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实施核心问题驱动下的单元教学,实现素养的进阶?

2023/2/3 10:20:23  阅读:12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星教师 ,作者潘诗雨

落实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在于单元的核心——“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围绕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丰富“问题”、解决“问题”四个部分,帮助老师好架构单元学习。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设计单元核心问题?

※ 如何将知识点串联融入问题?

※ 如何丰富问题并解决问题?

新高考和新课标的改革更加要求老师们重构学习,注重素养。教师一边啃着教案一边也在默默苦恼:“教材课本已经编好了,我不按教材上,怎么上?”

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此来达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其实这中间,关键在于单元的核心——“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丰富“问题”、解决“问题”四部曲,是帮助老师架构单元学习的好帮手。

设计问题——从问题出发,让课程富有探究性

一个单元的核心问题从哪儿来?学生。

如果我今天绞尽脑汁备课半天,一心想着我怎么上比较牛,而不是我的学生怎么学更合适,那我的课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随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会省力。

学习的核心并非知识,而是可以迁移到真实世界的概念、技能。孩子们天然的问题比我们处心积虑想出来的问题来得更真实,更原汁原味。所以老师在设计单元核心问题时,应当放下笔杆儿,走进学生中间,去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他们的问题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我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也会成为激发我设计课程的原动力。

从孩子们的“小问题”,引发我思考背后的“大问题”,再将这个“大问题”变成我的单元核心概念,成为我组织和设计单元的依据。

有一次,孩子们课后阅读时提出的“长颈鹿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的问题就启发了我。之后,我和老师们齐心协力,迅速围绕这个问题将生物的适应性整合成为了一个单元,将单元的“大问题”设计为:“生物如何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围绕这个“大问题”,我和老师们集体备课,整合了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以长颈鹿为例展开并完成了为期五周的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单元引导性问题,是探究的线索

从问题出发、基于概念的单元教学,是让一个基于概念的“大问题”成为单元的核心探究问题,教师围绕它架构整个单元。设计的单元“大问题”有了,难点又来了:如何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起来融入这个“大问题”中呢?

在一个单元中,教学目标通常以概念、知识、技能三大板块呈现。相应地,单元中“大问题”下的引导性问题也应基于这三个板块来设计。所以这里的引导性问题分为三类:概念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辩论性问题。这三类问题我常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六个认知层次紧密结合起来。

针对低层次思考技能——“记忆”和“理解”板块的教学目标,我比较常用事实性问题来提问。例如“某一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里包含了什么?”“谁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等。

在长颈鹿单元中,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就包括:观察长颈鹿,并用优美词语描绘长颈鹿的外观特点。将这一条教学目标转换成可以分享给学生的引导性问题就会变为:长颈鹿长什么样子?事实性问题相对简单、明了,也更容易设计。

而概念性问题和辩论性问题则是针对如何调动学生高层次思考技能,比如“应用”“分析”“整合”“评估”等一系列教学目标。这两种问题设计起来会相对复杂,对老师来说难度也更大。如何转换呢?

这里分享一些我日常备课时从IBPYP(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借鉴过来的小技巧。大部分的教学目标逃不过几个重要概念——形式、功能、原因、联系、变化、观点、责任,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一一对应这几个重要概念进行头脑风暴,再从一大堆问题中择优选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以我刚才提到的长颈鹿单元为例,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例如,在探究长颈鹿单元时,头脑风暴出来的问题就会有:

 

形式:长颈鹿有什么特点?长颈鹿吃什么?长颈鹿怎么睡觉?长颈鹿生活在哪里?长颈鹿的生命周期是怎样?……

功能:长颈鹿的脖子可以用来干什么?长颈鹿怎么躲避它的天敌?长颈鹿为什么不吃地上的草?……

原因:长颈鹿的花纹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为什么长颈鹿的舌头又粗又长?长颈鹿为什么站着睡觉?是什么导致了长颈鹿濒临灭绝?……

联系:长颈鹿的天敌是谁?如果没有长颈鹿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

变化:长颈鹿以前长什么样子?长颈鹿的数量有变化吗?……

观点:长颈鹿脖子长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辩论性问题)……

责任:长颈鹿濒临灭绝,我们需要将长颈鹿放进动物园保护起来吗?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濒危物种?我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长颈鹿?……

