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情分析的撰写——如何写课时计划课程之一

2023/2/3 10:04:55  阅读:120 发布者:

圣人施教, 各因其材, 以其知之, 喻其不知。

学情分析内容包括哪些

 进入真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面临的情况是,布置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按照预期完成。由于任务太过复杂,学生和家长齐上阵的情况也不少见。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够理解这群学生,导致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能力,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了设计合适的任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学生:

1.学科知识

首先,厘清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科知识,判断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

比如,数学课上,当教师为学生布置制定一日计划的任务时,需要学生先掌握更小的时间单位,能够理解整时、半时、分钟等概念。

2.个人经验

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学生所拥有的关于该任务的背景知识、个人经验也是教师需要考量的维度。

我之前在一个农村小学访校听课,老师用坐地铁作为任务背景,但这些农村孩子大部分没有过坐地铁的经历,课堂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3.学生兴趣

有时候,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很多学生会对此应付了事。在设计学习任务前,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对于该任务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动机。

例如,最近两年《孤勇者》这首歌十分流行,很多老师就尝试在自己的学习任务里面引入相关元素,殊不知,中学生却告诉我,《孤勇者》是小学生喜欢的歌曲,我们早就不感兴趣了。你看,把握学生的兴趣,这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4.能力基础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除了需要先前知识,还需要一些能力基础。教师需要评估学生是否已经具备那些完成任务时所必须的能力。

在实践中,很多老师会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但细问起来,大部分老师对于自己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自主学习能力都不是很清楚,更没有细想如何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而在自主学习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意识到,自主学习是一项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培养和发展的,不是简单布置一个自主学习任务就不管了。

5.难点预测

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预测学生完成该任务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应对挑战和障碍。

例如,在很多跨学科的项目中,项目管理本身就相当复杂,也常常成为完成项目的障碍。这时,老师们就应该提供成熟的项目管理工具,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持续给予项目管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项目管理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上。

不过,日常和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老师们往往忽略“能力基础”和“难点预测”这两条的分析。如果这两项处理不好,项目很容易烂尾。

我看到很多项目制学习中,教师希望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但是教师设计任务时并不知道学生们当前的合作能力水平,也没有设计专门的支架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导致学生们合作不起来,有效地合作成为了学生完成任务最大的卡点,造成任务目标无法达成。

针对上面这种情况,我们区分了“任务需要用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任务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作为老师,只有确认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合作能力时,才能够设计需要“用合作能力”完成的任务。否则,在课程的学习目标中就应该把合作能力放进去,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环节来支持学生发展合作能力。

怎样获得这些学情

上面我们知道了理解学生的基本维度,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理解学生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大家在实操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1.观察法

通过简单的观察,教师就能够收集到很多关于学生的信息。比如,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他们对什么话题、活动感兴趣,在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合作时他们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处理冲突的能力等。

我的一个同事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设计了一个合作比赛的任务,希望学生在分组竞争中学习合作的方法。可是,任务刚进行到一半,有两组学生就打起来了,同事的精力就从教学转移到了劝架中。

课后复盘时,同事回想起,其实他自己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个班的同学在办公室处理各种冲突事件,有吵架、打架等。但在备课时,却忽略了将自己的日常观察和“理解学生”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联系起来,造成了一次教学的失败。

2.问卷或调查法

除了日常观察,我们还可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一个小问卷或小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点、思维方式等,一般建议问卷或调查的篇幅不用太长。

比如,在语文的单元教学中,如果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仔细地观察”。老师可以在授课前,给学生发送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已具备的观察能力,哪些是学生容易观察到的,哪些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问卷问题如下:1.在你每天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好看的景色?2.在我们的校园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3.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法

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一对一沟通能够最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特别是那些阻碍学生达成目标的难点,通过有设计的问题串,能够明确地诊断出学生卡点。

在一对一沟通中,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是最重要的。

教师不要为了鼓励学生,而否认学生对于困难的判断。“这其实并不难,你试试就知道。”这样的反馈,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同时阻碍学生更多地表达。

同时,教师要擅于“友善地”提问。尽量少用“为什么”作为开头来提问,这样的问句容易让学生感觉是在被责怪。教师可以说“关于这个困难,可以再多说一些细节吗?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另外,如果直接问学生的困难,学生可能很难想起,或者说很难意识到。这时候,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做选择,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

4.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沟通法

家长是学生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过往经历,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快速收集一些信息。

比如,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教学核心概念是“集体活动”。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基础认知、个人经验和个人兴趣,可以在课前,向家长发送调查问卷,提出两个问题:

1.周末,你会带孩子参加哪些活动?

2.孩子最喜欢的周末活动是什么?

学生在其他任课教师课上的表现,也是我们可以重点参考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跨学科稳定性的能力和素养,比如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5.过往学习记录分析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已经在校一段时间的学生。如今,大部分学校已经有了记录结果评价的数据库,部分学校还建立了过程评价数据库,甚至还有电子化的学生作品档案袋,分析和利用好这些资料,也能够为教师理解学生提供很大帮助。

6.团队建设活动法

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设计一个与实践任务相关的团建活动,通过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氛围,让学生们体验任务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在一个小的模拟环境中收集学生们的反应。

比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学会分类》上,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书本混在一起,然后用最方便找到的方式进行分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唤醒自己的已有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到学生对于分类、分类标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学习任务设计。

如何写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