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综合、实践是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三个关键词。教师如何立足单元教学视角,指向学生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真正落实新课标“做中学”的要求,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迹可循?
本文提供了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该案例以问题+项目为内容载体,以课堂学习支持单记录并促成学生思维发展,为教师提供参考。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设计单元进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科素养?
※ 如何设计课堂学习支持单,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和迁移?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上以素养为导向,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同时注重“做中学”,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学如何在探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追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与迁移?我们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简单电路》为例,把单元进程学习转化为五个核心问题与一个项目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课堂学习支持单支撑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迹可循。
指向学科思维
为单元教学定标
1
借助课标支架,系统梳理单元教学路径
根据2022版义教科学课标,《简单电路》单元涉及的核心概念及学习内容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核心概念),“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学习内容),“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核心概念),“3.2电磁的相互作用”(学习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单元(二年级下册),具有理解1-2年级学段“1.1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内容要求)的基础。
依据学段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的学习将落实科学课程标准3-4学段的内容要求,本单元的学习将为7-9学段进一步学习以下内容要求打下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逐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本单元指向的核心概念及其进阶路线
2
结合学生经验,确立素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立本单元的素养目标与实施单元教学,我们首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对电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知道有的用电器要接上电源才会工作,但对于生活中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的电器如何工作等问题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在过去的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简单电路作为探究对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基于现有的概念水平,丰富对简单电路的认识。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我们以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确立了本单元的素养目标。
▲本单元素养目标
问题+项目串联单元进程
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线索
基于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素养目标,我们以模型建构-用模型解释-用模型理解复杂应用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本单元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认识-理解-应用-迁移四个阶段的思维进阶过程。单元整体围绕五个重点问题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问题一:西红柿怎么做成电池?
问题一通过制作果蔬电池活动,感受电的产生,激发对生活中电现象的关注。制作果蔬电池是对有关电的知识的继续学习,也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总结。该活动作为一个拓展活动,富有趣味性和科学性,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直流电的产生,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电现象的关注。
问题二: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一个小灯泡,有几种连接方法?
问题二旨在让学生知道采用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学会解暗箱的方法。本环节主要围绕“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一个小灯泡,会有几种连接方法?”这一问题开展。看到使用不同的连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顺势通过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了然于胸,让探究目标更加明确,探究过程更加有效。
问题三:如何区别物体的导电能力?
问题三通过检验17种常见物体的导电性,归纳出易导电和不易导电物体的主要特性,自主建构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模型。在本环节,教师主要围绕“如何区别物体的导电能力”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导体、绝缘体的科学概念模型,带领学生利用新工具对17种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物体是否导电的汇总分类结果,帮助他们自主建构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概念。
问题四: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问题四依据点亮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归纳分析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最终建构这样的认知:电流经过灯丝形成闭合回路时,小灯泡才能亮起来,说明学生在思维层面建构了电路的认知模型。
问题五:根据检测结果,合理推断暗箱中的电路连接
问题五利用电路检测器不重复、不遗漏地检测电路暗箱,根据电路检测器中灯泡的亮灭、明暗等情况,对暗箱内部的电路连接情况进行合理推断。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电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能设计电路,能根据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用另一种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实际装进暗箱的电路元件来预测电路的连接情况,依据检测结果反推暗箱中可能的连接情况,体现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为了让学生真正拥有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设计了“设计并制作发光贺卡”的持续反馈与应用项目,要求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卡片式或合页式发光贺卡。在项目支持上,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材料说明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应用和迁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落实课标“做中学”的要求。
▲项目材料表
以思维为靶向
设计课堂学习支持单
为了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本单元的五个核心问题都设计了对应的课堂学习支持单。课堂学习支持单记录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科学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发现和总结汇报的重要依据,对于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导向与留白——留足思维空间
发挥课堂学习支持单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价值,使其成为探究的指南针和实验的方向盘,成为学生实验探究的支架。
例如,在设计《电路暗箱》一课的课堂学习支持单时,笔者设计了“连接点”与“小灯泡的变化”两项记录内容,在记录单中标注了一组“连接点”的连接方式(A—B、B—A),其余检测点的连接留白,由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检测连接,这样既为学生指明了电路检测器与连接点的连接方法,又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的空间。
▲《电路暗箱》学习支持单
又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的课堂学习支持单中,列出学生常见的三种点亮小灯泡的方法,既给出连接范例,又留足空间,让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连接方案。
▲《点亮小灯泡》学习支持单
课堂支持学习单设计有梯度、有留白,具有明确实验重点与实验方法双重目标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由掌握学科知识逐渐向形成学科思想方法转化,成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的“扶手”。
2
暴露与聚焦——激发思维碰撞
学生的前概念具有顽固性、隐蔽性和不连贯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可能存在科学概念和前概念不断博弈的现象。课堂学习支持单中设计的简洁高效的预测环节,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聚焦学生共同的疑点。
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在学习支持单的引导下,学生预测和检测各种物品的导电性,用简单的记录符号(“√”或“×”)直观记录小灯泡的亮、灭情况;学生对空气、电工胶布、铅笔芯、漆包线、豌豆叶、食用油这几种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存在质疑,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前概念,同时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导体与绝缘体》学习支持单
在后续检测和交流汇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存在质疑的物体的导电性,引发学生对导体共性的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从而形成学习自信和产生探究兴趣。
3
评价与激励——促进思维发展
对学生的实验记录进行有效激励评价,能让学生感受付出的快乐,体验到实验记录带来的成功,产生记录的兴趣,乐于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实验记录中。
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采用组内生生互评的形式,能够及时强化电路检测的正确操作方法,明确实验操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
▲《导体和绝缘体》学习评价表
课堂交流展评中,由学生、教师共同参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科学实验技能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形成性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也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达到以评促学、促进思维发展的目标。
本文素材来源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 |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郑之翔 杨丽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