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大策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塑造Al时代核心竞争力

2023/2/3 10:38:39  阅读:139 发布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工智能也在快速的发展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很多智能机器人已经进入家庭,替代了部分家政服务,甚至出现了AI考官”、“AI绘画师”等等。未来很多领域的人类工作都可能会被AI取代,但AI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大脑中特有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

身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具备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中,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从五个方面为家长出谋划策,有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策略

人机共处时代,“创造”才能突出重围

我们生活中出现的AI(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多:人脸识别、无人超市、智能家居……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AI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便利,甚至能够做一些人类所做的工作。目前越来越多企业试水AI面试,不少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会遇到“AI考官”。根据相关调查,AI面试已应用于快消、银行、咨询等行业,外企、国内大型制造企业、通信公司、银行等均有使用,在行政、柜员、客服、工厂操作工等职业要求标准化较高的岗位招聘中,AI面试官出现得更为频繁。

其次就是最近热度比较大的AI绘画,更是颠覆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你可以把脑海中的画面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尽可能细节化,然后点击鼠标,只需要几秒钟,就能获得一张高度渲染的精美

。当然,你也可以只模糊地输入几个字,描述越模糊,得到的结果越出乎意料。哪怕你连画笔都没拿过,也能利用AI“画”出一幅梵高的《星空》和莫奈的《日出》。

▲基于AI软件生成的油画风格图像。图/Clangorwind

AI考官”到“AI绘画师”,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很多领域的人类工作会被AI取代。但人类终究是机器的使用者,机器只能替代一些重复性、计算性和记忆性的工作,人脑所能够产生的创意与思想则是机器所不能够替代的。因此,在与AI人机共处的时代,孩子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作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突出重围。

创造性思维在今年9月成为了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2022年新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简称PISA 2022)的测评亮点,也是继2012年的“财经素养”、2015年的“合作式问题解决”及2018年的“全球胜任力”后,PISA测评试图探索的第四个“创新领域”(innovative domain)。

在测评领域的选择上,PISA向来着眼于全球教育的发展动向,此次尝试也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传统,关注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给各国教育改革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多,创造性思维在帮助年轻一代应对全球变革方面的价值愈发凸显。

“力”并举,轻松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哪些方法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建议从敏感力、流畅力、变通能力、精进力与想象力五个方面来提升与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1

敏感力

敏感力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有洞察入微的关观察力,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抓住焦点,看清本质,找到不足,从而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敏感力的培养首先要超越习惯、超越常规,有意识地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例如你总是带着孩子去同一家餐馆点同样的菜,那么下次不妨尝试一个新的餐厅或者点一份不同的菜,让孩子有新的体验。这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一种超越自己的习惯,超越自己的常规的一种心理的感受。

在新的地方,在新的环境里头,父母也可以提倡孩子找一找自己的感觉和以前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一些新的突如其来的发现和顿悟。然后和孩子讨论这些发现和细节,交换彼此的感受和看法。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就会慢慢的找到这样的一种超越常规的快乐。

其次,在鼓励孩子深入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尤其要关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并告诉孩子,凡事都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留意、倾听、接触。不要只是看事物的表面,还要想想这里面有没有一些规律,有没有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在自己熟悉的家门口、校门口,或是经常去的地方,再走一走再看一看,换一个心境,换一个视野看看他能不能看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以及以前忽视的一些地方,回家之后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样的观察,同时鼓励孩子每一次观察之后记录下来自己新的发现,让他有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习惯和能力。

父母还可以经常让孩子闭着眼睛回想一下自己的观察。比如说今天上学的路上或者是回家的路上,有没有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把这样的细节写下来,和父母交流和分享。

爱斯坦曾经说过,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在科学上本身就标志着真正的进步。因此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在充分了解事物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问题,不断地去挑战我们原有的经验,而不是用所谓的成见和定论来蒙蔽双眼,封闭心灵。

