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桃李微教育 ,作者苗沐霖、李涛
强化技能及其功能
一、强化技能定义
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强化技能说明
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其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有效控制。这些间接经验作为教学材料的刺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判断、推理、联想等证实,很多情况下是来自教师的反馈。这些反馈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排除了不正确的行为或认识。强化体现了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熟练掌握强化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等。只有这样,他们的智力和个性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都处在发展阶段,注意不易集中、注意保持的时间短,兴趣不够稳定、行为控制能力差、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行为受情感的影响较大等,需要有效地培养和训练。适时适度地运用强化技能,对于改变行为作用会更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再把暂时的、短期的神经联系转化为长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表扬,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佳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意识问题;但对于接受表扬的学生来说,则意义大不一样,他们会把教师的表扬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取悦于老师时,学生便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老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所以,强化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技能。
三、强化技能的功能
功能一,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功能二,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促进学生将正确反应行为巩固下来,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功能三,在学生的尝试性认识过程中,通过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强化技能的类型
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认知强化。
一、运用语言强化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语言强化不仅表达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而且还应对强化做进一步说明。如,接受或肯定学生的回答,表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称赞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学生反应中的正确与错误所在及其原因,使学生对自己的反应有更清楚的认识;调动学生群体互相激励等。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的时候,应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心理学家哈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数学成绩相等的学生分为四个组。给第一组上课前先表扬作业成绩优良者,对本组以表扬为主;给第二组上课前先对作业成绩不好的进行严厉批评,对本组以批评后进者为主;给第三组上课时对学生的作业既不批评也不表扬,但把第一、二组每天作业的情况告诉他们;给第四组上课时,不但不批评不表扬,而且也不让他们知道其他三个组的情况。经过5天以后,各组的进步的情况如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常受到表扬的成绩不断上升;总是听到批评的最初有进步,但以后逐渐下降;既不受表扬也不挨批评、但能听到表扬和批评别人的情况的,开始有进步,以后变化不大;什么情况也听不到的始终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1)短语。比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妙极了、哎呀真好、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
(2)语句。比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得很快。看谁找得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得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得很好。这个问题提得棒!多好哇!
(3)评语。教师在练习和作业中,应撰写激励性、建设性评语。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强化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强化方式。对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解答习题、进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的正确反应和行为,都可以用语言进行强化。
二、通过动作强化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如:面部表情:微笑、扬眉、张口、眯眼、惊奇、皱眉、眨眼、大笑。
身体动作:鼓掌、竖大拇指、侧耳倾听、点头、耸肩抬臂、摇头、抬臂指点、前倾探身、做OK手势。
动作强化的具体形式有:
(1)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如在教师提问后,希望某学生回答,这时,教师就用期待的目光注视该学生。学生感受到这个信息,会受到鼓舞,积极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回答得很完美。
(2)手势。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不过手势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不宜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表情。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它的刺激不但对行为者本人有强化作用,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较强的强化作用。运用这种强化应该以表扬为主,不应该有讽刺、嘲弄的意味,这样会刺伤学生。也不要过分夸张,像滑稽表演一样,效果反而不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微笑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学生从这种微笑中得到鼓舞,不只是对回答的内容,也是对回答问题行为方式的鼓舞。如果微笑突然停止,也是一种强化信息,可能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或错了,可以促使学生重新思考、整理思路、纠正错误。点头、摇头是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惊奇是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
(4)接近。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比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使用标志强化
标志强化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标志强化有: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等)。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
(4)象征性奖励(如带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安排活动强化
活动强化是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1)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一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后经常不写作业,但非常热情,特别爱回答问题。教师给他布置了“查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一任务,第二天,这个学生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学生受到鼓励,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2)让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安排学生代替教师完成某一环节的教学等。
(3)给个别学生布置高一级的习作练习,促使学生新的学习活动。