当确保围绕我们的主题和单元“大问题”的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相应的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会再次进行筛选。这次的筛选就更重要了,因为需要结合最终的评估,以及想要达到的学习成果。这也是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评估、活动一致性的关键。

根据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本单元表现性评估方面达到的成果,我们再次将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聚焦。选取了“长颈鹿的外观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哪些可以帮助它在野外生存?”“长颈鹿生活在哪里?”“长颈鹿的天敌是谁?”“长颈鹿以前长什么样子?”“长颈鹿濒临灭绝,我们需要将长颈鹿放进动物园保护起来吗?”等引导性问题来聚焦“生物为了生存会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这一概念性目标。

这些引导性问题不仅是单元教学中引出每节课的重要线索,更是理清教师每节课课时目标的指向标,是向孩子们提出的“核心问题”。这样你才可以在一节课中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背后的知识、技能、概念的相关讨论。

丰富问题——让孩子参与引导性问题的设计

熟悉了如何架构整个单元设计之后,我会慢慢思考几个问题:既然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在向孩子们提出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放在哪里?我是否可以将孩子们的选择权更多地囊括到课程设计里面,成为孩子们的课程设计?

所以,我开始尝试在单元开始的前几节课将单元的“大问题”抛出来,慢慢放手让孩子们掌握主导权,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提问。和老师们头脑风暴的步骤一样,我会给予学生一些重要概念的指引,再把头脑风暴的过程移交给学生。这时老师们会发现,孩子们90%的提问和老师们的预定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匹配,而剩下的10%会给到你非常大的惊喜。

当然,很多的好问题也会在单元教学进行过程中迸发出来,比如在长颈鹿单元开展前老师们的头脑风暴中,引导性问题多集中在长颈鹿和野外生存的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上面。

而学习过程中,一位学生却针对城市动物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宠物猫和宠物狗也需要适应环境吗?它们没有天敌也不缺食物,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像这样从课堂探究话题中得到延伸,迁移到其他真实情境的好问题,我们会随时根据孩子们的理解、兴趣以及跟单元学习的关联程度调整进我们的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再相应地灵活选用一些教学材料来配合使用,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解决问题——千万别忽视你的课堂提问

虽然以问题来架构的单元大框架为每节课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落实到课堂实施依然不能轻视。

单元“大问题”以及清晰地提出单元的引导性问题让你的课扎了根、有了依据。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来促进孩子们解决“问题”呢?

首先,每节课都问问自己,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60%的课堂提问都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只有随时指向教学目标才可以有明确的提问方向。而可以涵盖教学目标的引导性问题本身质量高,就可以拆解成许多的小问题。

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你的引导性问题,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在拆解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好办法可以帮助你提取高质量的问题,在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你的教学。

1

办法一:对课堂问题进行自我评估

用开放式问题代替简单的YesorNo”问题,让你的问题变得更有价值起来,学生也更有解决它的兴致。那怎样才算是一个可以促进孩子思维和探究的问题呢?我通常会用“自我评估表”进行评估。

▲自我评估表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在讲长颈鹿的生活环境时,可能会提问:长颈鹿的栖息地有哪些特点?想要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更开放的好问题,可以这样改:“如果你可以改变长颈鹿的生活环境,你会改变什么来让长颈鹿生活得更好?”

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准确指向长颈鹿的栖息地相关的知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调动他们对栖息地的知识,也需要对长颈鹿本身的特点、食物、天敌等的了解,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作答,并且答案不是唯一的。

2

办法二: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

一个好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思考本身远远比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更加的重要。在我的课堂,踊跃举手的孩子在慢慢减少,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了,而是他们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我常常会在提问后,给到每个孩子10秒钟以上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需要思考、组织自己的想法。10秒以后,重复一次问题,但仍然不会让他们匆匆举手,而是让他们先和同伴说一说,利用同伴分享的机会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和逻辑,练习一次。

然后在我认为大家“准备好了”的时候,再请一到两位同学来进行全班分享。这时候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非常踊跃地举手,因为他们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自信,分享起来也会更加流畅、清晰。久而久之,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大地提升。

单元教学并不可怕,从学生身上找你的单元“大问题”,根据评估和学生一起提出环环紧扣的“引导性问题”,再将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去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过程。

来源 | 星教师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