、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书中有很多专有名词和重要概念,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使本书闪耀着理性的光芒。阅读这本书,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阅读挑战。

三个阶段,落实思维能力的进阶培养

育新学校高一语文组在思维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乡土中国》阅读课进行了精心设计。我们首先明确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四个维度的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积累学术著作阅读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本书的知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书中论证说理的语言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并以这四个维度的素养目标为核心,确立了三个阅读阶段:粗读、精读、运用。每一阶段,既有统一规划,又增加了校本+ 1课,供老师们依据自身的学情灵活设计处理。

在三个阶段下,结合思维型教学的五大原理划分出四类课型:

激发兴趣的导读课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通读指导课

依据学情,聚焦学生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精读课

专题探究、实践思辨的阅读汇报课。

通过开展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

1

粗读阶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粗读阶段,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阅读方向,我们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活动。一是阅读《费孝通小传》、《乡土中国后记》、《重刊序言》,让学生写一点感悟。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人论事,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乡土中国写作的背景,敬其人亲其文,拉近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活动是阅读温如敏先生《乡土中国导读》。借助此文,给予学生第一遍粗读指导,消除学生阅读的畏难情绪。

2

精读阶段,把脉学情解决疑难

在精读阶段,我们首先基于学情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把脉学情,找准学生第一遍粗读后的问题与需求,明确第二阶段教师应如何精准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学生问卷数据分析,我们明确了学生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缺乏精读下去的动力

2.学术术语理解有难度

3.文章逻辑思维理不清楚

4.今天为何还要读这本书?

下面以《乡土本色》一章为例,我们围绕这四个问题设计了精读导读课的四个活动。

活动一,就《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说的现象,写下自己的感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经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不仅仅是读书本,更是在读自己的生活。

活动二,阅读《乡土本色》的删减版,思考删减的依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论述类文章的观点、论据、结论,掌握删减法,从而迅速的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活动三 ,根据删减版《乡土本色》,明确乡土社会的特点,并绘制思维导图。设计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厘清作者论证思路,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

活动四,结合现实,抛出两个问题:“我们传统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今天还存在吗?如果有变化,请举出变化的表现”“请结合现实材料说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有哪些优缺点,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辩证地思考《乡土中国》的观点对于现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继承发展。

学生明确了精读方法后,我们设计了基本的活动来引导阅读小组有效的展开自主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完后要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形成精读报告结合,读写结合。小组间相互阅读报告、交流汇报,同学互相启发。最终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真正的完成学术类著作阅读方法的自主建构,以及对乡土中国文化意义的深入解读。

3

运用阶段,走向真实情境

精读阶段完成后,学生真正的走进了《乡土中国》,但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走出《乡土中国》,读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和走向未来。于是,在实践运用阶段,我们整合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以“我们的家乡还有乡土特点吗?我们还可以用书中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中国社会吗?”为核心任务,依托真实情境,设置了一系列生活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更深入地阅读。

三个环节,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下面以运用阶段的《乡土中国》阅读课为例,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互读,依托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探讨与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中完成学以致用。

我们在课前做了两个准备,首先是明确乡土中国的内涵,运用对照概念明确核心概念内涵的方法,在乡土中国中寻找对照概念,在传统与农村这两个方面明确了乡土中国的内涵。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把书读活,以扭转被动阅读、机械接受,实现读中有思,学以致用为设计宗旨,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乡土中国与自己的联系为目标,设计了加+1 课。

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定位为:

1、建立文本间的联系,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知识与方法解读其他文本中的问题。

2、发现《乡土中国》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借助《乡土中国》更好的认识现实。

3、学会从现象中提炼典型问题,运用《乡土中国》里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教学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阅读《红楼梦》,从《乡土中国》看宝玉娶钗弃黛,实现学生对于文本阅读方法的迁移。

