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学习目标的结构
表述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
行为条件:明确限定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它既说明了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完成目标所规定的行为,也说明了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可以在物理考试中使用计算器”、“在几何证明题中,给学生提示作辅助线的方法”以及“写实验报告时,实验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开展讨论”,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
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描述,可以用定量、定性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来表示,具有可测评性。例如,“1分钟内做25个俯卧撑”,“用卡尺测量钢管管壁的厚度,误差在0.3mm以内”。
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
谁?(学习者)
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学习目标的表述方法
课堂学习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学习者――
(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行为――
(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条件――
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程度――
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撰写注意事项
①学习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以后的行为,而决非教师的行为,所以一定不要把目标写成“教会学生……”或“教师将说明……”等等。有的目标虽然省略了教学对象,其实在这种目标中教学对象仍然是学生。
②学习目标中的动词应该具有可观察性。比如教师常常使用“理解”、“体会”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获得的能力,有时为了强调教学效果,还在动词的前面加上一些副词来表示程度,如“深刻理解”、“认真体会”等。这样的表述并没有反映出学习目标的类别和层次,还有可能使教师的理解出现偏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因此在描写行为时应避免使用这样的动词。
③不要把学习目标写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教学程序,例如,“让学生做5分钟仰卧起坐”,这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并没有表现出学生学习后的最终行为。
④在描述条件时,应注意不要把教学方法或教学顺序当成了行为的条件。例如,“阅读完参考资料以后,学生能够……”这只是教学顺序,而不是行为的条件,可以改成:……可以阅读参考资料……
⑤标准是用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完成所规定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而不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最低要求。例如“学生能以90%的准确率,从一组自然数中找出质数”是一个学习目标中的标准,而“60%的男学生能在13秒以内跑完100米”则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最低要求。此外还应注意标准要规定得恰如其分,真正体现学习目标的要求。
⑥目标写完之后一定要看能否完成并通过一定手段检测出来。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