因此,真正阻止创新发生的往往不是不能够接受新的观点或者说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而是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就是天然正确的,从来就没有怀疑我们接受的那些思想观点是不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父母要鼓励孩子尽量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寻求不同的意见,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很多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而且可能会做得更好。

30年前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人的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变化基本上到18岁就会停止,包括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就由18岁以前的经历所确定,而现在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科学心理学的常识。因此人应该不断去学习、阅读、探索,找到新的学习的机会,利用这样的学习机会,才能让我们保持旺盛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所以孩子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够真正的不断进步。

学习的前提是父母要呵护孩子的求知欲望,注意保护孩子对事物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让孩子保持学习特别重要的心理基础,有的家长因为事情多、工作忙,当孩子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往往不加以注意或随意回答,甚至是不理不睬还表示出不耐烦的感觉。

如果孩子年纪小,家长还是应该多一些耐心保护孩子提问题的天性,用心的回答孩子每一个问题。这种好奇心也是创造精神、学习精神特别重要的宝藏。

2

流畅力

流畅力指的是在短时间内构造出大量想法的一种能力。具有创造力的人心智活动比较流畅,不太容易停滞,也就是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出大量的观点、想法和创意,即通常说的反应灵敏、点子多的意思。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弗特曾经把流畅力作为创造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测量标准,常常采用一种单持联想的方法来测量一个人的流畅力。比如说给人一个概念,让其他人尽量的写出来所有能够想到的一些其他类似的一些说法。如何去训练孩子的流畅力呢?大概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培养观念的流畅力,指的是在某一个主题或者观念下能够想到不同的类似事物,例如让孩子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以半圆结构的物体为例,可以想到包括拱形桥、降落伞、游泳帽等等。

第二种训练方法叫做联想的流畅力,是指能不能就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种特定的信息产生相关联的一些想法或说法。例如要求孩子列出某一个单词的近义词、同义词。

第三种训练方法叫表达的流畅力,是指能不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组织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观点。例如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让他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或者是让孩子根据第一个概念列出来它所有能够代表的,或者是象征的工作和类别。例如给孩子一个灯泡,询问他能想到类似的与灯泡有关的工作有哪些,他可能会想到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或者是电工等等。

心理学中有一个常见的创造力的测试,叫做遥远联想测验。该测验根据一些彼此无关的单词,让你尽量写出来所有能够想到的有益的句子,写的越多越好,想的越多,就证明越有流畅的能力。

例如给孩子三个彼此无关的单词:牛、桥、土,看看他能不能把它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可以用这些方法和孩子进行互动的问答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话,还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让这个游戏更加有趣,更加有竞争性。

3

变通能力

变通能力指能够突破常规、变更思维和处理一些紧急事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不断扩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凡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心理学家发现他的思考往往是变化多端,甚至是出人意料的。

大家熟悉的中国文人纪晓岚,就是一个经常有奇思妙想的人,变通能力特别强。曾经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扇面,他写了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出塞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由于一时不慎,纪晓岚将诗中的一个“间”字给漏掉了,但是他机智地说了一句:“臣写的不是诗,是一首词。”乾隆皇帝表示不解,此时纪晓岚就念到: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乾隆皇帝听了以后不禁开怀大笑,这就是一种变通的能力。

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曾提出过一种测量变通能力的测验,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提出砖头的不同用途,这个测验叫做非常用途测验。

一般的学生可能会举出盖房子、砌围墙等等,这些是砖头的常用用途;稍微有些创造力的学生就会回答,砖头可以当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特别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就举出砖头可以压纸、支书架、钉钉子、磨红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跟孩子做一些类似的小游戏,讨论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可以询问孩子军用钢盔除了戴在头上之外还有哪些用途?它还可以扎花,可以做饭,也可以当衣服,也可以做装饰品等等,孩子想的越奇怪,说明变通能力越强。