环节二让学生进行族谱调查、家族职业调查、微信家人群调查,建立乡土中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环节三,我为“家乡振兴”提建议,选取了班级学生家乡的两个典型,引导学生分析村子的利弊,为家乡振兴提建议,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三个环节实现学生从文学到生活,从个人到社会实现的知识迁移。

1

环节一  搭建文本之间的桥梁

环节一,“从《乡土中国》看红楼梦里宝玉娶钗弃黛”的活动设计源于学生的真实疑问,某学生在暑假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提出了疑问:“宝玉明明爱的是黛玉,为什么最后却娶了宝钗?”教师从学生的真实疑问出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引导学生把《乡土中国》与其他文学作品建立联系。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运用《乡土中国》中的方法与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

差序格局:林黛玉的家族势力没有薛宝钗大,贾府需要扩大关系,巩固贾家权势,所以选择了薛宝钗

长老统治:长老的意见是不容反驳的,宝玉最终选择娶谁,是由贾母决定的。

名实分离:薛宝钗身体健康,而当时林黛玉身体状况差,林家衰弱,时势权力发生了更替

礼治秩序:林黛玉与宝玉之间发生私情、忘情,是不被当时社会道德所允许的。

2

环节二 多方调查,勾连现实生活

环节二,设计了“我的家族调查”活动,这个活动是在现实生活的范畴里,比照过去与现在,认识家族的变与不变,意在建立乡土中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我的家族调查中,教师设计了族谱调查,家族职业调查、微信家人群调查三个调查活动。

族谱调查旨在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关注现代社会在血缘与地缘关系上与乡土社会的异同,思考血缘家族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教师在分组讨论会时,可以建议学生选择典型的样例,关注名字的变化,关注人口的变化。

我们设计家族职业调查,引导学生从血缘继替、长老统治、家族特点等角度去分析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异同。学生首先分析了家族里的就业情况以及职业发生变化的原因,接着探究职业变化与相同中国的联系,总结出职业变化的两点原因:社会变革,文化程度变高。并且他们还结合着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走向去对比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微信家人群调查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例子并绘制了简要示意图,帮助学生明晰插叙格局在今天的亲属关系中依然存在。同时学生也认识到现在的社交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亲人间的联系,使原本因地缘带来的亲属间的疏远变近了。

3

环节三 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环节三,设计了“我为家乡振兴提建议”活动,这一活动力图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我们从学生们提交的家乡调查当中,选择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子。一个是地处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新街镇的河源店村,以此作为依然保存着乡土特色的偏远山村的代表。另一个是梅所屯,村子地处城乡结合部,以此作为偏现代化村庄的代表,要求学生们运用从乡土中国里学到的知识,分析这两个村子的利弊,为这两个村子的振兴提建议。

这一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首先带着学生们以梅所屯为例,构建思考支架,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学生们经过了思想的碰撞,意识到梅所屯地处城乡结合区,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仍然保留村落的形态,多数村民仍居住生活在村子里,所以这里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对村民纠纷频发的现象,学生提出建议“村中组织有威望的长辈和村干部进行调解”。

但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该村,这里不再是传统的以血缘为主的乡土社会,如何更好地接纳、管理那些与本村人并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的外来人口,是影响村子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们建议可以向相对固定的、居住在本村里的外来人口开放村务,让他们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与建设,让他们从村外人转化到村内人。扭转公私之分,能解决一部分因为私而带来的矛盾。基于这样的一个示范,之后让学生们独立分析河源店,为河源店村的振兴提建议。

从这个环节,我们引领学生从现象当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敢于提出具有一定批判意识的观点,能够有理有据地加以分析。同时通过调研分析、撰写报告,获得对当下中国乡土性的创新性认识,激发对当代中国的进一步探索热情和对中国未来的审慎思考。

最后,以阅读《乡土中国》的一个语言练习作为本节课的收尾,让学生回顾学习活动,表达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沉淀课堂收获,自主建构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

本文整理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王娅老师、张娜老师在第四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的分享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