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单元导读 | 解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

2023/2/3 9:53:22  阅读:162 发布者: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要点解读

/田贺书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追求。

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所选课文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节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其主人公分别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思想家、革命街、文学家鲁迅以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

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角度看,阅读这些作品,能让学生感受这些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他们对于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人叙事之作。写人叙事的作品很多,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至爱亲情”,第三单元“学习生活”,第五单元“动物与人”,第六单元“想象之翼”中的多数作品都属这一类。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以为这个单元要学习如何叙事,更不能以为本单元要学习“形散神不散”。

因为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教学要求是这样的:

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知,本单元4篇课文要实现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精读的方法”。

什么是精读呢?

精读

精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即精细深入的阅读。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把字字句句读明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水平。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经过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理解。一般要读数遍,其过程为:(1)初读,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生词与问题,经查阅工具书,求得初步解答,理解全文大意。(2)细读,逐字、逐句逐段地读,经仔细琢磨,将字里行间的含蓄、比喻、言外之意体会出来;将作者的思路、情感理清、读懂;记忆必要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3)深读,从写作角度去读,分析作者的立意之深,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之巧,思想情感表达之真切,从阅读中学习作文。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27

可见,“精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内容。

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为了传授“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这种精读方法,“其过程为:(1)初读,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生词与问题,经查阅工具书,求得初步解答,理解全文大意。(2)细读,逐字、逐句逐段地读,经仔细琢磨,将字里行间的含蓄、比喻、言外之意体会出来;将作者的思路、情感理清、读懂;记忆必要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3)深读,从写作角度去读,分析作者的立意之深,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之巧,思想情感表达之真切,从阅读中学习作文。”在引领学生反复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之后,精读教学才算完成。

作为阅读方法,其目的是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如何精读?百度百科说应该经历下面的步骤:

百度百科

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

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

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

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

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

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

8.理解典型案例

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

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11.运用例子进行联想

12.自我思考一下假设性的问题和情况

13.把已经理解过的东西用自己想法再次复述一遍

14.写读后感

我没有考察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准确,是否符合阅读的逻辑,我要解释说明的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关于精读的教学没有要求教精读的全部,只是要求教学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单元导读中语文素养教学要求中的第二句话: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

及指向的核心素养

这是由其句间逻辑关系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语言连贯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话题链”,这句话是对前一句话“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的具体解说。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的策略、方法及内容。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是教学的起点,认为学生已经具有这样的能力,是不需要在本单元教的。因为“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素养教学要求: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其途径(方法)分别是“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

“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有所涉及,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要求;“字斟句酌”,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内容,七上一“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七上二“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八上四“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八下三“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意味着要传授“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透过细节描写”是意味着要为八上二单元打下基础,进行细节描写的教学。(八上二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教学八上二时,细节描写将是教学的起点)

本单元的人文素养教学要求,应该在落实语文素养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不能为之单独安排教学环节。这样处理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及叶圣陶先生 “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情感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的建议。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要求我们要教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包括文本的意义和写法: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文中人物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2.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由于“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已有所涉及,因此,“对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分析细节描写”是教学重点,“字斟句酌”“分析”则是教学的难点。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目标不能照搬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单元教学目标具体化。

附: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并限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以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

行为条件:明确限定。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的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

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便是对“写出观察记录”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

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

?(学习者)

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学习者――

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行为――

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条件――

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程度――

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结: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目标设计表述注意方面: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转载 | 河北名师田贺书工作室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