家长还可以用这样的一种练习让孩子去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举个例子,你和朋友约好星期六下午在学校门外的树林里见面,你提前了10分钟到达,突然想起来你还有一个另外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这个时候,你手上没有笔,也没带手机,只有一张纸,你能想到什么样的办法告知朋友这件事。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想象,鼓励孩子去变通,去发散,去考虑各种各样的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4

精进力

精进力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元素的能力,以便丰富内容,锦上添花,增加趣味性、有效性和完美性。培养孩子心思缜密、思考周全的能力,能够做到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精进力如何培养?父母可以跟孩子玩一些用途测试的游戏,让他尽可能的列举出某一件东西的所有的用途。

比如说空罐头瓶有哪些用处,让孩子列出所有的想法。答案可能有很多,回答的越多越仔细,说明孩子的精进力就越强。特别是越到后期,能够联想到的事情就越少。这个时候父母就要鼓励孩子的耐心、毅力和他的想象力。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来想答案,并且可以给一些适当的奖励。

培养精进力还可以从多数孩子都喜欢做的事情开始。比如说小朋友都比较喜欢的画画,比如说画一座房子,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画完一些常规的画法之后再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让这个房子变得更加的精致优美,功能更加完善,构图更加漂亮。

每当孩子深入一步,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继续的引导他加入更多的元素,可以跟他一起商量,一起讨论。随着这个画面不断地丰富、精致、完美、全面,孩子就变得更有成就感,也可以体会到凡事能够精益求精,精益求精也可以产生的极大的快乐。

5

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能够根据头脑中的一些记忆表象,特别是形象,进行全新的加工、改造、重组,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能力。想象通常建立在生活的感知基础之上,把大脑中已有的图像进行新的形象加工,就会产生新的形象。因此想象通常根据图像信息,而不是根据简单的词和符号。至少有四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他的想象力。

第一种方法是联合。联合就是把客观世界中间从来没有放在一起的属性和特性加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形象,叫做联合想象力。例如把猪和人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大家熟悉的猪八戒,把美女的头和鱼的身子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美人鱼。

类似这些艺术形象在创造的过程中,它的创造者用到的就是这种联合能力。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可以粘合的事物,此时此刻,家长不妨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做一些联合测试。

第二种能够组成新的想象的方法叫夸张,就是通过强调事物中间的一些特性,把它夸张出来。例如要夸张的表达一个人的手特别的长,那就可以画一个特别长的手;或者想象大人国特别巨大的形象等等。

第三种方法叫做典型化。典型化就是将事物中存在的共同特点概括、提炼出来,形成这个事物典型的形象。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经常用典型化来完成想象,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艺术家在画叶子的时候会把所有叶子的共同特点挖掘出来,形成叶子的典型化形象。

家庭也可以典型化,全世界的家庭没有完全相同的。但所有的家庭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家庭成员一定包括妈妈、爸爸和孩子三种身份。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让孩子挖掘事物的共同点,形成典型化的思维。

第四种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是随意的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继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地上的阴影是光照射的影像,就可以联想这个阴影是个窈窕淑女或者是一个彪悍的侠客;桌上的墨迹,可以把它想象成云彩或山峰。这种随意的联想也能够帮助孩子产生创造力,联想也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想象的方法。

父母在运用这四种方法训练孩子想象力的时候,首先还是要随时随地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每天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远处的高山像什么,妈妈今天穿的衣服像什么。

或者可以想象生活中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境该怎么办——假设你走到教室迟到了,同学老师都盯着你看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去想象这样的一种场景,其实能够提高孩子生活的智慧,也能提高他生活的愉悦感,因为我们做到了有备无患。

最后,要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思维,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来做以上的练习,一起去尝试,用小巧思去改变生活,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父母的正面反馈以及榜样的力量会鼓励孩子不断去发挥自己心智的优势,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蓝图。

本文素材来源于彭凯平:【心理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