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新课标到来后,发挥技术效能,助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
2023/2/3 9:40:52 阅读:15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作者王永春
发挥技术效能,助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
文 | 王永春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准备,各学科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学科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都需要经历从课程标准的研制颁布,到教科书的研究编写,再到教研培训、课堂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其贯彻落实可谓任重道远。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作为教材编者,我们在研究和准备编写小学数学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将纸质教科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同步开发数字资源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据悉,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要求在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中合理选用信息化学习环境。个人认为,若想借助信息技术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可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与创新。
一是纸数融合联动,打造全媒体课程资源生态系统。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但总体来看,学校目前使用的数字资源和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在常态化应用和使用效果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在数字资源和平台的标准建设、各级数字课程的界定和开发资质的确认、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审定、数字知识产权的保护、全媒体高质量教育生态等基础研究上的不足。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建立包括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教学资源、考试和评价系统等的全媒体课程资源生态系统,并像管理纸质教科书和教育资源一样,建立完善的数字资源和平台管理与运作系统,凡是进入课堂的数字资源必须经过审定,为师生营造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助力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
二是满足个性需求,定制拓展资源与增值服务。一方面可以围绕地方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与教研,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指导,提供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拓展资源、教学设计优化系统、交互工具开发、智能评价考试体系、智能作业设计和题库、学科实验室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字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业成长数据,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智能数据分析系统为其量体裁衣,优化配置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教学,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实现更大的学习成效。
三是打破边界,延展学校和教室的时间与空间。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可以实时在线共享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的经典课例,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间教室、某一所学校。我们还可以应用VR/AR技术模拟现实情境和跨学科综合情境,再现学科历史文化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学科历史文化与现在以及未来的动态发展脉络,并实现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场景整合。
我们坚信,一旦自上而下的具体政策出台,与自下而上的开发创新动力形成合力,信息技术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文章来源于《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