(4)适当开展竞赛性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因为在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求胜需要会更加激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提高。当然,竞赛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造成气氛紧张,加重学生负担;学习差的学生会因为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和兴趣;在某些情况下,竞赛还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在开展竞赛活动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
为使竞赛能对绝大多数人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即使失败了,也不至于灰心丧气。因为彼此差距不显著,只要进一步努力,下一次就有获胜的可能。第二,按项目分组竞赛。使不同智力、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在竞赛中屡遭失败的学生对竞赛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要鼓励他们自己与自己竞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今年成绩比去年好。这样,同样可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采用一定方式进行认知强化
认知强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强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重复。重复对于知识的记忆非常重要,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经常采用不断重复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板书。教师留在黑板上的内容通常是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能够给学生持久、强烈的刺激,不断强化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记忆。
(3)强调。教师采用讲课时提高语音、变化语调、节奏;板书中变换颜色、加下划线、着重号、变换字体等方式,强调重点内容,起到强化的作用。
(4)练习。进行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进行知识理解记忆强化常用的方法,通过练习,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5)提问。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强化技能的策略
一、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人对强化方式的喜好是不同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灵活地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强化方式。在进行强化时,还应注意变换方式。如果反复使用单一的强化物,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会减弱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1)区别。
所谓区别,是强调教师运用强化技能时,要注意学生个人对强化方式的需要,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强化方式。即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如,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身体接触、给象征性的奖赏物等,强化的效果更好;对年龄大些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教学表扬和批评,强化的效果会更好。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更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强化还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低、中、高年级,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有区别。低年级小学生情感外露,自然,毫无掩饰。高年级学生则多了一些含蓄和深沉,自尊心和虚荣心也增加了。于是,相应的强化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用鼓掌表扬进行强化,还可以发动全班学生给他鼓掌,效果很好。而在高年级采用全班鼓掌表扬的方式,则可能使作答的学生受窘,反而适得其反。
有的学生很腼腆、内向,教师对其强化时应采取比较平稳,舒缓的方式,适当把强化的外在形式弱化。这时的强化效果会很好,否则学生会很不好意思。有的学生很活跃,甚至调皮,教师对其强化时应采取一些比较特殊、不常用的强化方式,并且强化点应十分具体、明确。
(2)变化。
所谓变化,是强调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变化强化的方式,即使同一技能要素,反复使用时,也要有所变化。
强化技能的运用应该注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语言、动作、标志、活动四种强化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强化目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强化方式交替使用,强化技能与其他技能有机结合;强化技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强化的类型要根据所授课内容的特点经常变化;强化技能要素适合学生特点。强化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催化剂,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维。
强化技能是多维的,它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自己三个方面实施。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赞扬,互相支持,推进课堂全面强化的实施。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能总是说:“很好,请坐。”强化的语言要有变化,避免千篇一律。这里的“很好”虽然是强化物,但多次重复,就失去强化作用了。学生只把它当作教师的“口头语”不予理睬。这样的强化语言,对于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很小,没有强化作用。
二、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应用强化技能时,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这点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为重要。外部强化手段主要指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等。对于年幼的孩子,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所起作用更大。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而实践证明以正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意义。
例如,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过提醒后有所改正,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回答问题中有良好表现。这时,教师一方面要表扬他回答问题的行为,同时还应指出,他之所以能正确回答问题,是由于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等现象应采取负强化的方法加以阻止或限制。对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应采取个别提醒,如目光注视,走近并用动作提醒等,或下课个别谈话的方式,而不应在全班面前进行批评。占用全班学生的学习时间批评某个别学生的作法,将会令大多数学生反感,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惩罚一个小组或全班的作法,不仅不能引起学生集体对个别学生的公愤,反而使教师自己站到了集体的对立面。
(3)正负强化结合。
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用力所能及的活动替代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也是从积极的方面限制、阻止课堂上不适当的学生行为的有效方法。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板演简单问题,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若因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较差而被排斥在活动之外,必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方面,若再因此受到批评和惩罚,则对学习活动更有抵触情绪。所以采取提供机会的方法和采取正负强化结合的方法,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